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一位出国留学生( 三 )


这里举一个例子 , 玄奘回国之后 , 有一位僧人法长要回印度去 , 玄奘就托他带信给印度的一些朋友 , 这个信后来就保存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 , 大致就是讲“我们唐朝皇帝治国有方 , 而且推崇佛教 , 现在的佛教水平不比你们那差” , 从信中的口吻来看 , 是有点“文化自信”的意思 。当然这种变化也有一些军事、外交背景 , 因为王玄策借吐蕃的兵 , 在印度打了一仗 , 很成功 , 还押了很多俘虏到长安去 , 所以一下子就给中国人很多自信 。
澎湃新闻:如今提起玄奘晚年最大的学术成就 , 可能就是他组织译场、翻译佛经 。
孙英刚:玄奘在学术上还是有不少敌人的 , 因为他有“原教旨主义”的一面 。陈寅恪说过一句话很经典 , 我以前经常引用 , 就是“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 , 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 , 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 , 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 , 且亦终归于歇绝者” 。陈寅恪是拿玄奘的例子作比喻 , 说玄奘的唯识学之所以不能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主导地位 , 是因为它太强调外来的东西 。一种思想要想在中国被接纳 , 需要一方面输入外来之学说 , 一方面不忘民族本来之地位 , 我认为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评价玄奘的翻译 。总之 , 玄奘有双重的身份认同:第一是作为佛教徒 , 第二是作为中土之人 。这双重身份是纠结在一起的 。
玄奘在翻译上属于“直译” , 他不认同此前鸠摩罗什的“意译” , 如果用“信达雅”的标准 , 鸠摩罗什是“雅” , 翻译的句子中国人更容易理解 。而玄奘比较原教旨主义 , 比如梵语bodhisattva这个词 , 以前都翻译为“菩萨” , 但他认为应该直接音译为“菩提萨埵” 。玄奘一大部分工作是要把以前翻译过的经典进行重译 。但是可能很多人就不认同 。比如高宗就告诉玄奘 , 让他先把没翻译的翻译了 , 然后再重译已经翻译过的 。
其次关于玄奘的传记 , 如果我们读玄奘弟子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 再对比同时代道宣《续高僧传》中的《玄奘传》 , 就会发现有很大区别 , 虽然《续高僧传·玄奘传》中的部分内容应该是后人添加的 , 但是它能从侧面反映出玄奘当时受到的一些打压 。熊十力原先也写过《唐世佛学旧派反对玄奘之暗潮》 , 指出玄奘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 比如他认为玄奘不善于顺应俗情 , 不许讲“旧经” , 以致于引来“旧学”的诬毁 , 等等 。
《续高僧传·玄奘传》那一卷只写了两位僧人的传记 , 另一位是印度的僧人那提 , 他带了很多梵文原典到中国来翻译 。根据道宣的记载 , 玄奘在其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 , 包括掠夺他的经典、阻碍翻译等等 。当然关于这个事情 , 从熊十力到季羡林先生 , 他们都讨论过是否可信 , 但我想不管是否为真 , 道宣这么写 , 至少反映出存在着对玄奘的不满 。
道宣在当时也是一位佛教领袖 , 声望不在玄奘之下 , 他也参加过玄奘的译场 , 但很快就走了 , 他可能觉得不投机 , 对玄奘的翻译并不买账 。而且在《续高僧传·玄奘传》中 , 道宣也没有怎么提玄奘翻译的事情 , 等到玄奘弟子为老师立传的时候 , 才增加了大量关于翻译的内容 。
澎湃新闻:如今关于玄奘西游求法、翻译佛典等事迹都广为人知 , 而他的晚年活动却少有人提及 , 根据学者研究 , 他的晚年处境其实相当艰难?
孙英刚:由于玄奘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当时党争 , 而且和于志宁等这些辅政大臣关系密切 , 所以很可能被归为旧臣一派 , 玄奘晚年的时候 , 高宗就不是很待见他 。这些 , 都可以去读刘淑芬教授的一篇长文《玄奘的最后十年》 , 讲得很清楚 , 发掘了很多信息 。尤其玄奘去世之后 , 还莫名其妙地迁葬 , 把尸体挖出来从白鹿原迁到少陵原 , 我们现在也说不清楚原因 。玄奘的葬礼也很简单 , 大臣都没参加 , 很不符合他的地位 。还有玄奘弟子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 慧立写完之后埋进地下 , 过了很久 , 才从地下挖出来 , 由彦悰增补而成 。种种迹象都表明 , 玄奘晚年受到政治上的压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