历史悠久的壮族蚕丝文化

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开启东西方文化经济第一次大规模交流,使得丝绸制品闻名世界 。那么丝绸是怎么来,那又跟另一个悠久历史的蚕文化挂钩 。壮族人们作为历史上最早使用蚕丝品的民族之一,更是为之做出巨大贡献,在壮族文化留下深刻一笔 。
中国是首先驯化和饲养桑蚕的国家,在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上的巨大成就,不仅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更不愧为精神文明的东方艺术之花 。我国的蚕丝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珍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颗灿烂明珠 。
我国蚕文化内涵丰富,融诗词、书汉、绘画为一体,集各类丝绸服饰为一堂,丰富多彩,富丽堂皇 。蚕丝是我国古代服装的主要材料,其中丝绸的主要原料是蚕丝,即桑蚕结茧时吐的丝,是一种动物蛋白纤维 。蚕在桑树上产卵,即蚕子;蚕子孵化出蚁蚕,蚁蚕经过桑叶饲养成熟 。熟蚕开始作茧 。
在壮族历史悠久的岁月中,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说明远在汉代,古壮民就种麻养蚕,为服饰提供原材料 。也反映了古代壮族的服饰发展,其中以蚕丝为原材料的壮锦更是在2006年,经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要将已结成茧的丝变成能织布的丝,还要经过四个步骤:混茧、剥茧、选茧、煮茧和缫丝 。
混茧:根据工艺设计的要求,人们需要对不同地区生产的蚕茧按比例进行混合 。这样可以扩大批量,均衡茧质,统一丝色 。混茧时要求茧色、茧形基本接近,茧丝纤度不匀较小,茧丝长一般相差不大于200米 。
【历史悠久的壮族蚕丝文化】剥茧:茧子外层的茧衣纤维细而脆弱,不能用于缫丝,必须先行剥去 。为此,人们还设计了专门的剥茧机以剥去茧衣,以保证煮茧的数量准确和在后面的煮蚕过程中煮熟的均匀 。剥除的茧衣量必须适当,因为剥除太多会影响出丝量,剥除的春茧茧衣量约占全茧量的2%,秋茧约占1.8%左右 。
选茧:这个过程是要按照工艺设计的要求进行选茧分类,剔除原料茧中不能缫丝的下脚茧,这样用于制作丝绸的丝就都是上等好丝了 。选茧分为粗选和精选两步 。粗选是选出双宫茧和下茧,其余都是可供缫丝的上茧;精选则是在粗选的基础上,在上茧中选除次茧,并按茧形进行分型 。
煮茧:煮茧能适当的膨润和溶解丝胶,增强茧丝的韧性,保证茧丝能连续不断地按顺序离解 。煮茧是制丝过程中的一道关键工序,煮茧质量的好坏能直接影响丝的质量 。
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就是缫丝 。以前是用手抽丝,再卷绕在丝筐上;现代的缫丝一般使用机械 。缫丝是制丝过程的一个主要工序 。根据产品规格要求,把若干粒煮熟茧的茧丝抽出,再合并就制成生丝或柞蚕丝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