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加减治骨转移瘤医案

骨转移瘤是由原发灶的肿瘤细胞转移到骨而成 。西医主要采用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办法,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大远期疗效不佳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骨瘤、“骨疽”范畴,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患部疼痛、肿块、功能障碍从临床看,本病疼痛多为昼轻夜重或阴雨天加重,符合阴邪致病特点;其肿块盘根坚硬,推之不移,皮色如常,与阳热证的肿块特征相反;本病病在骨,当属里证;除原发灶症状外,常伴有形体羸瘦,气短神疲,面色少华,畏寒自汗,甚至手足不温,舌淡有瘀斑瘀点,苔白润或白,脉细弱或沉细 。结合其发病缓慢病程长、逐渐加重的特点,本病辨证为寒、痰、瘀血所致阴证 。其病因,一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阳虚寒盛,寒、痰、瘀血内生并伏留于体内,正气无力驱邪外出,遂流窜至骨,发为本病;二是脏腑功能失调,阳气虚弱,寒毒侵入、深中于骨,寒凝血滞,痰瘀互结,蚀骨伤髓,终致本病 。
【临床应用】
刘氏用阳和汤加味(熟地30g,肉桂、炮姜、麻黄各3g鹿角胶10g,白芥子、制附片各6g,生甘草5g)治疗骨转移癌疼痛32例 。其中肺癌9例,乳腺癌4例,鼻咽癌7例,肝癌4例前列腺癌3例,膀胱癌2例,精原细胞癌1例,直肠癌2例 。结果: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5例 。郑氏等以阳和汤加减治疗骨肿瘤40例,服药后疼痛消失者26例,其中6剂消失者2例,12剂消失者4例,24剂后消失者20例;症状明显减轻者10例;无效者4例 。40例患者中23例服药期间原有病灶未见扩大及转移,认为正虚邪实是本病发病的根本,主要病机为阳虚血亏,痰流毒邪胶结,故治疗上应采用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法,扶正以温阳补血为主,祛邪以化痰通络、解毒化瘀为主 。黄氏等4用阳和汤加味治疗骨转移癌疼痛辨证属阴寒凝滞、痰瘀互结者63例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镇痛方法和药物 。处方:阳和汤加山慈菇、乳香、没药、全蝎 。结果:服药后多数患者自觉疼痛逐渐减轻,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镇痛效果进一步提高,镇痛总有效率达84.1%,认为本方有较好的控制骨转移癌痛的作用 。
【病案举例】
【阳和汤加减治骨转移瘤医案】1.李某,男,64岁 。2000年3月初确诊为左肺肺癌,因年高体弱,未行放疗、化疗 。同年9月因左胸及腰部疼痛来院就诊,经X线诊断为骨转移癌,溶骨破坏 。患者左侧第6、7肋骨及第3~5腰椎处疼痛并压痛,疼痛呈持续性,伴有针刺和挛缩感 。腰部活动受限,夜间疼痛加重,甚则彻夜难寐,痛处畏寒喜温,呛咳阵作,胸闷憋气,少气乏力 。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阴寒邪毒凝聚筋骨 。予阳和汤加减:熟地30g,白芥子12g,蜈蚣(研冲)2条,生黄芪20g,全蝎、炙甘草各5g,露蜂房、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15g,桂枝、茯苓、当归各10g,细辛3g,水煎服 。服药6剂,疼痛减轻 。原方加穿山甲10g,以增强破瘀活血之效,上方随证加减服用数十剂后,患者肋骨疼痛明显好转,腰部仍时感隐痛,活动不受限,夜寐难眠、乏力明显好转,停用镇痛剂
按:骨癌疼痛,临床以阴寒邪毒凝聚筋骨为多见,非温热之品不能奏效,故用阳和之剂温阳散寒,化瘀通滞 。配以补骨脂、骨碎补补肾壮阳,活血止痛;蜈蚣、全蝎、穿山甲活血通络,散结止痛;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解毒逐瘀消肿散结;当归、黄芪补气养血;肉桂改桂枝辛散透达入营,温通经脉祛寒滞,并宜熟地、鹿角胶之滞 。全方可使阳气盛,阴寒消,疼痛止 。笔者治疗骨癌疼痛,只要无热象,均用阳和汤剂,多有效验 。
1.     厉某,男,65岁,郴州市民,1991年6月4日就诊 。患者右肩关节疼痛半年,曾在当地按“肩周炎”治疗无效,后经湖南省肿瘤医院诊为“肱骨转移癌”,但未找到原发病灶 。诊见:右肩疼痛难忍,入夜和阴雨天痛甚,已不能抬举和持物 。右肩关节部位略有肿胀,但皮肤无异,伴形体消瘦,畏寒,手足不温,患肢尤显,疲倦无力,纳呆少食,舌淡紫,苔白厚腻,脉沉细 。治以温阳补血,散寒通经,化瘀消痰 。药用:鹿角胶(烊化)、桂枝、炮干姜、白芥子、熟附片、当归、赤芍各10g,制半夏、莪术、山慈菇各15g,生黄芪、熟地、茯苓各30g,生麻黄、甘草各5g,细辛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疼痛减轻,精神食纳亦有好转,余症同前,效不更方,再进7剂 。三诊:疼痛明显减轻,右上肢已能稍稍抬举,余症亦有所好转,但纳差,舌脉如前 。守前方去白芥子,加白术10g,蜈蚣2条,改山慈菇为30g,14剂 。四诊:患者病情稳定,精神较佳,患肢疼痛已能忍耐,嘱其带药回家治疗 。处方:熟地、生黄芪、山慈菇、茯苓各30g,鹿角胶(烊化)、桂枝、当归、熟附片、巴戟天各10g,制半夏、莪术、赤芍各15g,细辛、麻黄、甘草各3g,蜈蚣2条2个月后复诊,患部疼痛明显好转,已能持碗吃饭,局部肿胀亦有减退,但舌脉仍同前,X线示右肱骨近端溶骨性改变,病损范围无变化 。病情稳定,仍守前法巩固治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