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 ,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以下简称I-AIIG)在北京举办“走向智慧治理: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治理中的政府、企业与公众”国际学术研讨会 。 I-AIIG学术委员、首席专家、资深顾问以及特邀国内外专家、企业家等20余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 。 研讨会由I-AIIG副院长肖茜主持 。
文章图片
会议现场
政府和社会完成一体化合作治理
在研讨会上 , I-AIIG国际学术交流项目主任、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于洋首先介绍了项目团队正在起草的《AI参与中国疫情治理的实践》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 于洋指出 ,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 , 防疫工作与社会治理面对大量计算复杂度高的治理问题 , 而AI在这类治理问题上全面、敏捷、深入的参与 , 成为中国疫情治理的鲜明特征之一 。 这一现象 , 让我们看到了政府与社会部门融合一体化的合作治理 , 显著有别于传统的政企伙伴关系 。 在传统政企伙伴关系中 , 企业是治理的支撑、为治理提供工具 。 赋能AI参与治理的是三个要素:企业有公共治理意识 , 政府有算法适应性思维 , 以及连接政府和企业的枢纽型部门 。 企业的主动性源自于其主营业务需要正当性构建;而AI技术的迁移能力 , 也降低了企业主动治理的成本 。
最后 , 于洋基于研究院初步完成的公众对AI技术的态度调查报告 , 分析了公众对发展人工智能的总体态度 。 他指出 , 人工智能时代公民对政府治理绩效的预期不断上升 , 如何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 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治理绩效从而增强国家总体竞争力 , 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 人工智能在中国疫情治理中的参与实践表明: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的治理模式正在形成且不断演化 , 亟待深入研究 。
文章图片
于洋老师报告
需要认真思考AI技术的无效问题和负面效应
之后 , 与会专家和嘉宾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点评 。
I-AIIG学术委员、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教授指出 , 研究需要更加问题导向 , 找到人工智能参与到防疫中的短板在哪里 。 疫情是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的契机 , 人工智能的治理要落到数据、算法、算力、场景和人员的要素上 。 而且 , 后疫情时代对数据治理尤为重要 。 目前我们在“包容”和“平等”方面做的还不够 , 要发挥“人”作为治理要素的重要性 。
文章图片
龚克教授发言
I-AIIG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指出 , 人工智能如此快速地进入公共治理带来的隐患需要分析 , 公众对企业的信任的让渡条件和前提是公共部门能很好地保护数据 。 如何均衡传统治理和新型治理的方法 , 以及技术和常规管理手段的平衡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究 。 从人工智能赋能疫情防控的经验来看 , 中国的人工智能治理不仅在中国发挥作用 , 而且在快速测温设备等方面贡献其他国家 , 服务于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社会|清华探讨AI参与疫情治理:政府和社会完成一体化合作治理】
文章图片
曾毅教授发言
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学教授、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中心主任马克·芬德利(Mark Findlay)在发言中指出 , 报告的内容与其正在进行的研究相互印证 , 将AI与商业和社会生活结合具有重大意义 。 他强调 , “对人工智能的治理”和“使用人工智能来治理”的内涵不同 , 在研究人工智能治理时需要更加明确方向 。 国外在私人数据和公共数据之间有明确的防火墙 , 但中国在企业和政府的大规模数据共享方面有很多宝贵的经验 。 当然 , 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AI技术的无效问题和负面效应 。
文章图片
马克·芬德利(Mark Findlay)教授发言
中国将算法思维应用到公共治理方面十分超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张薇在发言中表示 , 从全球范围来看 , (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服务是大趋势 。 在疫情治理方面 , 分析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之间为敏捷应对危机所产生正向互动非常重要 。 未来 , 我们需要关注算法偏误带来的风险 , 以及是否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声音与核心诉求 。 一体化的治理不可避免的使得企业掌握大量敏感数据信息 , 现有治理结构是否有能力确保数据隐私与数据安全、反垄断政策是否完善 , 以及如何建设数字韧性社会等问题都是未来值得关注的议题 。 中国的决策者在理解和将算法思维应用到公共治理方面十分超前 , 政府和企业在巨大危机面前可以迅速融合 , “自下而上”的企业创新如何与“自上而下”的治理结合方面的中国经验对其他国家是有借鉴意义的 。
文章图片
张薇代表发言
I-AIIG战略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副理事长、美团副总裁、首席科学家夏华夏指出 , 报告很好的解释了系统化治理的概念 。 他认为场景是人工智能第四个重要因素 , 企业规模的增长伴随社会责任的扩大 , 企业和政府之间需要有特别好的枢纽部门 , 达成更好效率 。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是一个非常好的交叉组织 , 可以为产学研一体提供更好的助力 。
文章图片
夏华夏发言
I-AIIG战略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副理事长、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杨帆指出 , 面对人类命运的共同挑战 , 积极发挥AI等新技术的巨大潜力 ,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匙 。 新技术要想发挥重大作用 , 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一体化治理 。 一体化治理应当结合制度、技术、法律实现多利益相关方综合治理 。 政府天然拥有大量数据和巨大治理需求 , 企业善于挖掘数据价值并服务社会 , 两者有效协同 , 可以充分发挥数据巨大潜力 , 推动数字社会大发展 。
文章图片
杨帆发言
在专家自由讨论环节 , 与会专家围绕AI参与中国疫情治理的实践展开热烈讨论 。 I-AIIG首席专家、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教授陈琪指出 , 治理的“正面性”和“负面性”的平衡性非常重要 , 中国和西方的一体化合作模式的内涵不同 , 日本和韩国在应对新冠疫情方面也有很好的经验 , 需要从事实层面深化认知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楠指出 , 公众对于隐私的态度需要从国际经验比较中找寻逻辑 , 个人隐私让渡给政府和企业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 。 人工智能是较为头部的技术 , 需要将技术光谱进行划分 , 区分算法主导和用途主导 , 进而体现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意义 。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张熠天指出 , 工业信息化是一种方法论 , 工业信息化3.0中人工智能的作用是技术和模式引领驱动 。 企业作为重要的治理要素 , 其自治力在助力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文章图片
陈琪教授发言
最后 , I-AIIG副院长梁正教授做总结发言 , 他首先对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表示衷心感谢 , 指出推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对话交流是研究院的重要使命 , 研究院未来将继续秉承开放理念 , 针对人工智能前沿实践与场景 , 集聚国内外专家智慧 , 提出具有全球意义的治理方案 。
文章图片
梁正教授发言
据了解 ,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批准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 。 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 , 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 , 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 , 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
- Siamese|一个框架统一Siamese自监督学习,清华、商汤提出简洁、有效梯度形式,
- 诺克比|爱德华·威尔逊写小说:把“蚂蚁社会”作为人类的一个隐喻
- 韦贝尔|爱德华·威尔逊写小说:把“蚂蚁社会”作为人类的一个隐喻
- Figma|小米推出全新 MiSans 字体:MIUI13 系统内置,全社会可免费商用
- Xiaomi|小米发布全新字体MiSans 供全社会免费商用
- 人工智能|正片来了!五期「AI大咖说」第一期,探秘清华大学AI&机器人实验室
- 实验|他,清华博士,两次战胜命运,发完《Nature》,再发《Nature》子刊!
- 国际|特奖得主任队长,清华夺冠NeurIPS 2021国际深度元学习挑战赛
- 制造业|探讨未来的重大颠覆性技术
- 社会|人大教授左美云点赞南都,建议智慧助老小处着眼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