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人参汤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
桂枝别切,四两(12克),甘草炙,四两(12克),白术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干姜三两(9克)[服用方法]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治则方解]
【桂枝人参汤经典医案、方论】病机:中焦虚寒,脾失健运,复感外邪 。
治则:温中散寒,兼解表邪 。
方义:本方由理中汤加桂枝而成,表里同治而重在和里 。用理中汤以温阳健脾,温中健脾升清止利;桂枝既可走表,亦可行里,有表者可散风寒,无表者可通阳化气,增强理中汤温脾散寒,化湿通阳之效 。
[辨证要点]
本方由理中汤加桂枝而成,为表里同治之方,外解太阳表邪,内温太阴脾虚寒 。其证以表里俱寒为特征 。临床上凡见下利,脘腹胀满,甚者疼痛,恶心呕吐,纳呆食少,神疲乏力,手足冷,伴有发热恶寒,头痛,舌质淡,苔白,脉缓弱或沉弱无力等症,只要符合里有虚寒,外有表邪病机者,无论何种病证,均可加减应用 。本方又可治脾胃虚寒而兼阳不化气者 。
本方与葛根芩连汤均可治疗下利,且皆为表里同治之方 。本方以温中解表为主,所治下利为表里皆寒的下利,症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葛根芩连汤所治下利为表里皆热的协热利,以清热解表为主,其症见下不止,喘而汗出 。本方功在补太阴之虚,葛根芩连汤长于清阳明之热 。
[仲景方论]
《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
[注家方论]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表未解者,辛以散之;里不足者,甘以缓之 。此以里气大虚,表里不解,故加桂枝、甘草于理中汤也 。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以表未除也,故用桂枝以解之;以里下虚也,故用理中以和之 。干姜兼能散痞硬之功;甘草亦有和协热之用,是故方则从理中,加桂枝而易名,义则取表里,期两解之必效 。
3.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桂枝以解表,人参白术以安中止泻,加干姜以攻痞而温经,甘草以和缓其中,此未应下而下之以虚其中者主之也 。
4.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理中加人参,桂枝去芍药,不曰理中,而日桂枝入参者,言桂枝与理中,表里分头建功也 。
5.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太阳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未有不致虚者,里虚则外热内陷,故为协热利不止 。协,合也 。阳之气因误下而陷于下 。则寒水之阴气反居于阳位,故为心下痞硬,可与甘草泻心汤条 。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句互参,方用人参汤以治里虚,桂枝以解表邪,而煮法桂枝后纳者,欲其于治里药中,越出于表而解邪也 。
[名医验案]
1.叶天士医案
费某,劳力气泄,阳伤,胸脘痛发,得食自缓,已非质滞停蓄,然初病气伤,久泄不止,营络亦伤,古谓络虚则痛也 。攻痞破气不去,病即伤胃,故纳食不甘,嗳嗳欲呕,显见胃伤阳败,当以辛甘温方 。用:桂枝、炙草、人参、煨姜、南枣、茯苓 。
2.俞长荣医案
患者女孩,3岁许,疹子已收,身热不退,体温39℃(有无头痛恶寒,不得而知),下利日十余次,俱为黄色粪水,脉数无歇止,舌质尚正常,遂诊为疹后热毒不净作利,与葛根芩连汤加石榴皮 。服后体温反升至39.5℃,仍下利不止 。嗅其粪味,并无恶臭气 。沉思再三,现病孩颇有倦容,乃毅然改用桂枝人参汤仍加石榴皮,一服热利俱减,再服热退利止 。
3.刘渡舟医案
陈某某,头痛身痛,发热恶寒,大便作泻,每日4~5次,无肛门黏液,腹中绵绵作痛,切其脉浮弦而缓,舌苔薄白而润 。前医用“藿香正气散”未能取效 。余辨为表里皆寒的“协热利”证,遂用桂枝人参汤,令其先煮理中汤,后下桂枝,日、夜服之,2剂而愈 。
4.刘赤选医案
谭某,男,36岁 。素患胃痛,反复发作,经胃肠钡餐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近月来胃脘隐隐作痛,经常发作,以饭后二三小时及夜间尤甚 。右上腹部有明显压痛及痞闷感,口淡无味,时泛清水,胃纳欠佳,神疲乏力,大便正常,小便较多,脉迟弱,舌质淡白,苔薄白 。此为胃虚气寒,拟温中散寒 。方用桂枝人参汤:党参15克,白术15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桂枝12克(后下),3剂,每日1剂 。服上药后,胃痛减轻,纳食稍增,时觉脘闷欲吐,脉舌如前 。照上方加法半夏9克以温胃止吐 。又服3剂,胃痛已止,饮食如常 。但停药后胃痛又复发,痞闷喜按,小便较多,脉迟细,舌淡,苔薄白,第一方减桂枝3.克,服药3剂后痛止,继服至胃痛消失,不再复发 。
[长沙方歌]
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后煎痞利尝;
桂草方中皆四两,同行三两术参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