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加减治心悸医案

心悸是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自觉心跳快而强,伴有心前应不适 。
【病案举例】
1.陈某,男,8岁 。1989年3月12日诊 。患孩于当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在某院注射青霉素5天缓解 。1.周前停药后发热又起,并见胸闷心悸等 。在某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经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近1周,因疗效不显而来诊 。刻见:发热、头昏、咽痛而干,神疲乏力,时感胸闷、心悸,咳嗽少痰,时微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中有歇止 。查体温38℃,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不大,叩心界正常,心率106次/分律不齐,早搏每分钟2~4次/分 。心电图示:ST段改变,偶发室性早搏 。血Hb120g/LWBC9.8×10L,N0.70,L0.30.辨属外感风热时邪,袭肺舍心 。
治以清热解表,益气养阴 。方用清解生脉饮化裁:银花、沙参、麦冬、大青叶各20g,板蓝根30g,玄参、连翘各15g,大力子、僵蚕、荆芥、薄荷、前胡各10g,马勃、五味子、甘草各6g每日1剂 。服5剂后热退咳稀,心悸胸闷大减 。上方去荆芥、薄荷、前胡、马勃,加生地、丹参各15g,服用半月,诸症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而愈 。
随访3年无复发 。
按:本案乃风热时邪,袭表犯肺,内舍于心,故除见发热、咽痛、咳嗽等肺卫风热表症外,并见心悸胸闷、脉律不齐等心之气阴两伤之症 。当此之时,不清解表邪,心肌将续受其害 。不益心气,养心阴,则心之体用难复,治以清解生脉饮祛邪扶正兼顾,故收效尤捷 。13
2.安某某,男,55岁,农民,初诊日期200年8月9日心脏换瓣术后两年,全心扩张 。自感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加重10余天,夜间不能平卧,双下肢轻度浮肿,尿量少,饮食正常 。查:舌,。
无苔,脉沉弦 。辨证为:气阴两虚,心血不足治以益气养阴,养血活血 。处方:生芪30g,北沙参30g,五味子0g,麦冬15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橘红10g,生地10g,白芍15g,当归10g,香附10g,牛膝15g,子肉10g 。服用10剂后,症状减轻,尿量增多,双下肢浮肿减轻,心悸胸闷减轻,又加减服用14剂后,胸闷憋气好转,心悸减轻,双下肢浮肿好转,夜间可以平卧 。
按:此病案为“心悸”案,关师认为不可统按痰浊痹阻胸阳辨证,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为心气亏虚,心主血脉,血的运行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虚则血行不畅而致血滞,则心失所养,关师治疗不主张用瓜蒌、薤白等药,认为其耗气伤阴,治疗用生脉散益心气,养心阴,配合生芪则加重补气之功,同时配合四物汤养血活血,取“若欲通之,必先充之”之义,全方补心气,养心阴,养血活血,取得较好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生脉散具有强心作用,且能增加心肌糖原和核糖核酸的含量,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谢,为心肌收缩的能源和肌纤蛋白、肌凝蛋白的合成提供物质基础,还可降低心肌的耗氧量,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四物汤能够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 。
3.马某,女,63岁,1992年10月5日就诊 。患者有冠心病史已10余年,近年来胸部憋闷疼痛经常发作,伴头晕头胀,心慌气短,周身不适 。常服语心丸、冠心苏合香丸等药,可暂时缓解 。刻诊见患者颧面发红,咽干舌燥,五心烦热,胸部憋闷疼痛,心慌气短,周身疲倦乏力,夜间失眠多梦,血压150/90mg,舌质暗苔薄黄,脉弦细而数 。此乃阴虚火旺,心脉痹阻所致 。处方:白干参10g(另炖),麦冬12g,五味子10g,全瓜蒌15g,白12g,半夏10g,焦山楂30g,桃仁10g,赤芍12g,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6剂,胸闷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睡眠仍差,照上方加炒枣仁15g、柏子仁15g 。又服6剂,胸闷疼痛消失,睡眠好转,惟纳谷不香,照上方再加神曲12g、炒麦芽15g,继服6剂,患者欣然来告日:诸症悉平,饮食增加,自觉身体较前轻健 。为了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又处以白干参10g(蒸软切片),麦冬12g,五味子10,焦山楂20g,每日1剂,开水冲泡,代茶频饮 。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
按:患者素有冠心病,平时稍有不慎,即可发作,久之耗伤心阴,阴虚导致火旺,血脉运行涩滞 。胸闷疼痛时作 。赵老应用生脉散益气生津以养心,伍瓜蒌薤白半夏汤宽胸理气,佐桃仁、赤芍、山楂活血通脉宣痹,诸药相伍,气阴得补,血脉流畅,而诸症自除矣 。
4.吴某,男,34岁,1992年9月7日就诊 。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春季感冒发热,体温达39.5℃ 。连续使用抗生素、激素、退热剂配合输液治疗1周,体温虽降至正常,但常觉头晕心慌,胸部闷痛,烦躁失眠,时有盗汗,周身疲倦乏力脉搏110~120次/分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 。舌质淡苔薄少津脉细数无力 。此乃心阴亏虚之证 。处方:西洋参10g(另炖),麦冬12g,五味子10g,天冬12g,柏子仁15g,天麻10g,钩藤12g,玉竹12g,煅磁石15g,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3剂,自觉头晕心慌有所减轻,脉搏100次/分,照上方加菖蒲12g、炙远志12g,又服6剂,头晕消失,睡眠转佳,惟活动时仍觉心慌气短,脉搏90次/分,照上方去钩藤、磁石,再加黄芪15g,继服6剂,诸症消失,自觉全身较前有力,脉搏80次/分 。又处辽沙参12g、麦冬10g、五味子10、 。甘草6g,开水冲泡,每日数饮 。连续饮用2周,脉搏76次/分,查心电图已正常,病获痊愈 。
按:患者平家身体健康,因使用退热剂汗出过多,导致心阴亏报而见以上诸症 。选用生脉散益气生津(改人参为西洋参),伍天冬、玉竹、柏子仁以增强养阴之力,加天麻、钩藤、磁石以制浮越之虚阳,待气复阴生、虚阳得潜而诸症除 。
5.周某,男,63岁,1991年9月16日就诊,患者平家身体尚好,因与儿媳生气,而致头晕目眩,胸部憋闷,常太息,脘腹痞满,两胁胀痛,纳差,夜寐不安,体倦乏力,心慌气短,动则尤甚 。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偶发),舌质淡体胖苔白,脉弦细而有间歇,此乃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耗伤心阴所致 。处方:党参12g,麦冬10g,五味子10g,当归10g,白芍15g,柴胡6g,茯苓15g,白术12g,桂枝6g,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6剂,胸闷、胁痛、脘腹痞满均减,惟仍口中无味,纳差 。照上方加焦三仙各12g,又服6剂,诸症大减,饮食增加,夜间睡眠也有好转 。惟觉心慌气短 。照上方再加黄芪15g,继服5剂,诸症悉除,脉搏间歇消失,为了巩固疗效,又予太子参12g,麦冬10g,五味子10g,甘草3g,开水冲泡,每日数饮 。调理1周后查心电图正常 。
按:本患平家身体健康,因情志所伤而致头晕目眩,两胁胀痛,脚闷心慌等症 。赵老用生脉散益气补脾养心(改人参为党参) 。伍逍遥散疏肝理气健脾,更佐桂枝疏通血脉而助气化,诸药相伍,疏肝解郁,益气养心,理气宣痹,郁解滞行,气机畅达而诸症自除 。
6.张某,女,56岁,1992年8月10日就诊 。患者于10年前突,,
然出现头痛,胸闷心慌,体倦乏力,脉搏50~60次/分,起初休息片刻即可级解,后来逐渐加重 。近年来发作频繁,每遇劳累或生气则易发作,查心电图:房室传导阻滞 。曾服西药阿托品、普鲁辛等及中药,疗效欠佳,特来求赵老诊治 。刻诊见患者面色晄白,唇色稍紫暗,头晕,胸部窒闷,周身困倦乏力,形寒肢冷,气短息促,活动则觉气不接续,脉搏52次/分,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此乃心阳不足所致 。处方:红参10g(另炖),麦冬12g,五味子10g,桂枝10g,乌附子10g,白术12g,茯苓15g,丹参12g,焦山楂15g,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3剂,自觉头晕、胸闷稍减,照上方加檀香10g、砂仁10g 。又服6剂,胸闷、气短明显减轻,脉搏增至56次/分,用后在上方基础上稍作加减,连续服用32剂,诸症消失,自觉身体较前有力,脉搏64次/分 。赵老又处以红参10g(切片),麦冬12g,五味子10g,焦山楂20g,肉桂3g(研末),开水冲泡,每日数饮 。如此调理1个月,查脉搏68次/分,心电图已恢复正常 。半年后随访,患者身体健康,未再复发 。
按:本患面色能白,形寒肢冷乃阳虚之象;常觉胸部闷,气短息促,脉沉迟无力乃心阳不足之候 。用生脉散益气养心(用红参),伍桂枝、附子温阳通脉,更加丹参、山楂以活血化瘀,白术、茯苓健脾助运以顾后天,诸药合用,使气充阳复,血脉流畅而诸症自除 。后又以生脉散加山楂、肉桂开水冲泡代茶频饮之,调理月余,使缠绵10年之顽疾竟获痊愈 。
7.王某,男,13岁,1992年8月3日就诊 。两年前突然出现闷气喘促,但不发热,无咳嗽,几次到医院作X线胸透、心电图及血液化验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曾用抗生素激素及平喘等药,未能奏效 。迁延至今,诊见患儿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气短乏力,常感呼吸不畅,胸部憋闷,活动则气喘而促,气不接续,食欲不振,纳差,舌质淡苔薄,脉细弱稍数 。此乃心气不足,肺窍失养所致处方:太子参12g,麦冬10g,五味子10g,桔梗6g,炙甘草10g,焦三仙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6剂,闷气稍减,每于深呼吸后方觉稍舒,照上方加核挑肉15g 。又服3剂,闷气大减惟大便稀,日2~3次,照上方再加山药15g,白术12g
继服6剂,大便已成形,饮食也增加,后在上方基础上加减又连续服12剂,诸症消失,饮食大增 。为了巩固疗效,赵老又嘱其以莲子肉20g,山药30g,核桃肉15g,红枣6枚,梗米30g,共煮为粥,加白糖适量食之,每日1次 。两月后家长来告曰,患儿面色红润,体重增加4kg,闷气未再发作 。
按:本例患儿出现胸部憋闷,呼吸不畅已2年余,病久不愈,累及诸脏,心气不足则气短乏力;肺气不足则气喘而促 。肾虚不纳则呼吸不畅;脾虚不运则纳差,形体消瘦 。故赵老给予生脉散益气养心补肺(改人参为太子参),伍桔梗以宜理肺气,佐焦三仙以健脾助运,使心气得补,肺窍得养,脾胃得健,又入核挑内助五味子补肾纳气,药证合拍,故取效甚佳 。终又以山药、莲子肉、核桃肉等培补后天、滋养先天调理之,待体质健壮则邪不再犯 。
8.张某,男,68岁,1992年11月12日就诊 。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史已20余年 。1982年冬受凉感冒,咳嗽吐痰,喘促气短,迁延月余未愈,后常觉胸闷,呼吸喘促,不能平卧,动则心慌气短,口唇发绀,下肢浮肿,经检查诊为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 。遂住院抢救治疗近2个月诸症缓解而出院 。但以后每遇劳累或受凉即发作,缠绵至今 。近来因感冒又引起发作,用抗生素、止咳平喘等药无效,经友人介绍特来就诊 。患者嗽阵发,咯吐白色黏痰,呼吸喘促,动则,。
尤甚,口唇紫绀,心悸气短,自汗恶风,易于感冒 。下肢浮肿,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细而数 。此乃心肺俱虚之证 。处方:红参10g(另炖),麦冬12g,五味子10g,黄芪15g白术12g,防风6g,炙麻黄6g,炙桑皮10g,杏仁12g,陈皮12g,甘草3g,生姜3片为引 。
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3剂,咳喘稍减轻,精神好转,虚汗仍多,照上方加浮小麦30g、牡蛎15g,又服6剂,诸症皆有缓解 。后又在原方基础上稍作加减共服药40剂 。诸症基本消失 。为了巩固疗效,赵老又处以红参100g,麦冬120g,五味子00g,黄芪200g,白术120g,防风60g,胎盘1个(焙干),共为细末,每日2次,每次3g,开水冲服 。连续服用3个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
按:本患者平素有肺心病史,每遇受凉或劳累即发作,平时又易感冒,赵老认为此为肺、心、肾同病;故用生脉散(用红参)养心补肺益肾气 。玉屏风散强卫固表,提高机体御邪能力,又佐麻黄、桑皮、杏仁、陈皮等宣肺、平喘、止咳化痰,改善呼吸功能,此乃标本兼顾之举 。待症状缓解,又以生脉散合玉屏风散更入胎盘血肉有情之物大补真元,俟元气充,外邪入侵之途被断,愈后其疾不再复作矣 。
9.王某某,男,76岁,农民,1980年6月就诊外感后,突发心慌、气喘、烦躁不安,呼吸闷憋4~5天查四肢不温,脉结代,心电图示频繁室性早搏 。诊后认为此患者素体阳衰,外感以后,更损其虚弱之阳,使本已虚弱之阳难以供应心脏之用,宜急扶阳抑阴,于是急用四逆汤合生脉散煎服,用药3剂后,诸证皆失 。
【生脉散加减治心悸医案】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着名医家张介宾尤其重视阳气对人体的作用,他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由此可见,阳气对人体是何等重要 。但是,人之阳气源于肾气,肾气的盛衰又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