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不需带充电器和移动电源 , 通过身上的衣服 , 就可对手机进行无线充电 。 这一人们想象中的场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
近日 , 《自然》主刊发表了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 。 该研究系统揭示了纤维锂离子电池内阻随长度的变化规律 , 有效解决了活性材料和纤维电极界面稳定性难题 , 连续构建出兼具良好安全性和综合电化学性能的新型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
【长度|把电池“穿”在身上 中国科学家实现纤维锂离子电池新突破】根据此项研究成果 , 长度为1米的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 可以为智能手机、手环、心率监测仪等可穿戴电子设备长时间连续有效供电 。 同时 , 该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 循环500圈后 , 电池容量保持率仍然达到90.5%;在曲率半径为1厘米情况下 , 把该电池弯折10万次后 , 其容量保持率仍大于80% 。
文章图片
未来可穿戴电池织物概念展示图 (复旦大学供图)
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储能器件 , 被称作现代电子设备的“心脏” 。 彭慧胜团队在2013年提出并实现新型纤维锂离子电池 , 为智能电子织物等可穿戴设备能源供给提供了新路径 。 然而 , 纤维锂离子电池研究多年来面临一项关键挑战 , 即面向块状锂离子电池的成熟生产体系难以适用于纤维锂离子电池 , 而国际上纤维锂电池的连续化制备研究几乎是空白 , 迄今为止报道的纤维锂离子电池长度均在厘米尺度 。
“纤维锂离子电池如同毛线 , 要织成一件可以充电的毛衣 , 就必须保证有足够长的毛线 。 ”彭慧胜团队成员发现 , 要实现纤维锂离子电池的连续化构建 , 就要从源头上厘清纤维电池内阻和长度的关系规律 。 通过广泛尝试不同电学特性的纤维集流体材料 , 他们最终揭示出纤维锂离子电池内阻随长度增加先减小后逐步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 , 为纤维锂离子电池的连续构建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撑 。
在此基础上 , 还要实现高效负载纤维锂离子电池活性材料的高效连续制备 。 “经典的方法是平面涂覆 , 但在纤维表面进行涂覆很容易产生不平整的串珠结构 , 对电池性能和稳定性都非常不利 。 ”团队成员、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生何纪卿说 。
为此 , 团队发展出新方法 , 通过调控正负极活性材料组分和粘附力 , 有效解决了聚合物复合活性材料与导电纤维集流体的界面稳定性难题 , 得到了高负载量、涂覆均匀和容量高度匹配的正、负极纤维电极材料 。 随后 , 团队相继开展了电池连续组装和封装等方法学研究 , 最终实现了高性能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连续化稳定制备 。
推荐阅读
- Tesla|特斯拉新款Model S电池体积小能量密度高 外媒揭秘三大关键技术
- 手表|采用美信光学传感器,豪鹏科技电池,GARMIN佳明VENU2手表拆解报告
- IT|Canoo总部的一辆车曾在电池测试后发生火灾并被烧毁
- 硬件|特斯拉电池业务竞争加剧 瑞典 Northvolt首块锂离子电池下线
- 电池|全球首座百兆瓦级储能电站!华能巨型“充电宝”一次可充电21万度
- Samsung|[视频]Galaxy S21 FE开箱和初步上手:确认4500mAh电池
- Tesla|新航拍视频显示特斯拉在Model Y上测试结构性电池组
- 诺克比|爱德华·威尔逊写小说:把“蚂蚁社会”作为人类的一个隐喻
- 电池|iQOO 9 Pro升级至4700mAh电池,支持120W超快闪充 + 50W无线闪充
- 韦贝尔|爱德华·威尔逊写小说:把“蚂蚁社会”作为人类的一个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