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生产|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频频“打卡” 技术切换即将迎来拐点

证券时报采访人员 刘灿邦
近期 , 多家光伏公司频频“打卡” , 发布了电池转换效率的新纪录 。
多家企业发布
电池效率纪录
通威集团发布消息称 , 7月 , 通过电池制程工艺创新 , 通威太阳能利用PERC量产设备 , 使得M6大尺寸全面积电池转化效率可达23.47% , 创造了M6大尺寸全面积产业化PERC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 。
PERC是目前主流的光伏电池技术 , 但业界普遍认为 , 光伏电池将由P型向N型转变 , 而TOPCon以及HJT等典型的N型电池技术则有望取代PERC技术 。 但PERC电池现存产能规模庞大 , 技术路线的切换并非一朝一夕 , 电池厂商仍然在对PERC技术进行改进 。 关于发布PERC电池转换效率纪录的情况 , 通威表示 , 一方面 , 公司专注于当前主流PERC技术 , 通过叠加其他工艺技术进行提升和优化 , 以提高转换效率 , 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 , 公司继续加大对电池新技术的跟踪和研发投入 。
数据显示 , 通威HJT电池研发产线于2019年6月正式运行 , 目前HJT电池最高转换效率已达到25.18%;其TOPCon技术采用210尺寸PECVD隧穿氧化/多晶硅沉积设备和工艺 , 研发线平均电池效率达到24.10% 。 据悉 , 通威将建设1GW HJT及1GW TOPCon中试线 。
7月12日 , 晶科能源宣布 , 继近期创造了大面积N型单晶硅单结电池25.25%的测试纪录之后 , 公司开发的高效组件最高转换效率达到23.53% , 刷新了公司2021年1月创造的23.01%的组件效率纪录 , 该组件采用晶科先进的TOPCon电池技术和新型组件封装技术 。
紧随其后 , 爱康集团也发布消息称 , 爱康iCell异质结电池单批次平均效率达到24.85%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相比之下 , 爱康在异质结电池上格外押宝 , 今年6月 , 爱康集团董事长邹承慧与各经营团队签订了任务书 , 涉及异质结电池研发、组件生产 , 以及异质结组件订单销售 。 具体来看 , 爱康异质结电池2021年底量产平均效率要达到24.7% , 单瓦成本下降至0.33元 , 良品率超过99%;组件生产工厂年内生产1GW异质结组件 , 且电池自给率达到50%以上 。 此外 , 邹承慧要求2021年底实现1GW异质结组件销售任务 。
除了上述几家公司以外 , 隆基股份也在上个月发布了多款电池转换效率的新纪录 , 其中 , N型TOPCon转换效率达25.21% , P型TOPCon效率达到25.02% , HJT电池效率达到25.26% 。
异质结电池
有望快速降本
在众多光伏电池技术中 , HJT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项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近期关于HJT的进展也不少 , 例如 , 安徽华晟异质结项目研发的166尺寸单晶HJT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5.23% , 而安徽华晟的目标是实现25.5%的HJT量产效率 。
【降低生产|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频频“打卡” 技术切换即将迎来拐点】今年4月 , 安徽华晟500MW异质结电池、组件项目正式投产 , 根据彼时的消息 , 华晟异质结电池的日均产量水平在2万片以上 , 平均效率可以达到24.12%;此外 , 华晟计划在今年启动二期2GW电池、组件项目建设 , “十四五”期间 , 在宣城完成至少10GW的产能布局 。
无独有偶 , 7月8日 , 总投资25亿元的中苏湖广实业有限公司年产5GW单晶HJT电池片项目落户江西玉山 。 据悉 , 该项目一期投资10亿元 , 用地100亩 , 将建设50000平米标准化厂房 , 4条行业领先的全自动生产线 , 争取在8个月内完成项目建设并实现满负荷生产 。
初创企业在布局新型电池技术路线上的步伐则更为激进 。 以上述两家企业为例 , 安徽华晟成立于去年7月 , 距今还不满一年;中苏湖广实业成立于2017年 , 此前在光伏行业也显得名不见经传 。 相比之下 , 大企业在此番光伏电池技术的转型中就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 毕竟PERC电池现存产能规模庞大 , 如果全部推倒重来 , 沉没成本必然十分巨大;当然 , 规模领先的电池企业也已经启动了前沿技术研究 , 例如通威、隆基、爱旭等企业 。
隆基股份的态度就很典型 。 在上个月的年度股东大会上 , 公司董事长钟宝申表示 , 隆基会率先投产TOPCon电池 , 至于其他技术的电池会不会投产 , 以及什么时候投产有待进一步评估 。 他还表示 , 异质结电池的量产要着眼于产品未来的竞争力 , 但目前还有很多限制因素 。
这一考虑背后的逻辑在于 , TOPCon电池与PERC电池生产过程中可以共用一部分生产设备 。 因此 , 将PERC生产线改造为TOPCon生产线可以避免成本全部沉没 , 升级改造成本较低 , 同时还能实现电池效率的提升 。 但若要改造为HJT产线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
采访人员从产业内获得的信息显示 , 目前1GW HJT产线的成本大概在4亿元左右 , 而1GW PERC产线的成本仅2亿元出头 , 当然 , 业界对于HJT技术的降本仍然较有信心 。 根据安信证券的测算 , 今年底 , HJT成本与当前TOPCon相当 , 到了明年底 , 就能做到与当前PERC相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