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加减治胆石症医案

胆石症是胆管或胆囊产生胆石而引起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烧等症状之疾病 。
胆汁中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以及胆汁中的蛋白质促胆固醇晶体成核作用,因此饮食中的油腻、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易助湿生热,使胆汁瘀积的食物引起胆石症 。另外的因素则归因于胆囊运动功能损害,它们共同作用,致使胆汁瘀滞,促发胆石形成 。细菌感染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原发性胆管结石在亚洲十分常见,感染源可能归咎于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或其他不太清楚的病因 。
【理中丸加减治胆石症医案】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疾病,近年来有逐年升高趋势 。按结石所含成分,分为三类: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型结石,其中以胆固醇结石最为多见 。按发生的部位来分,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其中胆囊结石占全部结石的50%左右 。
胆石症属中医“胁痛”、“黄疸”范畴,临床上多发于中老年人 。
《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肝阴虚不能疏泄下行,胆汁匮乏,胆道涩滞,结石凝聚,故胁痛作也 。可见肝阴不足是胆石症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本病间歇期,邪浊留恋,易暗耗阴血在急性发作期,邪从燥化,燥热伤阴,医者又多以大量疏肝理气、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之品,更易伤津耗血,劫伤肝阴,正气日衰,抗邪无力,则结石不能排出,而阴津虚损又使邪热不易清除 。
【病案举例】
结合本病病因病机,李景鹤等以滋阴益气为主结合通下理中之法立滋阴通下理中汤 。近年来,李景鹤等用以治疗胆石症30例,取得了显着疗效 。
临床资料:诊断依据参照有关文献,患者临床表现为右胁或右上腹隐痛或胀痛,伴厌油腻食物,部分患者有胆绞痛,少数伴有发热,B超提示胆囊壁增厚、胆结石 。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0~60岁,平均43.5岁;病程1~16年,平均8.5年,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 。两组基本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滋阴通下理中汤,药物组成:太子参20g,黄芪30g,沙参15g,石斛15g,制大黄10g,芒硝(冲服)10g,厚朴12g,沉香10g,青皮6g,陈皮8g,炒白术12g,白芍药15g,半夏12g,云茯苓12g,炙甘草12g,山楂15g,谷芽12g首煎先用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煎煮,过滤取汁350ml;二煎加入清水文火煎煮,过滤取汁250ml 。两煎药汁混和,分别于早、晚饭前兑人芒硝各5g,温服 。对照组服用熊去氧胆酸(UDCA)50mg,每日2次,口服 。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 。两组服药期间均停服其他任何治疗胆石症的药物;低脂、低胆固醇饮食,禁酒,忌辛辣食物,并嘱患者多做上肢运动及右胁肋部按摩和热敷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临床治愈:上腹不适症状消失,B超示胆囊内无结石;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B超示结石减少达50%以上,或结石变小在50%以上;有效:症状和体征有减轻,B超示结石较治疗前有所减少或变小;无效:症状和体征有减轻或无变化,B超示结石无改变 。统计学方法用 Ridit分析结果,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临床治愈16例,显效8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达90.0%,对照组分别为9例、5例、3例,总有效率为5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上方中太子参、黄芪为君,太子参甘微苦,补气生津,黄芪补气升阳,以助阴生,乃“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意;沙参、石斛滋补肝阴青皮、陈皮疏肝理气;大黄、厚朴、莱子、沉香等通腑降气,不仅能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而且可望减少急性发作,有利于溶石、排石,究其因在于六腑以通为用,腑气得通,则诸症自消;芒硝味咸软坚化石《神农本草经》称其“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白芍药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白术补气健脾,二者合用可达到疏肝健脾之功效;另遣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是为“四君”、“二陈”之法山楂、谷芽、麦芽以助消化 。全方用药配伍不仅针对本病阴虚邪实的病机而且具有溶石、化石、排石的功效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满意,且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滋阴通下理中汤可有效用于胆石症的保守治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