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丸加减治丹毒医案、配方

【六神丸加减治丹毒医案、配方】丹毒
丹毒属中医学称为“火丹”、“流火”范畴 。中医学认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为主,可由风湿热诸邪化火而致 。其中发于颜面者,又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发生于新生儿或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或游火 。其病因多为血分有热,火毒侵犯肌肤;或,,
肝脾湿热下注,化火生毒,客于肌肤所致 。若兼湿邪,郁蒸血分,经常复发,缠绵不愈 。发于头面、上肢者,多为热毒,发于下肢者,多兼湿热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 。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黏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 。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根据该病的病因病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
【病案举例】
王氏以南通蛇药片加六神丸内服、外敷治疗丹毒 。320例患者均具有丹毒典型症状和体征,符合人卫版高校教材《外科学》关于本病的诊断条件,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 。病人均系住院治疗 。320例病人按入院单、双日随机分类为两组 。治疗组168例,男96例,女72例;年龄13~70岁,平均41.5岁;病程12~48h,平均30h;体温37.8~39.2℃,平均38.6℃ 。实验室检查,血w(9.6~11.4)×10/L 。下肢丹毒152例,其他部位丹毒16例 。对照组152例,男89例,女63例;年龄11~68岁,平均39.5岁;病程10~48h,平均29h;体温37.7~39.2℃,平均38.5℃ 。实验室检查,血BC(9.5~11.4)×10/L 。下肢丹毒143例,其他部位丹毒9例两组病人资料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 。治疗方法:治疗组:内服:南通蛇药片5~10片,口服,每天3次 。六神丸5~10粒,口服,每天3次 。外敷:将南通蛇药片10片,六神丸20粒(配方比)溶于适量米醋,调成糊状 。每1天2次敷于患处,厚0.1~015cm,范围超过红肿边缘1cm,待干燥后更换为原则,干后药粉重复使用2d,直至红肿消失或病人出院 。对照组:常规每天静脉滴注青霉素800~1200万U,分上、下午2次给药,或先锋V针剂6.0g静脉滴注,或菌必治针刺1.0~2.0g静脉滴注,至症状消失,体温正常后4d同时以50%硫酸镁溶液温热敷于患处厚0.2cm,范围超过红肿边缘1.0cm,每天更换3~4次,至出院 。疗效评判:显效:24h内红肿范围控制,体温<37.5℃,48~72h红肿消失、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有效:48h内红肿范围控制,体温<37.5℃,72~96h红肿消失,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一般:72h内红肿范围控制,体温<7.5℃,47d红肿消失、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结果:治疗组:16例,显效126例(75%),有效42例(25%),一般无;住院6~9d,平均7.5d 。对照组:152例,显效无,有效42例(27.6%),一般110例(72.4%);住院7~14d,平均10.5d 。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
按:丹毒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真皮炎症 。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 。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 。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中白细胞增高,可诊断为丹毒 。丹毒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起病急,伴发热,病人局部红肿疼痛显着,过去采用西医方法治疗,疗效肯定,但病程相对较长,且对青霉素类过敏者只能选用其他疗效一般的抗生素治疗 。
中医认为丹毒系湿热两邪侵人机体所致 。聚而为肿、为痛是其主要局部表现 。本疗法中,六神丸具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功效,特别是清热解毒、消肿作用明显 。临床上多用于痈、疖、乳蛾、疔疮治疗,内服、外敷具有良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能南通蛇药片:功能解毒、消肿、止痛,多用于毒蛇、毒虫咬螫伤治疗本品由多味清热、消炎、降火、解毒中药材加工配制而成,临床上内服外敷治疗丹毒,具有起效快,作用强的特点和良好的消炎止痛、消肿解毒、清热凉血功能 。本方药源充足,制配方法简单实用,经济实惠,且无毒性及不良反应,疗程相对较短,临床上值得推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