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朱鹮,这种被国内网络谣传为“日本国鸟”的鸟类,在日本江户时代曾被当作“害鸟”捕杀,日本农民用下网子、撒毒药、驱赶等方式来消灭朱鹮 。但这不是朱鹮灭绝的主因,日本19世纪下半叶的工业化使朱鹮数量急剧减少,20世纪的森林开发、环境污染和大量使用农药将朱鹮逼上了绝路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在朱鹮的其他区分布区——中国东部、朝鲜半岛、远东,人类活动也导致朱鹮数量急速下降 。

俄罗斯从1963年开始就没有了朱鹮的目击报告 。

中国从1964年到1981年重新发现野生朱鹮的这段时间里,国内外普遍认为中国朱鹮灭绝了 。

朝鲜半岛最后的朱鹮目击记录是在1979年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日本在1934年还有100只朱鹮,到了1970年只剩下7只,1980年只剩下5只,日本为了保护这“最后的朱鹮”,将5只朱鹮全部捕获,加上原本的1只圈养朱鹮,企图进行人工繁育,这6只朱鹮被认为是最后希望 。

但后来的事件证实,拯救朱鹮还得靠中国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鸟类学家刘荫增带领的科考队于1981年在陕西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7只野生朱鹗,立刻引起高度重视,国家成立“ 秦岭一号朱鹗种群”的4人保护小组,日夜守护着朱鹮,1986年成立了陕西省朱鹗保护观察站 。直到今天,洋县当地的农民依旧保持着传统的耕作方式,或是发展生态农业,避免使用农药以危害朱鹮 。1989年,首次人工繁育朱鹮在北京动物园取得成功,之后中国的朱鹮数量便稳步增长,并建立了野生种群 。

1986年日本的朱鹮死了4只,只剩下阿金和阿绿,而这俩又互相看不对眼,而且日本人一直不开窍,没能攻克朱鹮的繁育难题 。中国发现朱鹮并繁育之后,还给日本借了几只,但日本还是没能成功繁育,2003年10月10日,日本最后一只朱鹮阿金死亡,属于日本的朱鹮全部灭绝 。

之后,中国又送给日本和韩国几对朱鹮,并帮助它们恢复朱鹮种群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2020年6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发布了《陕西省朱鹮保护成果报告》,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经达到5000余只,中国境内就有4400只,陕西境内有4100只,朱鹮摆脱了灭绝的威胁 。

目前世界上的所有朱鹮都是“中国血统”,毫无疑问是中国拯救了朱鹮 。

其他网友观点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其实朱鹮的灭绝是在远东地区同步发生的,不仅仅是日本,原本分布有朱鹮的俄罗斯、朝鲜半岛的朱鹮种群也绝迹了 。就是在咱们中国,在80年代发现秦岭里那个7只的小种群之前,我们也以为中国的朱鹮早在60年代就灭绝了 。


以日本朱鹮种群灭绝的个例来看的话,主要就是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的捕杀 。


朱鹮适宜生活的环境是湿地地带,在人口稠密的东亚地区,稻田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湿地,成为朱鹮的主要觅食场所 。为了保护作物不被朱鹮破坏(其实朱鹮是来找小鱼小螺的,但是觅食的过程中总会踩歪、破坏一些水稻苗),日本人长期把它作为害鸟看待,尤其是日本开化以来,放开了对野生动物的捕猎禁令,体型大、又经常出现在稻田的朱鹮,就成了很多人的捕猎目标 。而随着农药和化肥的大规模使用,稻田也受到了污染,这里生活的朱鹮的食物里也富集了有毒物质,尤其是著名的DDT,会导致鸟蛋蛋壳变软无法孵化;此外,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需要砍伐不少的树木,朱鹮筑巢的场所也变少了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实际上日本政府在战后就发现了朱鹮种群快速下降的势头,通过大量调研之后发现,野外环境十分恶劣,已经没有了野外保护的条件,于是只能走人工繁殖的路子,但是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一开始给朱鹮喂食海水鱼,但是海水鱼体内的线虫寄生到朱鹮体内,导致死亡;后来给朱鹮喂食泥鳅,结果泥鳅生长的水体被污染,导致朱鹮死亡;笼子太小导致朱鹮撞击死亡……反正是各种死亡,到最后,只剩下5只野生和1只人工繁育的朱鹮,这6只却怎么也不交配,这个物种眼看就要完蛋了 。(在当时,无论是中国、俄罗斯还是朝鲜半岛,都再也没发现过朱鹮的踪迹,大家都认为全世界就这6只朱鹮还幸存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我国学者在秦岭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并在原地进行保护,最终发展到现在1300多只野生种群,1100多只人工种群的,朱鹮大家族日益人丁兴旺 。而日本也在第一时间和我国合作保护朱鹮,也从中国引进了朱鹮并野外放飞,重建了日本朱鹮种群 。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能借朱鹮这个事来指责日本人在野外保护这个方面做的不如我们好 。先污染后治理,先濒危后保护,是许多国家都走过的老路,我们中国的这7只朱鹮,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环保工作搞得比日本好,而是因为我们中国太大了,在国内其他地区的朱鹮灭绝之后,还能幸运的在秦岭里保存下这点火种 。我们应该吸取日本的教训,但不应该沾沾自喜盲目自大 。

其他网友观点

朱鹮的拉丁文学名是Nipponia nippon,翻译成中文是“日本·日本” 。这种鸟曾经广泛分布于日本、中国、朝鲜半岛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部 。但如今,原产自日本的朱鹮已经全部灭绝,目前日本国内的朱鹮都是从中国大陆引入并繁殖的 。

在距今100多年前,朱鹮在日本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鸟类 。可经过短短一个多世纪,这种鸟便在日本销声匿迹 。日本的朱鹮是人类活动导致物种(亚种)灭绝的一个典型案例 。导致朱鹮在日本灭绝的原因主要是栖息地丧失、过度捕杀和环境污染 。

下图为朱鹮↓ 来源:日本环境省官网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从栖息地丧失方面看,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国内经济高速增长,人口快速增加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带土地和粮食需求,日本将大面积的湿地、森林改造成农田(主要是水田) 。而朱鹮这种鸟对栖息地的要求比较高 。朱鹮日常在水边漫步捕食,繁殖季节却是在树上筑巢的 。也就是说,这种鸟并不是单纯的湿地鸟类或者森林鸟类,而是需要生活在湿地和林地的边沿 。它们栖息地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元素 。当湿地被改造成农田,朱鹮不得不来到水田里寻找小鱼和田螺等软体动物 。水田里能够找到的食物本身就不丰富,农民们还会不断驱赶它们,因为朱鹮觅食时会踩坏水稻的秧苗(毕竟它们是身高80厘米左右的大鸟)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部分水田被改为旱田,朱鹮的觅食场所进一步减少 。与此同时,明治维新后为了扩建田地、村落、工厂开始了对山林的开垦 。特别是太平洋战争打响之后,日本为了补充燃料不足砍伐了大片的森林,朱鹮能够选择的、位于湿地边缘的、能够支撑直径60厘米的巢穴的大树数量骤减 。如果说,湿地的破坏导致了朱鹮的食物的减少,那么湿地周边山林的破坏就是对朱鹮的繁衍造成了直接影响 。

下图为朱鹮↓ 来源:orientalbirdimages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从过度捕杀方面看,日本在江户时期(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社会等级森严,当时日本的贵族中流行一种娱乐活动,叫做“鹰狩”,也就是放飞猎鹰捕捉猎物 。文献中记载,朱鹮曾经是鹰狩的主要猎物之一 。不过,真正的对于朱鹮的过度捕杀开始于明治维新之后 。明治维新废除了贵族阶级的特权,大量平民百姓也加入到猎杀野生动物的行列中 。这一时期,火枪开始广泛普及,猎杀的效率极大地提高了 。同时,市场贸易发展,对于朱鹮羽毛(制作饰品)、肉(食用、药用)的需求也刺激了猎杀的积极性 。大量的朱鹮在这一时期遭到捕杀 。

从环境污染角度看,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工业、农业虽然高度发展,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却不强 。1950年代开始,日本断断续续地发生了多次水俣病公害,水俣病是食用被有机汞污染的水产品(鱼、海带)等等而造成的严重病变 。这反应出当时日本的河流水质已经遭到十分严重的污染 。朱鹮作为一种生活在河流和湿地周边,以小鱼小虾喂食的鸟类,同样未能幸免 。当时日本的科学家已经开始展开对朱鹮的救助,但在人工精心喂养下的雏鸟却接连发生因内脏大出血、肠胃炎、肺炎而死亡的情况 。对尸体进行解剖之后发现,雏鸟的体内有大量的有机汞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朱鹮尚且如此,在自然环境中的朱鹮所受到的环境污染的波及也就不难想象了 。除了工业废水造成的污染之外,农业农药的使用也对朱鹮造成了威胁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农药DDT,它是一种杀虫剂,这种物质富集在昆虫体内,再被朱鹮取食,会导致朱鹮的蛋壳变薄变软,亲鸟孵蛋时就很可能将蛋压坏,这对朱鹮的繁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

下图为朱鹮↓ 来源:orientalbirdimages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2003年,最后一只日本原产的朱鹮死去,宣告了朱鹮在日本的本土灭绝 。虽然中国大陆和日本的朱鹮其实属于同一个物种,但是科学研究表明,由于长期的分离进化,日本的朱鹮确实具有一些独特的遗传特性 。遗憾的是,在人们能够仔细展开研究之前,日本的朱鹮便已经消失了 。如今,日本将朱鹮从中国重新引入,相继成功实现了朱鹮的人工饲养和繁殖,目前朱鹮的种群正在不断扩大中 。

其他网友观点

20世纪人类生态环境发展史上的一桩沉痛教训,正是“朱鹮濒临灭绝”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朱鹮,又名朱鹭,是东亚大地特有的珍奇鸟类,有着六千万年历史的它,更堪称全球鸟类里的“活化石”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朱鹮曾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等地,其淡雅美丽的风姿,更有着“东方宝石”的美誉 。在中国古代典籍里,优雅的朱鹮就常是吉祥的象征,唐朝诗人张籍的名句“翩翩兮朱鹭(朱鹮),来泛春塘栖绿树”,就缩影了中国古人对朱鹮的喜爱之情 。

而在日本,朱鹮也曾有着极高的人气 。日本古代典籍里把朱鹮称为“桃花鸟” 。在日本幕府时代,日本大名都喜欢用朱鹮的羽毛做装饰品与箭羽 。于是原本只集中在日本东部的朱鹮,也被日本各地诸侯引进繁殖,足迹遍布了日本列岛 。一直到日本“明治维新”早期,朱鹮都是一种在日本常见的鸟类 。

但是,比起同样有着活化石身份,却遭遇濒危局面,还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牵动举国关注的“卖萌神兽”来 。朱鹮所遭遇的,却曾是更残酷的生存危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朱鹮在前苏联、朝鲜半岛等地相继灭绝 。而在中国大陆,自1964年起朱鹮就一度销声匿迹 。至于曾经“到处有朱鹮”的日本呢?其“朱鹮灭绝”的过程,却是触目惊心 。

其实,在日本“明治维新”早期,随着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美丽的朱鹮甚至也变成了一门“暴利生意” 。朱鹮的羽毛曾被当做出口商品,给日本赚取大量外贸利润 。朱鹮肉还被日本人当做了“补血补气”的上等美食 。19世纪末的日本商店里,一只朱鹮可以卖到300钱 。如此“暴利”,带来的自然是疯狂的滥捕滥杀 。从19世纪末到“日本战败”前,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朱鹮在日本的数量就急剧减少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但虽然如此,1945年以前的日本,想看见朱鹮也不算难 。比如20世纪30年代时,欧洲的鸟类学家们依然还曾在日本发现朱鹮 。1931年时,人们估计日本列岛应该有一百只以上的朱鹮,而在1952年时,日本新泻县的官方统计里,当地朱鹮的数量还有24只 。但日本朱鹮的灭顶之灾,却正是从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开始 。

比起二战前,日本国内对朱鹮的疯狂捕杀来,二战后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方式”,对朱鹮来说更为致命: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日本农村大量使用农药与化肥,水田里的泥鳅田螺大量减少,这也叫朱鹮没有了食物来源 。城市的扩张更让大量的森林遭到砍伐 。于是朱鹮的栖息地也迅速减少 。到了1975年,日本全国仅仅剩下了五只朱鹮,而且这仅存的五只朱鹮,因为血缘相近根本无法繁殖,“灭绝”当时就进入了倒计时 。

到了2003年,日本最后一只本土朱鹮“阿金”死亡,这意味着土生的日本朱鹮,已经彻底消失 。从19世纪的“随处可见”到21世纪初的彻底消亡,日本朱鹮的灭绝过程,亦堪称人类生态保护史上的教训样板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那么,“日本本土朱鹮”的灭绝,是不是意味着朱鹮的灭绝?当然不是 。1981年,当日本朱鹮已经进入灭绝倒计时的时候,中国野生朱鹮的重见天日,却成了全球朱鹮命运的转折点 。

其实,在1981年以前,中国野生朱鹮也已经消失了十七年 。那个时候,朱鹮已在东亚各国相继宣告灭绝,中国已是“保护朱鹮”的最后希望 。为此,从1978年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踏遍了北方山河,仔细勘测过每一处朱鹮的栖息地,终于在1981年5月23日至30日获得惊喜发现:陕西省洋县境内的秦岭山麓上,有七只野生朱鹮,其中包括两对成鸟和三只幼鸟 。这几只朱鹮,就是全球朱鹮的“火种”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而就在多少动物学家为此欢呼的时候,完成这个重大发现的中国科学院学者刘荫增,却发出了一声忧思:“目前发现的朱鹮数量极其稀少,又很怕惊扰,急需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

于是,从1981年起,中国采取了全新的抢救朱鹮方式——原栖息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条腿走路” 。发现朱鹮的陕西洋县,从此禁用化肥农药,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十年里提高了十个百分点,还组织起了完备的护鸟队 。到1990年,在全球目光的注视下,中国朱鹮的数量艰难增加到九只 。而后,随着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与保护区域的扩大,朱鹮的种群数量终于大幅增长 。

在今天,全球朱鹮数量已经突破五千只,中国境内朱鹮4400只,其中4100只在陕西 。而中国赠送给东亚各国的朱鹮,也在顺利繁衍生息,比如在“本土朱鹮”灭绝的日本,现在就已经成功繁衍朱鹮500多只——都是“中国朱鹮”的“后裔”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如果说“日本朱鹮”的灭绝,是一个惨痛的教训,那么从1981年起,中国朱鹮的繁衍壮大,也是一个拯救濒危动物的成功范例 。当然,如果参考一下“濒危动物名单”,或者参考一下朱鹮的栖息环境要求,我们只能说,无论是拯救濒危动物,还是朱鹮重现繁荣,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而哪怕有一天,美丽的朱鹮又可以随处可见,我们依然不能忘的,是朱鹮昔日悲惨遭遇背后,那属于全人类的教训,以及那句振聋发聩的真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参考资料:李彬庆《朱鹮:“东方宝石”的重生之路》、阎善行《中日两国的朱鹮情节》、杨超伦《日本朱鹮为何灭绝》

其他网友观点

是什么原因造成朱鹮在日本灭绝?

其实不只是在日本,朱鹮从经广泛分布在中国俄罗斯,朝鲜半岛和日本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朱鹮的兴盛

早在16到17世纪,朱鹮在日本被称为“害鸟”(害田之鸟)而被驱逐,20世纪以来,朱鹮的数量急剧下降,1963年以后,俄罗斯一直没有朱鹮的报道,中国当时最后一只记录是1964年 。到1981年,接近20年都没有朱鹮的报道,朝鲜半岛最后一只朱鹮的记录是1979年“三八线”军事区 。而日本1934年还有100只,1980年只有五只了,日本政府把野外朱鹮全部捕获,想要人工繁殖,但是不熟悉朱鹮得习性,加上技术不成熟,5只朱鹮全部死亡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朱鹮衰退的原因

①环境污染

上个世纪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朱鹮体内ddt大量富集,出现软卵壳和无受精卵等情况 。

②人类捕猎

因为朱鹮居住在人类附近,且不怕人,喜欢鸣叫,所以认为捕杀的数量也不少 。

③食物

因为人类的发展,许多水田湿地消失,朱鹮的食物资源减少

朱鹮在日本的复活

中国政府在甘肃发现野生朱鹮,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朱鹮,使朱鹮的数量得到提升,2003年最后一只朱鹮在日本死亡,2008年中国送给日本朱鹮200 只,日本在佐渡岛也陆续放飞 。

其他网友观点

提起我们的国宝也许很多人会在第一时间想起大熊猫 。2015年2月28日国家林业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 。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为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 。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增加到67处 。

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大熊猫的数量确实是很稀少的 。不过有一个物种其实比大熊猫更为稀少更为濒危——这个物种就是朱鹮(又名朱鹭) 。20世纪生态环境发展史上的一桩沉痛教训正是“朱鹮濒临灭绝” 。早在距今6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就已出现的朱鹮被誉为全球鸟类里的“活化石” 。这个物种的出现可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要悠久得多 。朱鹮作为东亚地区特有的鸟类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

朱鹮淡雅美丽的风姿使其拥有了“东方宝石”的美誉 。中国唐代诗人张籍的名句“翩翩兮朱鹭(朱鹮),来泛春塘栖绿树”就表达了中国古人对朱鹮的喜爱之情 。朱鹮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朝鲜、日本等国也有着极高的人气 。古代日本的典籍之中将朱鹮称为“桃花鸟” 。日本幕府时代的诸侯大名们都喜欢用朱鹮的羽毛做装饰品与箭羽 。尽管诸侯大名们的这种爱好也导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捕杀朱鹮现象,但古人的捕杀行为始终没对朱鹮整个种群造成灭绝性的破坏 。

事实上环境的破坏、物种的灭绝在很大程度上是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到来而出现的问题 。古人当然也会出于自己的需求而捕杀动物,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种捕杀从未超出过必要的限度 。朱鹮在日本一开始只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后来一些喜爱朱鹮的西部诸侯陆续对朱鹮进行人工繁殖培育 。因此朱鹮在古代的日本不仅没被过度捕杀,反而随着各地陆续引进繁殖使其足迹遍布日本列岛 。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朱鹮在日本仍是一种常见的鸟类 。

同一时期朱鹮在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是一种常见鸟类 。这时谁也不会想到在整个远东地区随处可见的朱鹮会在百年以后濒临灭绝 。19世纪后期日本在经历明治维新以后迈向了工业时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美丽的朱鹮开始变成了一门“暴利生意”:朱鹮的羽毛被作为出口商品给日本赚取了大量外贸利润 。朱鹮的肉还被日本人当成是“补血补气”的上等美食 。在19世纪末的日本商店里一只朱鹮可以卖到300钱 。如此“暴利”带来的必然是疯狂的滥捕滥杀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进入工业时代以后人类捕杀动物的技术手段早已不是古代农耕文明时期所能比的:越来越多更搞笑的捕猎工具开始被使用,因此动物被捕杀的速度比起农耕文明时期开始骤然加快 。从19世纪末到“日本战败”前夕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朱鹮在日本的数量就急剧减少 。不过直到1945年以前在日本想看见朱鹮其实也不算太难:20世纪30年代时欧洲的鸟类学家依然还曾在日本发现过朱鹮 。1931年时人们估计日本列岛应该有一百只以上的朱鹮 。在1952年日本新泻县的官方统计里当地朱鹮的数量还有24只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日本朱鹮的灭顶之灾正是从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开始的 。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社会发展对土地和粮食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这一时期日本开始将大面积的湿地、森林改造成农田(主要是水田) 。朱鹮这种鸟对栖息地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朱鹮日常在水边漫步捕食,繁殖季节却是在树上筑巢的 。这种鸟并不是单纯的湿地鸟类或森林鸟类,而是需要生活在湿地和林地的边沿 。它们栖息地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元素 。

当湿地被改造成农田以后朱鹮不得不来到水田里寻找小鱼和田螺等软体动物 。水田里能找到的食物本身就不丰富 。由于朱鹮觅食时会踩坏水稻的秧苗,因此农民还会不断驱赶它们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使得部分水田又被改成了旱田,因此导致朱鹮的觅食场所进一步减少 。与此同时日本农村开始大量使用农药与化肥,这导致水田里的泥鳅、田螺大量减少,因此朱鹮的食物来源也就进一步减少了 。食物减少的同时森林的破坏使朱鹮的生存环境变得更为恶劣 。

朱鹮平常在水边捕食、在树上筑巢繁殖的特性决定了这种鸟生活的环境必须同时具备湿地和林地的双重特征 。像这样的地方其实本来就少之又少,加之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就使朱鹮的栖息地变得更为有限 。日本自从迈入工业化文明以来为了扩建田地、村落、工厂就开始了对山林的开垦 。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为了补充燃料不足砍伐了大片的森林,因此朱鹮能够选择的、位于湿地边缘的、能够支撑直径60厘米的巢穴的大树数量开始骤减 。

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的扩张有增无减 。事实上城市的扩张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建立在对森林的挤占这一基础之上的 。湿地的破坏导致了朱鹮的食物来源减少,森林的破坏则对朱鹮的繁衍造成了直接影响 。到了1975年日本全国只剩下最后五只朱鹮了 。就是这仅存的五只朱鹮还因为血缘相近而根本无法繁殖 。事实上日本朱鹮的“灭绝”在当时就已进入了倒计时 。其实朱鹮的濒临灭绝并不仅仅只发生在日本,而是在整个远东地区同步发生的 。

当朱鹮在日本濒临灭绝之际中国、朝鲜半岛、俄罗斯等地的人们也发现朱鹮的身影正在逐渐消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朝、韩等国正在快速实现工业化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工业污染、森林破坏、狩猎活动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朱鹮数量的锐减 。1953年和1959年鸟类学家曾在中国甘肃武都、康县采到过朱鹮标本,然而从1964年到1981年这十几年间中国再也没人见过野生朱鹮的踪迹 。那时中国一度以为野生朱鹮已在中国绝迹,朝鲜半岛和俄罗斯也认为自己境内的野生朱鹮已绝迹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1981年日本把自己最后仅存的五只野生朱鹮全部捕获后送到保护中心进行人工饲养 。这实际上宣告了野生朱鹮在日本的绝迹 。然而就在这一年从中国传来了好消息:从1978年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织了朱鹮专题考察队,在经过三年的苦苦寻找后终于有了收获 。就在日本野生朱鹮绝迹这年中国的朱鹮专题考察队在陕西洋县的野外发现了7只朱鹮 。当时日本正尝试在人工环境下帮助朱鹮受精,然而最终却一无所获 。到了1985年日本只剩下3只朱鹮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小学自然课本中所说的全世界仅剩10只朱鹮指的就是中国陕西洋县发现的7只野生朱鹮和日本的3只人工饲养的朱鹮 。当时中国发现的7只野生朱鹮中有4只成年个体:其中一对育有3只幼鸟,而另外一对未生育 。很显然生育有幼鸟的那对成年朱鹮是具备生殖能力的 。这让当时的朱鹮专题考察队的专家们看到了拯救这一濒危物种的希望 。就在科学家们对这7只朱鹮进行密切关注期间一只幼鸟从鸟巢中坠落到地上,科学家们立即对其展开了救助 。

后来这只被救的朱鹮被送往北京动物园进一步研究 。在对朱鹮的生活习性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科学家们把在山西洋县发现的野生朱鹮的后代全部带到动物园进行科学养殖和繁殖 。朱鹮的人工繁殖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规避近亲繁殖的现象,毕竟这些人工饲养的朱鹮都是都是陕西洋县发现的野生朱鹮的后代 。科学家们为尽可能避免朱鹮之间的近亲繁殖现象给每只朱鹮都编了号 。在进行人工繁殖时尽量选择血缘关系较远的个体进行繁衍 。这样经过几代繁衍之后使其血缘逐渐疏远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日两国为保护朱鹮这种濒危物种展开了合作 。不过刚开始的人工繁殖工作并不顺利 。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一方面当时人类对朱鹮的人工饲养繁殖了解得还相当有限;另一方面最初用于繁殖的朱鹮大多血缘较近,所繁殖的幼鸟中不乏患有先天疾病的现象 。1994年9月中国借给日本佐渡岛一对朱鹮“龙龙”和“凤凤” 。然而当年12月“龙龙”就在岛上的保护中心死亡 。日本方面对此的解释是:朱鹮非常胆小,听到大的声音就会立刻飞起来撞到笼子死去 。

次年“龙龙”的标本和“凤凤”由日本派专人送回故乡洋县 。到了1999年日本的朱鹮只剩“阿金”一只,然而同一年中国境内的朱鹮数量达到了50只 。这和中国多年来在朱鹮保护工作上的努力是分不开的:1993年至2003年期间中国在陕西、北京等地一共建立了13个朱鹮保护地 。中国在本国的朱鹮繁殖工作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进一步展开了朱鹮外交(类似于熊猫外交):1999年中国向日本赠送了一对名为“友友”和“洋洋”的朱鹮 。日本方面随即展开了人工孵化、人工育雏等饲养工作并最终取得成功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友友”和“洋洋”抵达日本当年就生下雄性朱鹮“优优” 。2003年日本本土最后一只朱鹮“阿金”去世,如今日本的朱鹮都是当初中国赠送的“友友”和“洋洋”的后代 。“优优”成年后中国方面又送来一只雌性朱鹮“美美”与之配对 。“优优”和“美美”在16年间生下71只朱鹮 。新生的小朱鹮中有一半将按照约定归还中国,另外几十只则继续留在日本“开枝散叶” 。后来日本方面为避免近亲交配造成的负面影响向中方请求提供新的朱鹮 。2007年中方向日方赠送了“华阳”和“溢水”,2018年又赠送了“楼楼”和“关关”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2019年“楼楼”和“关关”已分别和前期在日本繁殖的其他朱鹮配对,分别生下3只和4只朱鹮,其中一半依旧按照约定还给中国 。为了防止集中在一处发生禽流感等传染病,所以目前日本将人工饲养的朱鹮分散在七个保护设施 。原来朱鹮濒临灭绝之际饲养人员希望朱鹮能多繁殖,如今随着数量的增加则开始加以一定的控制 。现在日本每年会认定一对朱鹮让它们繁殖,对其他朱鹮则会放入假鸟蛋不让繁殖,从而实施“计划生育” 。目前佐渡岛的保护中心每年计划让朱鹮下四五枚蛋(孵化率约为80%)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中国的朱鹮外交也并非只针对日本展开:中国也曾向韩国赠送过4只朱鹮,在经过十多年的人工培育和繁殖后韩国的朱鹮数量增加到300余只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朱鹮繁殖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保护朱鹮的目标最终是为了让它们回归野外生活 。中国科学家通过编号的方式尽可能避免近亲繁殖的现象,然后再选择生存能力强的、没携带基因疾病的个体进行野外放生 。到2010年中国境内的朱鹮数量已达到2000多只(其中野生朱鹮600多只) 。2007年日本佐渡岛也设立了野生回归站 。

据佐渡岛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自2008年第一次放生至今已累计放生347只朱鹮 。如果加上回归野外的朱鹮所繁衍的后代,那么目前日本野生朱鹮的总数已达到404只 。2018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有关中国对日提供朱鹮一事时说:“朱鹮素有鸟中‘东方宝石’之称,深受中、日两国人民喜爱,已成为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中日朱鹮保护合作共赢,已成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成功范例 。截至2020年经过中、日、韩等国的共同努力已使全球范围内的朱鹮数量增加到4000余只 。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全球4000余只朱鹮均为当年陕西洋县发现的7只野生朱鹮的后代 。从7只到4000多只毫无疑问证明了朱鹮保护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一个基本事实:一个物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4000多只并不是一个多大的数字 。事实上如今朱鹮依然没摆脱濒临灭绝的危险:尽管中国科学家通过编号的方式尽可能规避近亲繁殖现象,然而这也只能是尽可能而已 。如今全世界这4000多只朱鹮都是当初陕西洋县那7只野生朱鹮的后代 。

目前全世界所有朱鹮彼此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所以要完全避免近亲繁殖现象是不现实的 。近亲繁殖使幼鸟带有先天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朱鹮是一种集体生活的动物,因此一旦群体中爆发流行性疾病将对整个种群造成致命的打击 。朱鹮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筑巢一般会选择高大的乔木,然而随着森林的减少使朱鹮可以用来筑巢的树木已不多了 。朱鹮生活的区域要有河田,然而现在大量河田被改成了旱田,从而导致朱鹮的栖息地减少 。

从当年的7只发展到如今的4000多只意味着我们的朱鹮保护工作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然而即使是今天朱鹮也依然没摆脱濒临灭绝的危险,所以保护工作依然还是任重道远 。朱鹮的拉丁文学名Nipponia nippon直译过来就是“象征日本的鸟”,可事实上日本本土的最后一只朱鹮已在2003年死亡 。如今全世界的朱鹮都是当初陕西洋县7只野生朱鹮的后代 。正是中国野生朱鹮的重见天日成了全球朱鹮命运的转折点 。毫无疑问是中国拯救了朱鹮这一物种 。

其他网友观点

朱鹮日本称朱鷺或者トキ,拉丁文学名是Nipponia nippon(日本啊,日本),由于几个早期天皇葬在盛产朱鹮的地方,皇室一些活动也必需要朱鹮的羽毛,朱鹮地位非常高;但由于工农业的现代化引起环境的变化,像农药的使用,60-70年代,东北亚地区的俄朝韩的朱鹮相继不见了踪影,日本仅在龙登半岛的佐渡还有少量的朱鹮的踪迹,日本以村本义雄为代表的一些鸟类学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纷纷献计献策,为保护朱鹮而奔走,日本81年采取了把最后的5只野外朱鹮全部捕获,集中到佐渡一起来保护饲养,有心栽花花不成!!这5只朱鹮偏偏迟迟不能打对交配,并陆陆续续开始死亡,1995年,就剩下一只阿金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1995年,日本仅存的朱鹮—阿金

在日国内为朱鹮保护努力的同时,日本的环境省很早就寻求和中国林业部的合作,提出了中国境内寻找朱鹮…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朱鹮的故乡~洋县(1988)募捐电话卡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90年代—村本义雄为中国朱鹮募金电话卡

在81年日本集中5只野外朱鹮几个月后,中国专家在秦岭洋县发现了2只大朱鹮和一窝5个小朱鹮,当时恰有一只小朱鹮从窝里掉出来,被北京动物园人工饲养成功,后来又在秦岭发现了另一对朱鹮,中国的朱鹮陆陆续续繁殖起来了,一度两次借给日本朱鹮雄鸟,和阿金打对,但依旧不成功,阿金是2003年(36岁)10月,撞笼自尽而亡,这样日本本土朱鹮2003年彻底绝灭了;它这个应该不是什么技术问题,就是那5只朱鹮自身配对繁殖概率问题!98年,时逢中日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江主席送给日本一对朱鹮,起名友友(友好),洋洋(洋县);友友和洋洋2000年产下了一个优优,日本国民高兴极了,很多纪念品…后来朱总理又赠送了一只华华,友友和洋洋,优优和华华都很争气,日本的中国朱鹮开始繁殖起来…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佐渡岛曾是日本朱鹮最后的栖息地,2003年日本最后一只朱鹮辞世,日本本土朱鹮彻底灭绝 。朱鹮现已在以前的大部分地区灭绝,野生朱鹮现在只限于中国陕西省,那里的朱鹮数量非常少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朱鹮濒灭绝的原因是栖息地丧失、大量使用农药和过度捕杀 。在1981年发现仅存的种群之前,人们认为朱鹮已经完全灭绝了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者已经成功地研究和繁殖了圈养朱鹮,给它们继续繁衍带来了希望 。朱鹮这种濒临灭绝的鸟类,曾经遍布东北亚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朱鹮在日本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然而,最后一只日本朱鹮死于2003年 。好消息是——来自中国的帮忙,朱鹮重新在日本繁殖 。朱鹮在日本有着象征性的地位——它的羽毛和图画经常出现在日本皇宫的装饰中 。然而,这种曾经广为流传的鸟类在这个岛国几乎灭绝了——直到美美——一只来自中国的雌性朱鹮的到来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2000年,美美去了日本 。这并不是第一只中国朱鹮被派去帮助振兴日本濒临灭绝的朱鹮种群,但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到日本后,美美在繁殖方面表现出色 。再加上日本人利用朱鹮的习性,让美美多生蛋,多生后代 。几年后美美在日本去世了,但它帮助日本挽回了朱鹮 。现在,日本有500多只健康的朱鹮——美美和其他中国朱鹮的后代被送到了那里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随着拯救朱鹮免于灭绝的努力继续,中国现在有近4000只朱鹮——其中一半以上在中国的陕西省,最后一批朱鹮是在40年前发现的 。保护还没有结束,还需要人工圈养繁殖后放生朱鹮 。朱鹮数量持续增加,中国总共向日本派遣了10只朱鹮帮助繁殖,两国一直在分享知识和突破,以保护这一物种的生存和繁殖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多好看的鸟,幸亏秦岭还有七只 。否则就完全绝种了 。

其他网友观点

朱鹮对环境质量要求很高,中国不要再给日本了,因为日本福岛核事故已经不适合生物繁衍了,拉倒吧!放过朱鹮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