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消毒饮加减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医案
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一般仅见饭后饱胀,泛酸,嗳气,恶心,呕吐,无规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
现代研究发现,本病胃黏膜出现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以胃窦部多见,可分为持续型及消失型 。内镜下常表现为多发性点状或阿弗他溃疡 。组织学变化多样 。本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 。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 。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患者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
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主要是由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寒等导致的胃气郁滞,胃气失和,不通则痛 。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间夹证 。治疗上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辨证求因,辨证施治 。
【病案举例】
玉氏以五味消毒饮加减免煎中药颗粒剂治疗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42.6±7.5岁病程5.8±1.7年,幽门螺杆菌阳性29例 。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43.5±7.2岁,病程6.1±1.5年,幽门螺杆菌阳性28例两组病例在性别比例、年龄、病程、Hp阳性率等方面差异无显着性,具有可比性(P>0.05) 。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并经电子胃镜确诊,排除恶性病变 。
电子胃镜下见黏膜水肿、充血,胃黏膜出现多个疣状或丘疹样隆起,表面有灰黄色脓性或灰白色稠状黏液附着,中心出血、糜烂 。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五味消毒饮加减免煎中药颗粒剂治疗,方药组成:金银花15g,蒲公英15g,紫背天葵15g,紫花地丁15g,白花蛇舌草20g,白及10g,海螵蛸20g,三七10g,术10g,甘草6g脾胃气虚者加北芪20g,茯苓20g,白术10g;腹胀、嗳气者加法半夏10g,厚朴10g;寒甚者加桂枝10g,干姜6g;湿甚者加土茯苓20g,苍术15g 。每日1剂,分两次温开水冲服;对照予奥美拉唑胶囊20mg,每日2次,麦滋林颗粒0.67g,每天3次,饭前30min口服 。
HP阳性者予克拉霉素片0.5g,每日2次,阿莫西林胶囊1.0g,每日2次,连服1.周 。同时予对症治疗 。治疗期间均控制饮食,要求禁烟、禁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休息同时予对症治疗治疗期间均控制饮食,要求禁烟、禁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休息 。
治疗结果:临床症状改善及疗效比较,治疗组均较对照组好 。
(3)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阴转率比较:治疗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29例,转阴23例(79.3%);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28例,转阴22例(78.5%) 。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 。
按:慢性糜烂性胃炎在慢性胃炎中属特殊类型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高,病情迁延,易反复发作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能在胃内穿过黏液层移向胃黏膜,其所分泌的黏附素能使其贴紧上皮细胞,其释放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NH3从而保持细胞周围中性环境,幽门螺杆菌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其在胃黏膜表面定植 。幽门螺杆菌通过上述产氨作用,分泌空泡毒素A等物质而引起细胞损害,其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隆起糜烂和扁平糜烂 。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病呈高度相关,故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三联疗法是目前国内外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常用的方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医案】慢性糜烂性胃炎属中医“胃痛”范畴,其病因除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外,主要病因是毒邪客胃 。此毒邪即幽门螺杆菌,客者,侵袭、寄宿也 。胃乃多气多血之腑,毒邪客胃,毒蕴化热,热毒与瘀血相搏结而损伤胃络,终至胃络糜烂 。其治法宜清热解毒,活血消痈 。
方选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 。方中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紫背天葵、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皆为疗痈疮疔毒主药,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具有较强抗Hp作用;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海螵蛸收敛止血,制酸止痛,二者收敛生肌,制酸护膜,以修复糜烂的胃黏膜;参三七、莪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病灶血液循环,加速胃黏膜的修复,莪术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加强胃动力,具有消胀止痛之功 。五味消毒饮加减辨证用药,辨证与辨病结合,局部与整体相映,达到相得益彰之功,从整体出发提高患者的抗病力 。此研究结果表明两组临床疗效相当,但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相比具有医疗费用低、不良反应少的优势,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
何氏用五味消毒饮化裁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62例,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17岁;病程最长22年,最短半年 。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排除,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方药组成:银花、蒲公英、竹茹各15g,野菊花12g,陈皮、枳壳、紫花地丁、甘草各10g 。辨证加减:伴胃阴虚者加石斛12g,百合10g;大便稀溏,舌淡者加白术15g,麦芽20g;兼见瘀阻者加赤芍、泽兰各10g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4周为1疗程 。治疗1疗程后均作胃镜复,。:查 。疗效标准:显效: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急性炎症消失;有效: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胃黏膜糜烂病灶缩小1/2以上;无效:症状及胃镜检查无明显改善 。治疗结果:显效24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3% 。
按:本病属中医内科“胃脘疼痛”范畴其病因病机与肝郁、气滞、血瘀、食伤、郁热、肝胃不和等因素有关 。该病由于患者素体热盛或嗜肥甘厚味,烟酒、酸辣等助湿化热之品,久而酿生湿热,蕴于胃腑,热蒸肉腐而成疾,故胃镜下可见病变部位有糜烂灶,此证在镜下病灶呈充血、水肿、糜烂并存;可与脾胃虚寒胃脘痛者镜下见黏膜萎缩、苍白有明显区别 。故参考中医外科治疗痈疮疖肿之代表方五味消毒饮化裁治疗,收到较好疗效 。
刘氏采用五味消毒饮治疗本病患者50例,经电子胃镜确诊,其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15~65岁,平均46.5岁;病程1年内者28例,1~3年12例,3~5年10例;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41例,并与西药治疗组30例对照 。
治疗方法:对照组:用果胶铋胶囊,每次120mg,每日3次 。20天为1疗程;治疗组:方药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各10g,三七6g 。浓煎成150ml,灌装2袋,早晚各1袋,服药期间禁服其他药物 。
治疗结果:治疗组50例,治愈3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30例,治愈1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 。治疗组治疗前幽门螺杆菌阳性41例,治疗后转阴32例,清除率78.04%;对照组治疗前幽门螺杆菌阳性23例,治疗后转阴13例,清除率56.52%,差异亦有显着性(P<0.05) 。治疗组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烧灼感、泛酸四大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4.0%、90.2%、88.4%及87.2%,对照组为86.2%、84.1%、76.4%及75.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 。
按: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是以胃黏膜的多发性糜烂、出血和充血水肿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黏膜损害,其病因多与急性应激反应、口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辛辣刺激、胆汁返流及幽门螺旋植菌感染等因素有关,重者表现为胃部出血、呕血或黑便,现代医学多以胃黏膜保护剂治疗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胃脘痛范畴,乃因肝气郁结,日久化热,加以邪热犯胃,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致 。五味消毒饮方出自《医宗金鉴》,原用于治疗脏腑蕴热火毒结聚之痈疮疔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结的作用,与本病病机相吻合,方中金银花以清气血热毒为主;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清热解毒,有效地清除胃黏膜局部的充血、水肿;三七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变胃黏膜局部的瘀血状态,促进胃黏膜细胞的再生修复,达到治疗胃黏膜糜烂出血的效果,本方亦具有较好的清除幽门螺杆菌功效,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推荐阅读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胃溃疡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慢性肾功能不全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肾病综合征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IgA肾病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慢性肾盂肾炎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小儿急性肾盂肾炎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急性肾盂肾炎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老年泌尿系感染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尿路感染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小儿尿路感染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