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最近几年 , 我们经常能看到“加水变汽油”、“熟鸡蛋返生”这类“伪科学”走红 。
但苦于从事这些研究的往往还是科学界、学术界颇有影响力的人 , 所以我们也不能轻而易举的把这些成果归属于“民科”的范畴 。
这就给很多科学爱好者带来了不少的困扰 。
然而就在昨天 , 一则“二氧化碳变汽油”的科学新闻迅速蹿红 。
就在不少人还是用“伪科学”的态度去看它的时候 , 国际著名科学周刊《Nature》已经刊登了相关的科研成果 , 而这项成果正是由中科院率先实现的 。
关心科学的小伙伴们应该还记得 。
早在2019年 , 我国就曾经在实验环境下实现了“二氧化碳转淀粉”的科学研究 。
而这一次中科院再次利用类似的技术原理 , 通过“碳元素催化反应” , 将二氧化碳和氢转换结合 , 生成可以产生热能的“燃料” , 也就是和汽油性质相近的化学物 。
如果可以大规模生产利用 , 将会极大的改善我们当前紧迫的“能源需求” , 同时减缓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 , 这也是该科研成果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 。
其实通过“生物酶”、“氢氦元素”等无机物中和二氧化碳 , 使其成为可以反复利用的“有机物”在科学界并不是一个“新鲜事” 。
许多国家的科研机构也都在进行类似的研究 。
之前还有科学家爆料 , 美国哈佛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正在进行“二氧化碳转氢氧”的实验 。
如果这项技术得以实现 , 那么我们目前面对的“臭氧流失”、“碳排放”等一些环境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项技术 , 人类未来的星际探索将再也不会被“氧气”所束缚 。
回到中科院这边的成果 。
“二氧化碳加氢变汽油”目前已经通过了实验检核 , 不过和之前二氧化碳变淀粉一样 , 都是处于小范围实用的阶段 , 还不能大规模的普及利用 。
而且也有网友指出 , 即便二氧化碳能够转换为汽油 , 能量“熵增”向上的规律是一样的 , 此举或许能够阶段性的改善环境 , 但不能避免“热寂”的结局 。
这番言论有一定的道理 。
但是宇宙的命运暂时不是我们能够“看得透”的 。
人类科学的发展不可能摆脱自然规律 , 不过中科院本次的研究也让我们看到 , 通过技术手段能够更好的利用科学 , 减缓“熵增”的速度 , 就算总量不变 , 也能够给未来赢取更多的时间 。
因为科学界还有一项更重要的科技成果即将与我们见面 , 那就是号称“人造太阳”的可控核聚变 , 只要能够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完全成熟以前减轻“环境压力” , 我们就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
不过中科院“二氧化碳变汽油”的科学成果确实让不少人想起来 , 在2021年中国某地科研所宣称“在汽车里加水就能跑”的“笑话” 。
【中科院重大科研突破!二氧化碳变汽油,以后是不是吹气就有油了?】从表面看两者确实有部分联系 , 但是从科学角度看尤其是最终的结果看 , 两次实验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
中科院的实验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同 , 而且据说马上要在工业领域实现“量产” , 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科研突破 , 而不是哗众取宠的“伪科学” 。
至于有科学界人士认为我国可以凭此解决“能源危机” , 现在看还是为时过早 。
首先是该成果最终是否能通过“安全检测”还是未知数 , 其次二氧化碳加氢的具体转化率也不得而知 , 最后是转换结束后的“有机化学物”生成的热能是否可以满足工业需求 , 抑或是还需要其他生成条件的参与?
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
不管怎么说 , 中科院本次实验成果是具有“非凡意义”的 , 我们不能过分“吹毛求疵”要求科学研究不能出错 , 不能走弯路 , 人类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一定会有曲折 , 但有时候正是这些曲折让我们看到了宇宙更多的真相 , 相信这一次 , 我们也能够收获更多科学的硕果 。
推荐阅读
- 60米高冰川坍塌,地球15年损失31%冰川,地球怎么了?
- 知乎上的吃货,正在研究吃一小勺黑洞会怎样
- 愿打十条蛇不杀家壁虎,被称“五毒”之一的壁虎,究竟什么来头
- 空中客车和CFM合作,开发以无二氧化碳的氢为燃料的飞机发动机
- 她,一颗初心从未动摇
- 1991年,美国科学家“克隆”出另一个地球,4对男女进入生活
- IPCC发出预警,地球气候发生巨大改变,人类需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
- 在地球之前,金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答案只有科学家知道
- ?胸腺苷基在固体水中的辐射稳定性的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