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如何突破技术“天花板”
2021年被称为智能网联汽车爆发“元年” , 全球众多科技和产业巨头纷纷斥巨资投入智能汽车领域 , 新势力造车悄然兴起 。 在汽车产业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的进程中 , 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深度结合、剧烈碰撞 , 如何实现健康发展?如何促进新兴领域快速走入寻常百姓家、带动产业升级的同时 ,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何突破发展“天花板” , 持续用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不断激发其内生动力?这些问题 , 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
【问题|智能网联汽车"扑面而来" 如何突破技术"天花板"】3月19日 , 采访人员借参加由中国通信学会、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技术等单位主办的“智能无人系统与内生安全”学术会议的机会 , 专访了有关专家 。
智能网联汽车“扑面而来”
汽车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 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改造大潮 , 交通也在从传统交通向智能交通转变 。 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山枝教授指出 , 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都需要5G、人工智能、车联网技术支撑 。 2020年2月 , 由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 2020年10月 , 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 明确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 研究制定急需技术标准和准入管理要求 , 持续优化政策环境 , 打造创新产业生态 , 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 提出到2025年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 , 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将占比30% , 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
陈山枝介绍 , 车联网发展主要分两个阶段 。 近期 , 车联网实现车车和车路间的低时延、高可靠通信 , 主要是有人驾驶安全和交通效率提高 。 如车联网应用在智慧高速公路和智慧公交上 , 让驾驶更安全 , 避免重大事故 , 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效率 。 实现机场、矿山、港口等特定场景下中低速无人驾驶 , 降低成本 , 提高生产效率 。 中长期看 , 跟普通消费者有关的 , 就是乘用车的无人驾驶 , 这中间需要提升道路智能化水平 。 通过车联网实现车路协同 , 在完善政策法规和社会共识之后 , 未来逐步实现全天候、全场景乘用车的无人驾驶 。
安全风险与威胁不容忽视
在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发力的同时 , 安全问题逐渐引发公众高度关注 。 2019年 , 国际知名研究机构Atomik Research对来自中、法、德、印、英、美等国的22000人进行了自动驾驶汽车调查 , 发现公众关切最多的是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 。
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研究员许军告诉采访人员 , 公众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 自2018年3月18日优步自动驾驶汽车撞死行人事故以来 , 很多知名自动驾驶汽车也因各种故障或意外发生了多起事故 ,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发展的加速度 , 使自动驾驶汽车的功能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行业发展的核心焦点之一 。 雪上加霜的是 , 智能网联汽车的高度连通性与自动化在为用户提供更多便利和更好驾驶体验的同时 , 也为恶意攻击者带来了大量入侵入口 。 从2015年吉普自由光被黑客入侵并远程控制 , 导致了140万辆汽车被召回之后 , 许多其他车企也纷纷中招 , 联网汽车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成了行业发展的又一焦点 。
有统计数据显示 , 自2016年到2020年1月 , 汽车网络安全事件的年安全事故总数提升了605% , 仅在2019年就增加了1倍左右 , 大量漏洞使攻击者有机可乘 , 带来勒索、盗窃、大规模车辆恶意控制等风险 。 上海宽带中心副主任陆肖元谈道 , 网络安全已经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天花板” , 其潜力的释放被安全问题“卡了脖子” 。
找准智能网联汽车的“痛点”
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和公众的重大关切 ,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指出 , 智能网联汽车的“痛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痛点之一是“双重安全属性”带来的新安全问题 。 汽车网联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 使得车载网联终端和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等部件具有了双重安全属性 , 既要保证功能安全 , 避免随机性故障和环境影响造成的安全风险 , 又要保证网络安全 , 避免因为网络安全问题带来新的安全隐患 , 避免被人为利用造成的安全风险 。 没有网络安全 , 就没有功能安全;没有网络安全 , 智能网联汽车就如同“沙滩上的楼房” 。
痛点之二是网络安全“不可量化设计”带来信任缺失 。 传统汽车行业的功能安全 , 有着严格的量化标准和评估体系 , 对于安全性有诸多技术作为保证 , 对于可靠性有标准可供衡量 , 对于故障和事故有完整的追溯方案 。 但是 , 对于智能汽车的网络安全问题却无法度量 , 车载网络是否安全 , 至今仍然是一个概念化的表达 , 无法做到量化设计与验证度量 , 包括为智能网联汽车增加的附件安全设施本身是否安全也无人能够回答 。 一辆既不可解释 , 又不确保安全的汽车 , 如何才能让用户放心乘用?保险行业敢不敢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保险服务?
加快突破技术发展的“天花板”
对于智能网联汽车面临的新安全挑战 , 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技术与产业联盟有关专家介绍 , 通过内生安全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 有望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天花板” 。 据了解 , 我国在内生安全技术领域目前走在世界前列 , 已经取得了系列标志性成果与进展 , 现已拥有以内生安全交换芯片、内生安全软件开发环境为代表的20余款系列设备和系统 , 并经受过多轮次全球顶尖“白帽黑客”的高压强测试 , 以开放众测的方式验证了内生安全理论与技术的高可用性、高可靠性 。
上海大学教授李玉峰介绍 , 自己所在团队与紫金山实验室在我国首创的网络空间内生安全理论基础上 , 瞄准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痛点”联合进行科研攻关 , 率先提出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一体化保障方法 , 并联合国内客车厂商和车联网安全技术团队开展了内生安全自动驾驶原理验证工作 , 初步形成了智能网联汽车内生安全的理论架构 , 取得了多项基础原理验证预期结果 , 有望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安全“痛点”的解决探索一条高可靠、高可信、高可用的新路径 。
邬江兴指出 , 突破“天花板”需要“双管齐下” 。
一方面要推动内生安全赋能智能网联汽车 , 将内生安全技术与5G、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 , 构建国际领先、我国独创的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理论和技术体系 , 为汽车行业在网络化时代提供可量化设计、可验证度量的双重安全技术 。
另一方面要各方合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技术发展 , 联合标准制定部门和主要生产商 , 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内生安全技术标准制定 , 将内生安全作为智能网联汽车机器系统的基本标准 , 从“骨子里”嵌入安全基因;加快和保险金融业的深度融合 , 鼓励保险行业探索设立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险” , 推动这一险种进入车辆安全险名录 , 加快技术、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 实现内生安全产业、保险业界和最终用户多赢的发展格局 。
(本报采访人员 蔡侗辰)
推荐阅读
- 智能化|适老化服务让银行更有温度
- 市场|激斗智能家居,大厂遇到新对手
- Google|谷歌暂缓2021年12月更新推送 调查Pixel 6遇到的掉线断连问题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智能化|龙净环保:智能型物料气力输送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成果通过鉴定
- 耳机|饿了么内测“智能头盔”,外卖小哥送餐能更安全吗?
- 人物|造车三兄弟的“喜与忧”:销量暴增但问题加剧,一人舒服两人困难?
- Cortex|首发价 2299 元,Redmi 智能电视 X 2022 款 50 英寸今日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