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率五十人跃马持枪入五万人敌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辛弃疾一首词中的名句,这句词既表达了作者的满腔豪情,也透出现实中无法实现驱逐胡虏、收复山河壮志的无奈 。虽然如此,词人还是在做着最大的努力,不管环境如何的变化,抗金的志向痴心不改 。
一、跃马持枪入敌营
公元1162年,辛弃疾二十三岁 。
在前一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领大军侵入南宋地界,战线直推长江以南 。由于主力都南进了,后方的兵力相对空虚 。不愿当亡国奴的北方汉族人民乘机发动起义,一时之间,烽火遍布,义军无数 。辛弃疾也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了二千多人的抗金队伍 。不久,为寻求更大的发展,加入到耿京领导的占居沂蒙山区、声势浩大的起义军中,他担任高级文秘 。后来,金国人发生内乱,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 。新皇帝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地区对抗金起义军使用招抚和镇压的两种手段,企图扑灭人民反抗的怒火,建一个稳定的后院 。耿京的地盘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这种形势下 。辛弃疾建议耿京,应该和南宋朝廷取得联系,以便进可以杀金兵,退可以撤到南宋境内 。耿京觉得很有道理,就派辛弃疾去具体操办 。
1162年正月,辛弃疾等人来到临安(今杭州),朝见宋高宗赵构,上表请求允许起义军南投 。高宗接到报告后,非常高兴,痛快地答应了起义军的请求,并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封辛弃疾为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秘书长) 。任务完成,当一行人走到海州(今连云港)时,却听到了一声晴天霹雳——耿京被害,起义军将士四散了 。
原来,在他们离开起义军的这段日子里,金国的官府加紧了诱降活动 。将领张安国等人设计杀了耿京,花言巧语地骗了一部分将士共同投靠了金国,张安国被金国委任为济州(今山东巨野)州官,投降的将士也驻守在济州 。那些不愿意投降的起义军群龙无首,也没法再坚持,只好各自散去 。
辛弃疾听说了事情的经过后,对众人说:“我们是奉了耿京大帅的命令,为了起义军的前途来归顺宋朝的,现在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如果不杀叛贼,我们如何对得起朝廷的信任,又如何对得起起义军的众将士?”也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 。满腔悲愤,怒发冲冠,带着五十名随从纵马直奔济州张安国的五万人大营 。由于张安国营中的兵士原来多是起义军,都认识辛弃疾,所以,他们很容易就来到了张安国的主营 。当时张安国正在和一些将领饮酒做乐,搂着歌妓,听着小曲,醉眼朦胧间,见辛弃疾带了一帮人气汹汹的闯人,知道大事不好 。但想做反抗已来不及了,辛弃疾命令手下把张安国捆了起来,很干脆的绑到了马上 。辛弃疾义正辞严的把张安国大骂了一通,并乘机号召大家不要再给金狗卖命,跟着他归顺南宋,响应者上万 。随后,辛弃疾带着这些起义军长驱南下,渡过淮河,来到宋朝境内,并把张安国押到了临安交给朝廷处决 。
由于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行事的果断,使他名声大振,各地广泛传颂他的事迹 。高宗皇帝连声感叹:真是好一个壮士!让他担任江苏江阴州的签判(类似副州官) 。从此,辛弃疾便留在了南宋,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
二、矢志不渝谋抗金
辛弃疾来到南宋后,对收复失地充满信心 。不顾官职低微,极力为抗金事业奔走呼号 。1165年,写成《御戎十论》献给宋孝宗,从十个方面对抗金形势进行了论述 。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金国统治者的怨恨,以及金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该如何充实国力,富国强兵,收复中原等提出了具体的规划 。1170年,辛弃疾又作《九议》上书宰相虞允文,既驳斥了朝中主和派认为的宋朝势弱、打则必败、不如不打的谬论,也建议朝廷要做长期的准备,不能轻举妄动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再战的朝廷却反应冷淡,更谈不上去实行了 。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华很感兴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去当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让他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
虽然这与辛弃疾的报国杀敌理想相去甚远,但他尽职尽忠,政绩卓著 。每到一地,总是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奖励生产 。创办学校,训练军队,安定民生 。1172年,在滁州(今安徽滁州)办荒政时,半年就大见成效,把一个穷困的偏远之州变成了商旅云集、人民富足之地 。1180年在湖南创办“飞虎军”,军威雄壮,将士勇猛超群,是长江流域各军队中实力最强的一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