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说:风云三号E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宋景琸 摄
今天7时28分 , “黎明星”风云三号E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 风云三号E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 是我国第二代低轨气象卫星系列风云三号的第5颗卫星 , 是风云卫星家族首颗晨昏轨道卫星 , 也是世界气象卫星家族中的首颗晨昏轨道卫星 。
世界首颗民用晨昏轨道气象卫星
低轨气象卫星的首要任务是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满足时间和空间要求的全球观测资料 , 提高预报时效和精度 。 目前 , 欧美业务低轨气象卫星采用双边全球资料业务交换和共享的协作组网观测模式,观测时间集中在上午10点、下午2点附近 , 与我国相同 , 每6小时观测同化时间窗内全球总有2-3条轨道的卫星观测空白区 , 无法提供全球覆盖的初始观测 。
为满足观测需求 , 世界气象组织在《2025年全球观测系统展望》中提出了建立上午、下午和晨昏轨道3颗卫星组网观测的概念 。 此次风云三号E星的成功发射将弥补卫星观测轨道(早5:30和傍晚17:30)的缺憾及观测资料的不足 , 有效补充6小时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同化窗内卫星观测资料的空白 。
国内首个双频双极化风场测量雷达
海面风场是海气交互界面的重要物理参数 , 对全球气候调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对海洋航运、海上捕鱼作业以及海洋工程等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 船舶、海水浮标、沿岸海洋观测站等传统现场观测手段不仅成本高昂 , 而且由于海洋面积广阔 , 无法保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
凭借新增有效载荷风场测量雷达 , 风云三号E星通过海面后向散射测量获取全球海洋表面包括风速和风向的风场信息 , 通过星上内定标和在轨主动设备的外定标实现海面风场的高精度、大动态、高分辨率测量 , 并对海冰、土壤湿度、植被等地表物理特性进行测量 。 此次搭载的风场测量雷达为双频、双极化圆锥扫描微波雷达 , 是风云系列卫星首次装载的主动探测雷达 。
文章图片
国内首次实现全能谱太阳观测
太阳辐射是地表能量的来源 , 是驱动天气、气候形成和演变的基本动力 。 随着全球气候演变 , 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以及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也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 。 充分利用晨昏轨道可以长时间连续观测太阳的优势 , 此次风云三号E星装载了太阳辐照度光谱仪、太阳X-EUV成像仪、太阳辐射监测仪(国际比对型)3台不同载荷开展太阳观测 , 分别从光谱、成像、辐射总量等不同侧面对太阳进行全方位同步观测 , 将为科学家理解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的原因和驱动力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料 。
【太阳|3个国际国内首次!这颗上海团队带来的风云三号卫星不一般】其中 , 太阳辐照度光谱仪是E星新增的有效载荷 , 可通过紫外、可见和红外3个通道每日对太阳光谱辐照度进行测量 , 获取太阳光谱辐照特征 , 捕捉太阳活动对光谱辐照度的影响;太阳X-EUV成像仪利用太阳辐射的X射线波段和极紫外波段辐射 , 对太阳实现长期、连续、高时间分辨的全日面和低日冕成像观测 , 获取太阳高分辨率图像 , 为更准确的空间天气预报提供参考;太阳辐射监测仪通过监测太阳辐照度的变化 , 捕捉太阳活动信号 , 相比上一代产品 , 新增瑞士DARA辐射计 , 首次实现了中外仪器在轨同步观测 。
推荐阅读
- 国际|学院路街道举办校友科技创新赛,首场北科大13个项目登场
- 太阳轨道|冬奥会奖牌里 蕴含着古老的天文知识
- 太阳能发电|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年内首超一万亿千瓦时
- 太阳系|哈勃的继任者韦伯空间望远镜成功升空
- 电池|迈为股份:银浆降本新突破,推出全新全开口太阳能电池钢板印刷技术
- IT|Thundertruck概念车:配折叠式太阳能遮阳篷及卡扣式6轮驱动车架
- the|美国政府将在加州部署两个大型太阳能发电厂 并提议建立第三个
- 实验|我国“人造太阳”开启新一轮实验
- 能源系统|全球首台钠离子太阳能发电机亮相
- IT|东芝发布新型太阳能电池 每天可为电动车提供35公里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