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剧本杀”:社交“新宠”成产业,能走多远看格调

从登陆热门综艺到成为现象级线下社交活动,从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实体店到与文旅、民宿业融合——作为近年来悄然流行的社交“新宠”,“剧本杀”在“Z世代”年轻群体中有极高的参与度,并逐渐形成了一条清晰的产业链 。

让年轻人“上头”的剧本杀产业该如何走向“正轨”
“剧本杀”是什么?其核心——剧本是怎么创作产生的?目前行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近日,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走访多位“剧本杀”从业者,深入了解这一新业态的真实面貌 。
全国线下店超过2万家
【视点·观察|“剧本杀”:社交“新宠”成产业,能走多远看格调】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剧本杀”门店,三四间面积不大的房间被装饰成古风、日式等不同风格 。其中一间工业风格的房间内,玩家们面对面坐下,在DM(“剧本杀”主持人)的带领下细细地研读着各自扮演角色的剧本 。
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摆着用于记录关键信息的笔和纸,还有一桌子零食和尚未开包的外卖午餐——桌上几名“老玩家”知道,这次是五六个小时才能玩完的剧本,把饭桌搬到“剧桌”上,才能保证这一下午玩得更加充实 。
“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每个周末都组一局‘剧本杀’,有时玩得不过瘾,一周组两次 。”被朋友带着参与,今年28岁的贾雨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已体验了十几个剧本,从当初对“剧本杀”闻所未闻的“小白”成了“组局达人” 。这一天,他们尝试的是一个推理难度极大的“进阶”剧本 。
“非常‘烧脑’,长时间的讨论也没有理出思绪 。”贾雨说,这类剧本让他非常享受,“不只在剧本里体验角色人生,重要的是不断接近‘真相’过程中的紧张与刺激 。”
所谓“接近真相”的提法,是因为早期的“剧本杀”基本上是由推理爱好者从国外译制而来 。
“剧本杀”刚开始不成规模、不为盈利,单纯是朋友之间的聚会游戏 。大约从2019年开始,国内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作者、经营者与玩家,逐渐成为一个新业态 。
“就目前来看,国内‘剧本杀’发行从业者人数过万,每年发行的新本在200本到300本左右,线下店超过2万家 。”“剧本杀”资深从业者冷月说 。
目前,从内容上划分,“剧本杀”分为“硬核本”(以推理为核心,难度较大)、“还原本”(借助推理还原故事,往往具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欢乐本”(情节诙谐幽默,注重欢乐体验)、“恐怖本”(注重渲染恐怖氛围)、“情感本”(通过动人的情感故事打动玩家)、“阵营本”(玩家被划为不同阵营进行对抗)与“机制本”(在剧本中设置游戏环节,以其为玩家赋予能力,推动剧情)等7种类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