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人工智能助力司法裁判 “人机合作”或将成为审判新常态

光明网讯(采访人员 孙满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月14日联合发布《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5(2021)》(以下简称《法院信息化蓝皮书》) 。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基于法律人工智能实验成果 , 结合人工智能在法院信息化中的深刻实践 , 对司法审判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和分析 。
【司法|人工智能助力司法裁判 “人机合作”或将成为审判新常态】《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 ,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司法审判领域 , “人机合作”的审判模式或将成为常态 。 “AI法官”“AI律师”等已经从概念走向现实 , 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已成为当下社会聚焦的热点话题 , 并作为一个严肃的司法理论与实践课题 , 在实践中被反复论述、检验 。 为了深入研究相关问题 ,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完成了大量法律人工智能实验 , 实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领域的自然语义处理技术(NLP) , 尤其是包含了“法律思维”的新型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 将在未来对于法律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 , 当下对于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 , 理论上存在一定争议 。 支持派凸显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的价值 , 并试图将价值论应用于司法裁判的全流程;反对派更侧重于强调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带来的负面影响 , 其中较为典型的便是机器审判人类的法律危机 。 这由此也暴露了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的两对主要矛盾 。
展望未来 ,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提出 , 关于人工智应用于司法裁判的法理讨论才刚刚开始 , 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进一步提升、社会大数据的进一步公开以及5G时代的到来 , 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的价值将更大彰显 , 由此所产生法律困惑也将在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产生更大争议和讨论 , 对于接下来的路径思考也将更加深入 。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或将带来新一轮司法裁判制度改革 , 传统意义上庭审、送达、质证、判决的概念或将在人工智能视阈下被重新定义 , 由此也将导致我国诉讼法律的进一步完善 。
[责任编辑: 陈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