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通圣散加减治药物性皮炎医案
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引起皮肤、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进入体内途径包括口服、注射、滴眼、滴鼻、滴耳、雾化吸入、含漱、灌肠、肛门内塞药、阴道内塞药以及皮肤外用药(通过皮肤吸收)等,尤以口服和注射最为常见本病又称药疹、药物疹,属中医“药毒”的范畴 。其临床特征为:有用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 。首次用药者,多经4~20日(平均7~8日)发病,而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常要经20日以上才发病 。重复用药者,常在1天内(不超过2日)发病 。皮疹的形态多种多样 。同一药物,不同的个体使用,可引起形态不同的药疹;反之,不同的药物又可引起形态相同的药疹 。常见者有荨麻疹型药疹、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湿疹型药疹、紫癜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药物性皮炎的发生,总因禀赋不耐,毒邪内侵所致 。或因风热之邪侵袭腠理,或为湿热蕴蒸郁于肌肤,或是毒邪郁久化火,血热妄行,溢于肌,,、
表,或是火毒炽盛,气血两燔,外伤皮肤,内攻脏腑,日久则耗气伤阴,导致气阴两伤 。引起药疹以西药为多见,常见的有解热镇痛药类、磺胺类、抗生素类、镇静药类 。
【病案举例】
1.杨某,男,34岁,1992年12月10日初诊患者3日前因患扁桃腺炎,自服复方新诺明两片,服药后不到半小时自觉全身瘙痒难忍,继而皮肤出现潮红及片状斑疹,尤以四肢、躯干、前后阴等处为甚;部分皮疹出现水疱、有的已形成表性溃疡,伴发热、恶心、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证属禀赋不耐,毒邪内侵,湿热蕴蒸,郁于肌肤 。治以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止痒,宜用防风通圣汤治疗 。药用:防风、荆芥,薄荷各8g,山栀、黄芩、大黄、川芎各10g,双花20g,连翘、石膏、当归各15g,芒硝12g(分冲),枳壳、藿香各8g,水煎日1剂,早晚分两次服 。服药6剂后,皮损大部消失,临床症状基本恢复,嘱服防风通圣丸,每次6g一日二次,连服一周,病痊愈
按:药物性皮炎也称“药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中医学“药毒”范畴 。中医学认为:此由性不耐,邪毒内侵,毒入营血,外走肌肤;或风湿热蕴蒸,郁久化火,内伤脏腑,外伤肌腠而发病 。故以防风通圣方解表清热,通里攻下,使湿热毒邪去有出路;再加银花清热解霉,祛血分之毒热壅滞,治一切痈疮疥癣;藿香、枳壳和中开郁除胀,调整胃肠功能 。这样药中病机,疾病痊愈,达到治疗目的 。
2.陈某,女,68岁,1999年5月18日初诊 。头顶疮疖疼痛,曾用青霉素、四环素等治疗 。次日面部发疹,瘙痒明显,某医诊为疮毒扩散,仍用上药控制感染,随后头面浮肿,瘙痒难忍诊见头面躯干,四肢皮肤红肿,紫红色皮疹密布,其间可见绿豆大之水疱,尤以面部为多,眼脸肿胀,难以睁开,部分水疱破裂、糜烂可见少许渗出液与痂皮,胸脘烦闷,通宵不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恶心呕吐,体温波动在39.5~41.5℃之间,苔黄腻,脉弦数 。此湿热郁积,风火湿毒内攻,外发皮肤 。治以清热,疏风利湿解毒通腑 。拟防风通圣散化裁:防风、荆芥、大黄、黄芩、黄连枳实各10g;连翘15g、生石膏45g,芒硝、赤芍各6g;麻黄、桔梗各5g,滑石18g,泽泻、栀子各10g,薄荷、甘草各3g.3剂,水煎服二诊:大便通泻3次,粪便秽臭,红肿瘙痒显减,皮疹渐退,水疱干枯,目能睁开,夜寐渐佳,体温正常 。上方减芒硝,继服2剂康复5
按:本例系抗生素所致过敏性药疹,其红肿瘙痒、皮疹水疱高热便秘、胸脘烦闷皆风火湿毒内攻、腑实内结所致,故方拟防风通圣散减当归、川芎、白术之温燥,加黄连、泽泻、枳实增强泻火攻下利湿之功,法呈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通腑而获效 。
3.王某,女,35岁,农民,2001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全身皮肤潮红,脱屑2.日 。现病史:患者1年前曾服用磺胺类药物,2日后皮肤起疹子,伴瘙痒,后逐渐消退 。2日前因发烧,咽痛服用复方新诺明,当晚即发生皮肤起麻疹样疹子,伴瘙痒,后病情进行性加剧 。刻诊:全身几无完肤,弥漫性潮红,微肿,大片脱屑,有少量渗液,四肢屈侧及弯曲处尤甚,间有结痂,自觉皮肤发热,口苦口干,大便调,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诊断:药物性皮炎(剥脱性皮炎型) 。辨证:热毒充斥三焦,泛溢肌腠 。治则:开泄三焦以排毒 。方药:防风12g,川芎9g,当归9g,白芍12g,薄荷18g,麻黄9g,连翘24g,石膏60g,黄芩15g,桔梗12g,滑石24g,生甘草6g,荆芥12g,白术12g,栀子15g,水煎,每日1剂医嘱:停用西药,注意皮肤卫生,皮损忌用水洗及搔抓 。患者服上方2剂症状明显缓解,守方共服8剂而愈46
按: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变应性皮肤病,处理不当尚可危及病人生命 。中医学中虽无此称谓,但对其认识较早,早在《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书中有“解诸药毒篇”,对其病因的认识,中医文献中把药物引起的内脏或皮肤反应,统称为中药毒,其病机关键就在于毒,毒是使用药物不当而产生的病理产物 。中医学对疾病的治疗是运用各种治法,以使病邪排出体外,从而达邪祛正安 。方中防风、麻黄辛温发散,使毒从汗而解;荆芥、薄荷轻清之品,上行巅顶,使毒由鼻而泄;滑石、栀子清泄三焦之热毒,开决渎,使毒从溺而出;石膏、桔梗、连翘、黄芩清泄肺胃,使毒从内而消;更以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缓急,祛毒邪而不忘扶正气 。此方融汗、下、清、补于一炉,兼顾表里、气血、三焦,致使药毒通过皮肤、消化道、泌尿系(汗和二便)等多途径排除体外,共同起到消炎、解毒、中和毒素的作用 。
4.患者,男,62岁 。因“脑梗死、脑动脉硬化”在某医院给予5%葡萄糖溶液500ml加维脑路通400mg静滴,每日1次 。当日自觉头晕、胸闷、气急、发热,继而口腔黏膜糜烂,全身皮肤出现红斑、水疱,自觉瘙痒 。次日来门诊以“药疹”收住院 。查体:体温38℃,脉搏94次/分,血压105/68mmHg 。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皮肤科情况:面部潮红,口腔黏膜可见大小不等的糜烂面,躯干四肢有散在分布的红斑、水疱,部分红斑融合成片,略肿胀 。即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滴,每日1次,2天后体温降至正常,皮损好转,改服赛庚啶2mg,维生素C0.2g,3次/日,防风通圣丸6g,2次/日,静推10%葡萄糖酸钙10ml,硫代硫酸钠0.64g,1次/日,一周后痊愈 。
维脑路通注射液原液做斑贴试验,结果阳性46
5.孟某,女,42岁,1998年4月6日初诊 。全身起红色粟粒丘疹3天 。10天前患者因急性阑尾炎而静脉滴注氨青霉素及氧氟沙星,3天前双手背、颜面出现少量红色丘疹,逐渐延及全身现丘疹色红稠密满布,瘙痒严重,无汗,恶寒,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舌红、苔根部白腻,脉浮数 。诊为药疹,辨证为药毒壅盛,表里俱实 。治宜疏风止痒,泻热通便,活血凉血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10g,大黄10g,荆芥6g,麻黄6g,栀子9g,赤芍10g,连翘15g,甘草9g,桔梗6g,川芎6g,当归10g,生地15g,生石膏30g,薄荷9g,滑石18g(布包) 。每日1剂,水煎服 。药尽3剂,大便通畅,皮疹渐平,瘙痒及余症皆除,予荆防四物汤2剂善后47 。
按:本案药疹之特点为疹出稠密,瘙痒甚剧,防风通圣散,使药毒从表而出,从前后二窍而泄,表里双解,速建其功 。另外,近世不少学者认为,部分荨麻疹类的疾病之所以缠绵难愈,主要与“瘀”、“湿”有关,而实验研究又证实活血化瘀和利水渗湿类药物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机体对组织胺的反应性,从而起到抗过敏的作用 。在诊治荨麻疹、药疹可见恶寒、无汗、脉浮,内可见口干便秘、舌红腻,一派药毒壅盛、表里俱实之象,故投以防风通圣散 。常结合病情选用丹参、丹皮、益母草等活血化瘀及土茯苓、桑白皮、薏苡仁等渗湿解毒类药物 。既宗中医辨证之本,又参现代医学辨病之法,真可谓“病证两相宜,衷中又参西” 。
6.安某,女,41岁,护理师 。于1995年春双侧小腿外侧碰伤瘀血后形成约3cm×3cm大小皮炎,瘙痒不着,经本院皮肤科给皮炎平软膏外用,每口2次 。用药3天后,双膝关节以下出现散在红色皮疹,无瘙痒 。经吃辛辣食物后皮疹增多并出现瘙痒 。患者误认为食物过敏,继续用该药 。1周后,皮疹增多并扩展至大腿内侧且瘙痒加剧,即前往皮肤科就诊,确认为皮炎平软膏过敏 。嘱其立即停用该药,给予炉甘石洗剂及醋酸去炎松尿素软膏外用;防风通圣丸口服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药物性皮炎医案】次日瘙痒减轻,1周后皮疹基本消退,肤色较正常深 。连用上法10日,皮肤恢复正常,无瘙痒及色素沉着 。
推荐阅读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化妆品皮炎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黄褐斑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痤疮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丹毒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皮肤瘙痒症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玫瑰糠疹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带状疱疹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梅尼埃病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鼻咽浆细胞肉芽肿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额窦炎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