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柯伊伯带,探测器拍下真实画面!这就是太阳系边缘?( 二 )



“柯伊伯带”的概念最早由荷兰裔天文学家杰拉德·柯伊伯提出 , 在他的设想里 , 这是一个在太阳系外围的 , 主要由冰构成的小型天体带 。 在柯伊伯提出这个设想之后 , 众多的天文研究者开始了自己的寻找 , 终于在上世纪末发现了处于柯伊伯带的天体 , 证明了柯伊伯的猜想是正确的 。
在发现了这个天体带之后 , 人们并不满足于只对其进行远距离观测 , 毕竟距离还是会产生很多问题和误差 。 于是 , 人们开始设想发射一个能够接近柯伊伯带的探测器 , 探索“外太阳系” 。

“新视野号”的旅途对于人类来说 , 远日行星是相当神秘的 。 海王星、天王星 , 包括矮行星冥王星和柯伊伯带由于离太阳实在是过于遥远 , 我们很难直接通过观测去掌握更多的信息 。
尽管人类发射的“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曾经飞掠过它们 , 但是毕竟当时的探测器制造技术有限 , 而且能源供应也不是很充足 , 我们对于这些遥远天体只是“走马观花” 。 于是在2006年的时候 , 美国发射了“新视野号”探测器 , 对远方进行探索 。

“新视野号”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探测对于人类来说还十分神秘的冥王星 , 以及和冥王星相伴相生的卫星“卡戎” 。 同时 , “新视野号”探测器也将抵达柯伊伯带 , 对这里的物质进行研究 。
为了节省时间 , “新视野号”探测器是人类历史上制造过的起始速度最快的探测器 , 它也不负众望地在不到十年的飞行之后就到达了冥王星附近 , 近距离拍摄了冥王星的清晰照片 , 填补了人类在冥王星研究方面的一系列空白 , 为人类的太阳系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

柯伊伯带的景象在完成了冥王星的探索任务之后 , “新视野号”探测器开始向着柯伊伯带进发 。 这次它的任务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在宇宙中旅行 , 而是去往柯伊伯带中的一个天体——1997LK , 也被称之为“天涯海角” 。 这是位于柯伊伯带中的一颗小行星 , 外表十分奇特: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横放的葫芦 , 由一大一小两部分组成 。
研究者们虽然早就观察到了这颗小行星 , 但是却一直无法确定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 而这一次经过“新视野号”探测器的近距离观察 , 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颗小行星是在两部分相撞之后融合而成的 。

除了奇特的“天涯海角”之外 , “新视野号”探测器还拍摄了柯伊伯带的其他景象 。 根据“新视野号”探测器传回的信息显示 , 柯伊伯带中的天体基本上都被厚厚的甲醇、冰层覆盖 , 其温度能够低到零下两百多摄氏度 。

因为它们几乎接受不到太阳的热辐射 , 在我们看来无比热烈灿烂的太阳 , 在远日地带看起来也不过就是一颗比较亮的星星而已 。 这也说明 ,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可能有生命存活 , 太阳系的生命只能够存在于温暖的地带 。

太阳系之外的世界那么 , 寒冷的柯伊伯带是不是太阳系的边缘呢?并非如此 , 其实太阳系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大得多 。
在太阳系形成的时候 , 引力坍缩的最外部 , 也就是原始“星盘”的最外部还有一些残骸和碎片存在 , 它们的分布十分散碎 , 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在太阳系的最外围构成了一层“云” , 这就是奥尔特云 。 奥尔特云中主要是一些彗星 , 这些彗星的活动并不算活跃 , 呈现出一种相当稳定的状态 , 静静地“包裹”着我们的星系 。

那么 , 人类有机会进入奥尔特云一探究竟吗?很遗憾 , 如果是按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来说 ,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 因为即使是走得最远的“旅行者1号”也还要数百年才能够到达奥尔特云 , 等到那个时候 , 我们早就和它失去了联系 。
至于要脱离奥尔特云到达外层的星际空间更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因为需要花上数万年的时间 。 由此可见 , 我们星系虽然在整个宇宙中微不足道 , 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已经非常庞大了 。

结语人类现在已经在探索宇宙起源的奥秘 , 能够计算出可观测宇宙的大小 , 能够知道像是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怎样在更大的天文学概念中运行 , 但是暂时无法制造出能够在短时间内飞出太阳系的飞行器 。
我们理论和实践之间似乎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 但是我们也无需因此而灰心丧气 , 因为理论的研究正是进行实践的基础 , 我们现在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 , 迟早这些知识能够在未来转化为具体的技术 , 为人类的进步添砖加瓦 , 这在发展的历史中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