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国际空间站?


再见,国际空间站?


文章图片


再见,国际空间站?


文章图片


再见,国际空间站?


文章图片


2001年3月23日 ,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在运行15年之后受控坠落 , 残骸落于南太平洋;
2011年3月4日 , 美国地球观测卫星Glory发射升空后 , 发生运载火箭故障 , 坠入南太平洋;
2018年4月2日 , 我国天宫一号太空实验室落入南太平洋;
2021年12月27日 , 俄罗斯Angara-A5重型火箭发射测试失败 , 火箭残骸落入南太平洋海域;
……
如果观察得更仔细一点 , 我们会发现这些飞行器的具体落海点异乎寻常得统一 , 都在南太平洋中央南纬48°52.6′西经123°23.6′ , 这里距离任意陆地都有约2685公里 。 如此特殊的地点自然有专属名字——“海洋难抵极” , 也被称为“尼莫点”(在拉丁语中意着“没有人”) 。
尼莫点是公认的“航天器墓园” 。 自1971年算起 , 这里已经接纳接近300个太空残骸 。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21年12月31日公告 , 国际空间站(ISS)将于2031年正式退役 , 之后残骸也将被抛向这里 。

续命 叱咤风云的ISS正在老去 。
2000年11月2日 , NASA宇航员比尔?谢泼德以及两名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克里卡列夫、尤里?吉德津科 , 乘坐“联盟TM-31”飞船抵达ISS , 成为它的第一批宇航员 。 在这里 , 他们每隔45分钟就能观赏一次太阳的升起或降落 。
此后的20多年 , 来自19个国家的200多位宇航员先后欣赏过这种另类风景 , 并借助这片从太空中窃取的稳定微重力环境 , 进行了约3000项科学研究 , 内容涉及生物、物理、生物医学、材料、地球和空间科学等众多领域:部署的气候传感器验证了气候模型 , 提供了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相关的巨量信息;空间科学仪器加深了人类对中子星和暗物质等现象的认识;ISS上的工作人员则自愿作为测试对象 , 记录了人类在微重力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适应情况……
当然 , ISS的另一个特殊意义还在于 , 这是美国和俄罗斯在太空领域达成的深度合作 。 它由美国、俄罗斯两国航天局主导 , 欧洲、日本、加拿大、巴西的太空机构联合推进 , 研发团队包括全球25个太空机构和组织 。
这是目前太空中最大的人造物体 , 曾同时最多承载过10名以上的人类 。 然而随着时间累积 , ISS开始变得漏洞频出 , 大到冷却系统、氧气系统故障 , 小到实验体丢失、窗户破碎、厕所“罢工” , 都曾发生在这片距离地球表面400公里之上的密闭航天器上 。
事实上 , ISS最初的设计寿命只有短短15载 。 2015年 , 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部门签署协议 , 同意ISS的使用寿命由2020年延长至2024年 。 2020年7月 , NASA授予波音公司价值9.16亿美元的合同 , 用于支持ISS延寿工作至2024年9月 。 在该合同框架下 , 波音公司为站上活动提供工程技术支持服务、资源和人员 , 并负责管理站上系统 。
如今 , 眼看“退休”之日临近 , NASA又于2021年12月31日发表声明 , 宣布美国政府将支持国际空间站的运行再延长6年 , 将退役时间延迟至2031年 , 与此同时 , 希望与包括俄罗斯 , 加拿大 , 日本和欧洲在内的国际伙伴继续合作 , 直到本十年结束 。
2月1日 , NASA发布《国际空间站过渡报告》(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Transition Report) , 这被视为ISS的具体退役规划 。 不过 , 与6年前的众望所归相比 , ISS此次的退役延期却多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
根据《国际空间站过渡报告》 , 国际空间站的技术寿命受到主要结构的限制 , 即模块、散热器和桁架等部分 , 其他系统 , 如电力、环境控制和生命支持以及通信 , 在轨道上都是可修复或可更换的 。 而根据负责ISS俄罗斯部分的工程师弗拉基米尔·索洛维耶夫的公开采访 , ISS上俄罗斯部分搭载的基础设施系统中至少80%已经过了使用期限 , 其中 , 货运舱“Zalya”(国际空间站上最古老的模块之一)表面已经出现了多个小裂缝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裂痕有可能扩大” 。
俄罗斯副总理尤里?鲍里索夫也公开表示过ISS老化严重 , 又因为空间站运营合约将于2024年到期 , 俄罗斯可能于2025年后退出该项目 。 不过 , 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Roscosmos)总经理罗戈津也表示 , 尽管ISS个别舱段超期服役较为严重 , 但结束该项目还为时尚早 , 与其他合作伙伴商讨后才能最终确定2024年后具体规划 。 不过 , 他口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对于2024年后ISS何去何从 , 直到进入2022年都没有达成统一意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