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张锡纯临证特点与遣药制方法度与用药特点

(一)精研药性,多有创新
张锡纯毕生注重实践,讲究实效,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深入研究了多种药物的药性,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以大量篇幅探讨单味药的临床应用与配伍应用,独具创见,为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通过研究石膏、代赭石、山药、山茱萸、赤石脂、乳香、没药、鸡内金、僵蚕、水蛭、桃仁等的药性,张氏主张上述药物皆宜生用,并反复说明生用之理,认为:“石膏生用性凉,具有发表之性,退热功优,胜似金丹;若煅用服之,即
【老中医张锡纯临证特点与遣药制方法度与用药特点】同鸠毒,误人性命 。代赭石生用,性重坠凉镇,能降胃止血,又能生血不伤气分;若煅用,既不能生血,又具开破之性,多用令人泄泻 。山药性平,宜生用,煮之饮之,可以常服多服,益肾有神;山药不可炒用,炒用服之无效 。鸡内金其性微温,能助消化,善化瘀积,必须生用,方有效验,若炒熟鸡内金而用之则无效!”(《医学衷中参西录》)
(二)善用经方,长于变通
张氏以善用经方而闻名,他常常将张仲景创制的重要方剂予以变通化裁而用于临床,获得良效,并形成了一系的化裁之法,如麻黄汤化裁法: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知母;大柴胡汤化裁法:柴胡、薄荷、知母、大黄;桂枝汤化裁法:即桂枝汤加生黄芪、知母、防风;白虎加参汤化裁法:生石膏、玄参、人参、山药、甘草;白头翁汤化裁法:白头翁、秦皮、地榆、鸦胆子、杭白芍、山药、甘草 。由此可见,张锡纯使用经方的特点是,师古而不泥古,权衡具体证候,予以通变和创新 。此外,张氏还仿经方之意,创制了许多新方,如根据大青龙汤之法拟订的犹龙汤用以治疗温病;宗白虎汤之法拟订的仙露汤用以并治伤寒与温病等 。
(三)注重配伍,组方新颖
张氏注意药物配伍,组方新颖 。他指出用药配伍的原则是“取真药性化合,借彼药之长以济此药之短”(《医学衷中参西录》) 。因此,张锡纯经常将寒药与热药同用、补养药与开破药同用、润药与燥药同用 。他熟谙药性,并对其加以阐发,用药出神人化,善用山药、黄芪、山萸肉等 。对于方剂的煎服和使用方法以及药物的炮制方法,张氏亦有所发展 。
张锡纯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的经验,阐释医理独特,辨证论治独到,处方遣药别具特色 。如自拟治肝之方多首,其中镇肝熄风汤、升肝舒郁汤、和肝丸、培脾舒肝汤等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剂 。再如,张锡纯治瘀血证深受王清任的影响,临床推崇活血化瘀治则,但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注重辨证治疗,谨守病机 。对于实证以开破通瘀为主,气血不足不能流通者,以补虚通络治之 。在活血化瘀的立法上,设立升阳活血法、益气化瘀法、理气化瘀法等;在活血化瘀的组方上,拟制活血化瘀方剂50余首,运用活血化瘀药物30余种 。根据病因病机、证候特点,灵活使用方药 。如认为出血诸证,应用三七;病在血分,用三棱、莪术;一切血凝气滞之证,以乳香、没药、水蛭之品最为适宜 。具有代表性的活血化瘀方是活络效灵丹,全方仅由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四味药组成 。张氏认为:“自拟得此方,数年之间治愈心腹疼痛者,不可胜计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活络效灵丹具有养血活血、祛瘀通络、缓解疼痛之功效,药味不多,配伍合理,祛邪而不伤
正,止痛效果尤佳,此方今天仍用于痛经、宫外孕、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等病症 。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述、拟制方剂160余首,用药精当,疗效明显,后世十分赞赏 。张氏之方力主药少而量重,许多方剂用药少而精,用量多而重,充分体现主药单刀直入、夺关斩将之势,力挽沉病痼疾,实属常人所不及 。至于处方中升降并调,一升一降,气自流通;寒热并用,扬长避短,脏腑同治;攻补兼施,补中寓攻,攻则无损,不胜枚举,体现了他制方用药的奥妙所在,至今仍为临床各科广泛应用 。
此外,张氏还以“采西人之所长,以补吾人之所短”,确立了“衷中参西”的汇通原则,将中西药并用作为汇通中西医学的突破口,创制了中西药合用的方剂,如“石膏阿司匹林汤”,用石膏清里热治渴,阿司匹林解表热除周身壮热,表里双解,体现了他主张的“不妨以西药治其标,中药治其本,则见效必速”的汇通思想 。
(四)喜用食疗,独具匠心
张锡纯在药膳食疗方面,也很有研究,不仅善于在方中使用石榴、芝麻、蜂蜜、龙眼肉、米醋等各种食品治疗疾病,而且创制了很多独特的食疗方剂,疗效显著 。此外,张氏还丰富了药膳的剂型,如汤剂、粥剂、饼剂等 。
在汤剂方面,他喜欢重用单味药,以使其效宏力专,直达病所 。如薯蓣饮,仅用山药一味,达滋阴利湿、滑润收敛,补肺、肾、脾、胃之功,煎汤代茶饮,用来治疗阴虚劳热、或咳或喘、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小便不利、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专损之症 。再如宁嗽定喘饮,系将生山药煎取清汤,再取甘蔗汁、酸石榴汁各适量,用鸡子黄捣烂调入丽成,用于治疗热病后伤气或素虚之喘咳患者 。
在汤膳方面,他还有很多经典方,如山楂煎汤,加入蔗糖七八钱服之,治女子月经到期未来 。张氏认为,山楂善入血分,为化瘀血之要药 。此剂还能蠲除肠中瘀滞、下痢脓血,可用于痢疾初愈者 。
在粥剂方面,他多取具有“留恋肠胃之功”的方剂,如薯蓣粥,张氏曾言:“山药有收涩之性,汁本稠黏,若更以之作粥,则稠黏之力更强,大有留恋肠胃之功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常以之治疗一些泻泄不止、病情危重、百药无效者 。在此粥中加人鸡子黄,名曰薯蓣鸡子黄粥,对于久泻肠滑不固者有奇效 。张氏还有一个著名的三宝粥,由生山药煮粥送服三七末、鸦胆子,对久痢不愈、气虚滑脱者颇有效验 。对于脾肺阴亏、饮食懒进、虚弱劳嗽者,他采用珠玉二宝粥,即生山药、生薏苡仁、柿霜饼共煮,并指出:“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 。”(《医学衷中参西录》)如他曾以此粥治疗一少年,因感冒不思饮食,且劳作过度而成劳咳,痰涎转增,后半月痊愈 。
在张氏的药膳食疗方中,还有其他剂型,如饼剂也很独特 。再如用来治疗肺肾两虚之咳嗽、喘逆等证的水晶桃,用味香可口的核桃肉与甘凉滑润的柿饼同蒸,随意服食,既能治病,又可充饥爽口,对小儿尤为适用 。
从上述可以看出,张锡纯的药膳食疗方法和处方用药一样,辨证施治,灵活用膳,取得了显著疗效 。在药膳配制方面,有一些独到的经验,时至今日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
总之,张锡纯治学有素,广采各家之说,善于吸收西医新知,力主中西汇通;师古不泥,勇于创新,在医学界独树一帜;热心医学教育,注重培育后继人才,堪称楷模 。限于历史条件,他在中西汇通上颇多牵强附会,但他借西医手段发展中医学术的思想及富有革新的精神,仍然值得肯定 。
在20世纪20年代,张锡纯与江苏陆晋笙、泰兴杨如侯、香山刘蔚楚同负盛名,被称为“名医四大家”,又与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并称“名医三张”,被时人目为一代大师,实当之无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