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宏:高科技一往无前,人文应当“醒着”同步守候


何怀宏:高科技一往无前,人文应当“醒着”同步守候


文章图片


何怀宏:高科技一往无前,人文应当“醒着”同步守候


文章图片


何怀宏:高科技一往无前,人文应当“醒着”同步守候


1986年 , 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研究生的何怀宏与同窗好友一起翻译了罗尔斯的《正义论》 , 这本译著被誉为20世纪对中国“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 那时 , 信息技术、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还没有广泛地走进大众视野 , “1980年代有一种单纯甚至有点空疏的思想追求” 。 30多年后的今天 , 新技术爆炸式的发展占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不着痕迹地占领了人的精神世界 , 这是福音还是噩耗?人文主义在科技的高歌猛进面前是否正在衰落?新人文又该如何应对未来科技可能带来的新的伦理困境?

▲何怀宏(1954-) ,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 《道德箴言录》《沉思录》《正义论》的译者 , 其专著《良心论》被认为是“对传统哲学有所突破”的学术研究 。
中国传统:人文之学从“周文”开始得到最优待遇
“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居于核心位置 。 何怀宏梳理:中华文明的人文传统滥觞于夏商而奠基于西周 , 西周所创制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以及与之配套的文化符号奠定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的传统 , 后世将之称为“周文” 。 “‘周文’并不仅指周代的狭义‘文化’ , 而是点明周代的政治文化传统具有一种‘文质彬彬’的特征” , “大致可以用王国维所说的‘尊尊、亲亲、贤贤’来概括”;到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 , 孔子发扬“周文” , 创制了中华文明中最兴盛的人文传统 , 从而找到了一条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治久安之道 。 因此 , 何怀宏认为“周文”的兴起就是中国的兴起 , “正是从周代开始 , 中国走上了自己独特的道路 , 中国才成为世界文明体系中一个特殊的中国 。 ”
近代以前 , 中国的精英阶层大都出身人文 。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信条 , 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垂直流动的重要制度 , 而构成其核心的“学”就是人文之学 。 “人文之学是中华文明最典型和最突出的特征 , 它在中华文明中得到了最好的待遇” , 何怀宏从大量的古代诗文、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中举例证明传统中国这一社会价值特征 。
与崇尚人文价值相对 , 古代中国技术虽然发达但不受重视 。 “在古代中国 , 人文构成了对科学技术的温和压制” , 现场 , 何怀宏以蔡伦造纸为例 , 描述了技术在古代中国地位低下的状况:“造纸术发明出来之后并没有受到当时社会的重视” 。 《后汉书》也仅仅用二十几个字记述了蔡伦造纸这一今天看来影响了人类文明历程的重大发明 。

▲《后汉书·蔡伦传》中仅用二十余字记载了蔡伦造纸的故事 。
近代转变:科技逐渐超越人文在西方取得压倒性胜利
近代以来科技逐渐超越人文占据主导地位 。 16世纪中后期 , 弗朗西斯·培根观察此前2000多年人类文明史 , 得出结论:人类最智慧的头脑都集中在创造精神、信仰等人文产物 , 而自然科学知识的探求极不平衡 。 “培根呼吁人类智慧探究‘物’的知识是一个标志 , 人们开始希望增强控制‘物’的力量 , 由此 , 时代精神的转向很快便发生了” , 何怀宏追溯科技兴盛的发端 。 近代以降 , “知识就是力量”的山呼海啸表征着科学技术从此登上人类文明的舞台中央 。
何怀宏认为最近几十年科学技术在三个重要领域发生了大变革 , 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 “近三四百年科技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改变超越了此前一万年的人类文明历程 , 特别是最近几十年 , 科技的突飞猛进让我们眼花缭乱乱” 。 首先 , 原子动力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太空 , 拓展了人的空间认知 。 其次 , 数字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互联网、人工智能 , 机器开始成为人脑的延伸 。 再者 , 现代医学控制和消灭了诸多疾病 , 使人的寿命延长了一倍 , 人的身体内部也随之发生改变 。 “现在 , 即使是最不关心技术的人也都离不开技术了” , 作为人文学者 , 何怀宏感慨现代生活对于技术的依赖 。
科技与人文在占据文明高地的角逐中出现割裂 。 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飞跃 , 上个世纪50年代末 , 科技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 人文传统的辉煌逐渐逝去 。 1959年 , 在著名的瑞德演讲(rede lecture)中查理斯·帕西·斯诺提出现代科学研究存在两种文化的对立:由于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基本素养、以及使用的研究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 使得他们在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上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局面 。 谈及近代以来科技与人文相争的关系 , 何怀宏认同“斯诺命题”并说“科技和人文的关系同近代以前相比完全倒置过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