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三合一、全流程”培养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
◎通讯员 陈叶娣 采访人员 过国忠
近日 ,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许朝山领衔的教学研究团队的“产教谱系指引、岗学教评一致——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
【课程体系|“三合一、全流程”培养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该成果是学校立足服务区域产业 , 践行全人教育理念 , 坚持产教融合、政行企校协同 , 精准溯源产业链与专业群关键要素 , 研制产教对接谱系 , 开发能力素养 , 构建‘全流程项目贯通’课程体系中形成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 ”许朝山介绍 , 教学成果通过建构“岗学教评”一致性 , 深化了“立德与强技目标合一、学生与员工身份合一、学习与劳动项目合一” , 实现岗学教评一致 , 提高了“专业群—产业链”人才供需的契合度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3年来 , 该校依托完善的教学体系和重点专业群产教平台 , 立项主持了《工业设计》和《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2个国家级专业资源库;共有29部教材入围了“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 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二;《典型冷冲模设计》课程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团队”入围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虚拟工厂”入围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一部教材获国家教材奖二等奖 。
在江苏省教育厅相关领导眼里 , 这些教学和课程改革项目成果 , 不但体现出了常州机电学院推进高水平建设专业群的成效 , 更为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常机电模式” 。
研制产教对接谱系 , 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动态耦合
近年来 , 常州机电学院的研究团队面向区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 , 调研职业院校智能制造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岗位需求的契合度 , 出版了《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等4部专著 , 分析比对岗位群、专业群、职业能力、培养规格等的映射关系 , 科学系统构建产教对接谱系模型 。
“我们通过政行校企合作 , 共同制定《专业群建设动态调整长效机制》等制度 , 夯实专业群建设的组织基础 , 促进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人才需求动态耦合 。 四方共建‘精雕’产业学院、‘海克斯康’产业学院等平台 , 优化《‘四方三层’理事会章程》 , 打破多元主体间组织边界壁垒 , 实现了资源跨界流动和融通共享 。 ”许朝山说 。
目前 , 常州机电学院通过聚焦产业链关键技术 , 调研典型产品 , 分析典型岗位的职业能力 , 建构了由25项通用能力、120项核心能力组成的岗位群职业能力结构谱系 。
此外 , 该校还注重构建全流程项目贯通课程体系 , 着力对接关键岗位 , 研制由岗位任务结构、内容和情境等组成的岗位任务谱系 , 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 实现“学生与员工身份合一”;贯通劳动教育融入的能力素养集 , 重构不同层级“流程化项目” , 形成了“课程项目小流程+课程模块中流程+专业项目大流程+专业群项目全流程”的四层递进流程化项目课程体系 , 从而实现“学习与劳动项目合一” 。
汇集资源共建平台 ,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保障水平
在许朝山看来 , 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保障水平 , 必须围绕能力递进流程化项目 , 加快推进专业群“三教”改革 , 组建“课程模块、专业项目和专业群项目”三级结构化教学团队 , 并根据流程化项目不同能力模块要求 , 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 , 形成协作教学共同体 。
为此 , 该校通过整合多方资源 , 开发了流程化项目课程资源 , 依托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专业群资源库、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 ,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编写了《Moldflow模流分析入门与实战》等47部项目化教材 。
“我们打造了‘纵横贯通、内外联动’的专业群实训平台 , 4次迭代建设机械制造实训基地 , 实现纵向通用、专项和综合能力递进 , 横向设计—制造—检测的流程衔接 , 为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 ”许朝山说 。
加快开发“螺旋递进”发展性评价体系 , 也是该校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的一个成功探索 。 近年来 , 该校以相关职业标准谱系为映射 , 构建了由考核内容、工具、主体和标准等组成的学业考核体系 。
采访人员还了解到 , 该校对接职业技能考核标准 , 制定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学业考核方案》等6项制度 , 实现了能力素养从隐性到显性的可测可评;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考核 , 建立校企考核师资库 , 形成了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学校和企业评价为核心的“两维四方”考核主体 。
值得一提的是 , 该校创新《学业报告书》等考核工具 , 实施“普测+抽测”分层考核 , 优化“笔试+实操+答辩”考核方法 , 开展学习成果汇报与展评 ,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 以评促改 , 及时发现目标达成偏差 , 动态调整教、学实施方案 , 形成“评价—反馈—改进—提升”的发展性考核体系 , 提高了“岗学教评”的一致性 。
随着该校专业群建设的深化 ,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 3年来 , 该校学生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11项 , 其中一等奖6项;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率87%以上;86%以上的学生就职于星宇车灯等行业知名企业 , 涌现出以技能明星校友刘强、创业典型校友李德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毕业生典型 。
推荐阅读
- 质量|首个“流浪黑洞”被发现,比太阳大7倍,科学家观测6年才发现了它
- 处理单元|出行洞察:DPU市场火热,“芯”战场发展前景如何?
- 保障|让场馆更快暖起来!航天技术保障云顶滑雪公园“绿色供暖”
- 过程|冬奥水下火炬传递机器人有颗“河工芯”
- Intel|英特尔的自我革命:要“接大腿”必须先拆分自己?
- Tesla|特斯拉取消雷达并未解决“幽灵刹车”问题 投诉反而有所增加
- 雪花|演员脚下雪花“如影随形”背后是世界首创的地面屏幕显示交互系统
- 青少年|全部免费!郑州“新地标”将于6月1日前后开馆
- 旗舰|小米卢伟冰:“旗舰焊门员”Redmi K40 已进入退市阶段
- 电子商务|快递“春节不打烊”是个伪命题?网友气笑了:节前发货但揽收到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