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晚年有多凄惨?原因是什么?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多年 , 替明朝解决了十余年的沿海倭寇问题 ,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战功显赫的大将却在晚年过的是十分凄惨 。随着他的靠山张居正的倒台 , 戚继光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政治冲击 , 作为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 , 张居正一倒台 , 首当其冲就是他戚继光 。
文章插图
万历皇帝上位后 , 开始大肆清算张居正一派的党羽 。戚继光曾经和张居正关系密切 , 自然也被人在万历皇帝面前多次提醒 , 说他是一只猛虎 , 如今张居正早已不在 , 不知道还能否克制住他的凶性 , 而且他的位置又是个肥差 , 不少人对此垂涎欲滴 , 但是想要坐稳这个位置 , 没有两把刷子还真不好说 。
像戚继光在位期间曾经为沿海地区训练出来一只抗倭精兵 , 并且这支精兵在他死后三十余年里 , 仍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 。这就可以看出戚继光的练兵方式别具一格 。而如果是没有能力的人坐到那个位置 , 只能是祸害了沿海地区 。
为什么张居正一死 , 戚继光就要首先要遭到打击呢?这就得从戚继光的发家史说起了 , 戚继光有一个爱她的妻子 。这个妻子的父亲可是来头不小 , 是总兵大人王栋 , 自打戚继光进军营的第一天起 , 他的仕途就差不多已经被铺好了一半 , 而戚继光惧怕老婆的缘故也正是因为王栋 。
除了王栋之外 , 戚继光还有第二个贵人那就是胡宗宪 , 戚继光能够发展起来少不了胡宗宪的一番支持 , 而戚继光也是十分明事理的人 , 尽管在他手里取得了如此成就可是并没有居功自傲 , 相反还是无论大小事务都先请示一遍胡宗宪 , 这也深得胡宗宪的喜欢 。
文章插图
但是戚继光有着足够的忧患意识 , 他觉得地方上有人还不够 , 必须的朝廷上有人才行 。于是他就开始与还是国子监祭酒的张居正搞好关系 , 要搞好关系 , 自然少不了钱财方面的往来 。
这就是为何戚继光晚年“四提将印 , 佩玉三十余年 , 野无成田 , 囊无宿镞 , 惟集书数千卷而已”的原因 , 他不仅将自己的俸禄和奖金拿来贿赂 , 甚至连一些战利品也都拿来孝敬张居正了 。
当然 , 这些都没有白费功夫 , 虽然这大笔金钱全都用于投资了 , 但是戚继光也到了他想要的 。戚继光不愧也是眼光独到的老江湖 , 朝廷上的风起云涌淘汰了一批又一批权贵 , 可是张居正却是越发稳当 , 甚至在不久之后权力还到达了巅峰 , 用只手遮天都不为过 。
这也是为何戚继光不爱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的原因了 , 有了这么一位大靠山 , 还有其他人什么事 , 任何想要弹劾打击戚继光的势力都会被张居正挡下来 。
况且两人私教不错 , 经常一起喝茶聊天 。
文章插图
首先你戚继光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 , 要说不是其党羽 , 皇帝会信吗?
其二 , 虽然你身居要职 , 可是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已被清理个七七八八 。基本用不着戚继光了 , 也就是所谓的狡兔死走狗烹 , 野兽尽鸟弓藏 。既然失去了利用价值了 , 直接让你滚蛋回家就行了 。
于是戚继光就落魄地回到了家乡 , 此时的他不仅事业受到了打击 , 家庭方面也是不如意 。他的亲弟弟戚继美去世了 , 戚继美也是一名能征善战的猛将 , 随他的哥哥戚继光也是四处征战多年 , 随后又去往北方与蒙古铁骑频繁作战 , 最后官至云贵总兵 。但是还是受到了哥哥的牵连 , 被拖累下马 。回到家乡的戚继美前不久刚遭遇丧妻之苦 , 又遭遇了丧子之痛 , 在这双重打击之下 。戚继美不久便重窝不起随后便撒手而去 。
你以为这就完了?
回家看见弟弟棺材的戚继光还没缓过劲 , 又遭遇了妻子的背叛 , 将他的全部家产全都卷跑回了娘家 。不是说戚继光夫妻很恩爱吗?那为何戚夫人要在戚继光如此困难之时选择落井下石了?问题就出在戚夫人无法生育上 , 这在那个年代可是一件大事 。
文章插图
况且戚夫人还不准戚继光在外纳妾 , 这对于想要延续香火的戚继光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 。
于是他还是瞒着戚夫人在外纳了妾 , 并且一纳就是好几个 , 可算是满足了生儿子的愿望 。可是纸终究还是保不住火 , 最终在孩子大的可以满地跑的时候 , 戚夫人最终还是知道了 , 这怎么行?戚夫人气得直接要宰了戚继光 , 天天在家磨刀 , 吓得戚继光都不敢回家 。为了稳住戚夫人 , 戚继光决定将其中一个儿子过继给戚夫人 。
虽然戚夫人悲痛万分 , 却还是接受了这个孩子 。
可是好景不长 , 这个凝聚了戚夫人期望的孩子不久便夭折了 , 这对于戚夫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她就将这股怨气通通发泄到了戚继光身上 , 直接带走了他所有的家财回了老家 , 剩下的几个小妾自然也是四散而去 , 留下年老的戚继光独自残喘于世 。
失去了经济来源的戚继光到了后来连抓药看病的钱都没了 , 不久便离开了人事 , 就连下葬用的棺材都是亲友出资所购 。一代名将 , 晚年竟落得如此下场 , 让人惋惜不已 。
其他网友观点戚继光身为明朝第一抗倭名将 , 论抗倭 , 纵观整个明朝 , 无人能出其左右 。按道理来说 , 戚继光有着这么辉煌的历史 , 再怎么不济晚年也能够富裕的生活下去才对 , 可事实是 , 戚继光到了晚年生活十分的艰难 。

文章插图
戚继光赖以成名的戚家军由来
戚继光的先祖戚祥是朱元璋的亲兵 , 后来在扫灭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时战死沙场 , 作为朱元璋的亲兵 , 朱元璋肯定不能忘了他 , 也因此将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一个职位给了戚家 , 只要戚家的人不死绝 , 这个职位就一直是他们家的 。
要知道 , 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奋斗一辈子 , 能够混到七品知县一职 , 就已经是祖上积下来的福份 。而登州卫指挥佥事是四品将军 , 戚继光自从一出生就已经站在了许多人一生不能够到达的终点 , 就算不努力 , 当一条咸鱼 , 这辈子也不用愁吃喝 。
身为高干子弟的戚继光并没有与其他高干子弟一样无所事事 , 而是一直关注着沿海一带倭寇的动向 , 每次听到倭寇侵略的消息都痛心不已 , 年仅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写下“但愿海波平 , 封侯非我意”这样的诗句 , 凭这一句诗句就能够窥探出戚继光内心所蕴含的力量 。

文章插图
倭寇都是亡命之徒 , 几十个人就敢侵入明朝境内 。有一次 , 五六十个倭寇竟敢从杭州一直抢到明朝的伴都南京 , 可见倭寇的嚣张之度 。
倭寇为什么敢这么嚣张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明军太过于窝囊 , 基本上军队中都是老油条 , 只想混日子 , 不想拼命 , 戚继光就曾与这些老油条打过多次的交道 , 每一次与倭寇对战 , 还没打 , 人就跑了 , 这样子怎么打?
为了改变局面 , 戚继光只能重新招兵 , 看能不能出现奇迹 , 最后的事实向戚继光证明 , 奇迹并没有出现 。
戚继光新训练的士兵虽然不要命 , 但是却有一个奇怪的性格 , 那就是每一次打仗之前都要询问敌人的数量 , 然后进行内部商议 , 觉得打得过就打 , 打不过就坚决不打 , 如果戚继光敢哄骗他们 , 在打仗的当天他们将直接逃跑 , 将戚继光留在原地 。
正是因为士兵打仗讨价还价 , 以至于戚继光的根据地台州被倭寇侵略 , 而他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防护措施 , 遭到给事中罗嘉宾的弹劾 , 这一弹直接把官给整没了 , 只能在总督胡宗宪的身边当一个闲人 。

文章插图
【戚继光晚年有多凄惨?原因是什么?】这时的戚继光是苦恼的 , 他明明已经尽心尽力 , 可是手底下的士兵却不肯听话 , 这能怪他吗?但是如果他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 , 他非但不会苦恼 , 反而会兴奋万分 。
胡宗宪眼看戚继光闲着没事干 , 干脆把他派到义乌帮助知事赵大河练兵 。练兵对于戚继光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 , 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 他慢悠悠的骑着马向义乌前进 。
就在到达义乌的时候 , 戚继光看到了惊悚的一幕 , 义乌的百姓正在于永康的百姓群欧 , 而且群欧的势头特别猛 , 父亲打不动了儿子上 , 儿子打不动了母亲上 , 母亲打不动了女儿上 , 一家轮流着打 , 打到全家都动不了才停止 。
义乌人的无畏精神把戚继光给吓到了 , 戚继光询问当地的官员 , 义乌人为什么会与永康人打起来 , 当地的官员表示:义乌与永康都是穷县 , 但是后来义乌当地不断的发现矿藏 , 是个人都明白矿比粮食值钱 , 所以义乌人都跑去挖矿 , 渐渐的也都富了起来 。
义乌隔壁的永康看到义乌富了起来眼红 , 希望义乌的兄弟能够拉自己一把 , 但是义乌的兄弟认为 , 我们都穷了这么久了 , 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 , 你们别来搅和 。眼看来软的不行 , 永康人就打算来硬的 ,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义乌人比他更硬 , 靠着不怕死 , 敢干的精神 , 将他们直接打回老家 。

文章插图
戚继光意识到 , 他所需要的就是像义乌人这样的士兵 , 于是向上级报告 , 只要上级肯让他在义乌当地招兵四千 , 必定能够将倭寇打到落花流星 。平定倭寇之乱是每一个沿海将领都希望的事情 , 所以戚继光的报告一上去上级就同意 , 于是戚家军正式成立 。
彪悍的战绩戚家军虽然一个个都不怕死 , 打起仗来义无反顾 , 但是得明白一个问题 , 他们的对手是不要命的倭寇 。
倭寇擅长使用的武术刀在于取巧 , 不会与你硬碰硬 , 而是在战斗中寻找时机 , 一刀刺向你没有盔甲的地方 , 以达到一击毙命的效果 。戚家军每次与倭寇交战 , 基本上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 如果照这样子打下去 , 戚家军早晚得没人 。
就在戚继光不知所措的时候 , 有一个叫唐顺之的朝廷官员到戚继光的地盘巡视军务 。这个叫唐顺之的人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 他所担任的职位是兵部职方司郎中 , 也就是明军的总参谋长 , 面对这么一个人物 , 戚继光恭恭敬敬向他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
唐顺之并没有藏着掖着 , 拿出了一本名为《武》的书(他自己写的) , 交到戚继光的手上 , 戚继光正是从这本书当中悟出了战争的奥妙——阵法 。

文章插图
戚继光最为出名的三种阵法分别是鸳鸯阵、三才阵、五行阵 , 用处各有不同 。
鸳鸯阵总共有十一个人 , 队长站在最前面 , 分成两排 , 每排各五个人 , 第一排的两个人各自配有盾牌一个以及标枪、腰刀一个 , 第二排的两个人各自配有狼筅一个 , 狼筅是一种长达三米 , 类似于蒲公英的武器 。第三排与第四排的四个人各自配有一条长枪 , 最后一排的两个人各自配有一把刀 。鸳鸯阵是戚家军在空旷地面上所布置的阵法 。
五行阵总共六个人 , 同样分为两排 , 前面的两个人一人配有狼筅 , 一人配有盾牌与刀 , 第二排的两个人各自配有一条长枪 , 而最后面的一个人配有一把刀 , 队长则在中间 。五行阵的作用与鸳鸯阵的作用不同 , 鸳鸯阵适合在空旷的地面上布置 , 而五行阵则适合在狭隘的地面上布置 。
三才阵总共有五个人 , 同样分为两排 , 最前面的一个人配有狼筅一个 , 第二排的两个人各自配有长枪一条 , 第三排的两个人一个配有狼筅 , 一个配有盾牌以及一把刀 。三才阵的作用与鸳鸯阵、五行阵的作用不同 , 鸳鸯阵、五行阵的主要作用是缓慢前进击溃倭寇 , 而三才阵的主要作用则是等到鸳鸯阵或者五行阵击溃倭寇之后 , 用来追击倭寇 。
这三种阵法天克倭寇 , 倭寇还没近身就已经被刺死 。有的人或许会说 , 倭寇不会用箭吗?得明白一个问题 , 戚家军不是木头 , 不会站着让你射 。

文章插图
戚继光最具代表性的一战当属“台州大捷” , 率领戚家军奔赴五地 , 五战五胜 , 共歼灭倭寇五千多人 , 而戚家军的伤亡仅仅只有不到二十人 。要知道 , 这是伤亡数量 , 所谓伤亡就是这不到二十人中 , 有的人死亡 , 有的人依旧活着 , 只是受伤 , 这种伤亡比例真的是骇人听闻 。
随着戚继光的名声越来越大 , 前往他的防区浙江骚扰的倭寇少之又少 , 基本上都是一小股一小股 , 因为特大股的倭寇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 自己找死 。
倭寇不敢惹戚继光 , 但是却敢惹其他人 , 戚继光舒服了 , 而福建的官员则愁死了 。倭寇都不敢去戚继光的地盘 , 但东西还是要抢的 , 要不然靠什么活 , 所以一个接一个的都往他这边赶 , 以至于福建当地的倭寇因为数量庞大的原因 , 敢于在当地占领城池 。

文章插图
情况十万火急 , 福建巡抚无可奈何 , 只能上书朝廷 , 希望朝廷能够将戚继光派来福建平定倭乱 。戚继光到达福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定倭寇所在的位置 , 但是当戚继光得到答案时 , 大吃一惊 , 因为答案是:“到处都是” , 这该怎么打呢?
戚家军虽然所向披靡 , 但也是人 , 怎么受得了到处奔波 。戚继光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 擒贼先擒王 , 只要除掉在倭寇眼中看来最可怕的倭寇 , 那么就可以起到震慑作用 , 促使其他的倭寇知难而退 , 于是戚继光盯上了横屿这一个历经三年 , 令无数将领手足无措的小岛 。
横屿上的倭寇仅一千多人 , 早上退潮 , 下午涨潮 , 退潮的时候 , 横屿与陆地的距离仅仅只有几里 , 但是涨潮的时候横屿与陆地的距离却有几十里远 。
如果说退潮的时候攻打横屿 , 距离虽近 , 但是地面由于受到海水的浸泡十分泥泞 。在这种泥泞的地面上长时间行走 , 别说打仗了 , 还没到船上估计都累瘫了 。
如果说涨潮的时候攻打横屿 , 那么相当于充当活靶子 , 而且登陆初期不可能一脚就踩在结实的地面上 , 而是踩在泥泞的地面上 , 面对在岛上的倭寇根本无法做出有效的攻击 , 那么戚继光是如何拿下这座小岛的呢?

文章插图
嘉靖四十一年 , 八月九日 , 天蒙蒙亮 , 此时正是退潮的时刻 , 戚继光率领着戚家军往横屿上前进 , 为了节省体力 , 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稻草用来垫脚 。
戚继光高估了戚家军的体力 , 在即将到达横屿的时候 , 戚继光明显感觉到戚家军体力已经出现问题 , 可以说是靠着意志坚强的撑着 。正是因此 , 横屿上的倭寇才持着观望态度一直看着戚家军 , 并没有发动进攻 , 反正你戚继光又不是第一个这样子打仗的将领 , 怕什么?来了打退不就行了吗?
眼看着就要前功尽弃 , 戚继光用尽全身的力气敲打着擂鼓 , 戚家军听着擂鼓的声音 , 瞬间像打了鸡血一样 , 有节奏的往前走去 。倭寇看着气势汹汹的戚家军连忙组织起来 , 在结实的岸边等着戚家军的进攻 。
令倭寇没有想到的是 , 戚家军接近岸边的时候并没有发动攻击 。不知道戚家军在搞什么名堂的倭寇不敢主动发起攻击 , 只能紧张的盯着戚家军 。

文章插图
戚家军之所以没有主动发起攻击 , 是因为人还没有到齐 , 人还没有到齐就代表着阵法无法施展开 , 而戚家军最擅长的就是打阵法战 , 如果没有阵法 , 仗怎么打?
当戚家军全部到齐 , 阵法逐步施展开 , 倭寇的败局就已经注定 。戚家军仅仅用三个时辰就将横屿上的一千多名倭寇全部歼灭 , 而戚家军的伤亡仅仅只有十三人 。
占据了横屿的戚继光已经给予在福建当地胡作非为的倭寇一次下马威 , 知趣的倭寇自己离开福建 , 而不识趣的倭寇则被戚家军穷追猛打 , 直至被赶下海 。
明朝在沿海针对倭寇的战争持续胜利 , 沿海一带也逐渐平静 , 而对戚继光这样优秀的将领 , 朝廷肯定不会让他坐着吃干饭 , 紧接着就将他派到明朝北方边境九大重镇之一的蓟州担任总兵 。

文章插图
戚继光本以为他会在蓟州再一次大显身手 , 没有想到 , 他到蓟州不到三年 , 明朝就与当时蒙古最庞大的部落势力俺答谈和 , 每年给予俺答一定数量的补贴 , 而俺答则不能够再侵犯明朝的领土 , 同时也要约束其他的部落不能够侵犯明朝的领土 。
戚继光在蓟州的总兵生涯 , 打大仗的机会微乎其微 , 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的战争 , 每一次进犯的对象都是小部落 , 不足以挂齿 。
悲惨生活的开始——后台崩塌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 , 虽然身居高位 , 是北京三大营神机营的副将 , 但却是一个分文不贪清官 , 也因此他常常在戚继光的耳边唠叨 , 日后当官一定要做一个清官 。
一开始戚继光谨记父亲的教诲 , 也与他的父亲一样当一个清官 ,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 , 当清官是绝对不行的 。
他的上级胡宗宪有后台 , 他的朋友俞大献也有后台 , 每次出事朝廷上都有人保他们 , 而自己一分不贪 , 没有钱到处交朋友 , 自然也就没有后台 。如果说一旦出了事 , 后果很有可能不堪设想 , 于是戚继光开启了他的贪污生涯 。

文章插图
说句实在话 , 从戚继光挑后台就可以看出戚继光是一个聪明人 。当时朝廷上权势熏天的是严嵩 , 而戚继光却不敢与严嵩勾搭 , 因为严嵩是他上级胡宗宪的后台 , 如果他勾搭 , 胡宗宪很有可能会有危机感 , 拿他开刀 。
除去严嵩之外 , 权力最大的无非就是内阁的第二把手徐阶 , 但是徐阶与严嵩是死敌 , 如果与徐阶勾搭 , 说不定会死于胡宗宪之手 。思来想去 , 戚继光最终决定与国子监司业张居正勾搭 。
国子监司业这个官名虽然听起来不大 , 但实际上很有前途 。国子监是明朝的官办大学 , 每一个在这里读书 , 之后当官的人都会成为司业(副校长)张居正的爪牙 。最重要的是 , 国子监司业是太子的亲近官员 , 皇帝一驾崩 , 保证得道升天(原本戚继光要找的人不是副校长张居正 , 而是校长高拱 , 但是由于高拱不受贿赂 , 所以才找到张居正) 。
后来徐阶斗倒严嵩 , 高拱斗倒徐阶 , 张居正斗倒高拱 , 成为明帝国最有权势的人 , 他的权势远远超越了他所有的前辈 , 因为他做到了普天之下 , 我一人说了算 , 相当于皇帝 。

文章插图
当时的万历皇帝年仅十岁 , 而张居正作为他的老师 , 他自然而然对张居正言听计从 。万历的母亲李太后是一个懂事的女人 , 她明白明朝的这份家业总得靠一个人来承担 , 此时万历年幼肯定是不能够承担的 , 而这个承担的人就是张居正 。
皇帝信任张居正 , 皇帝的母亲信任张居正 , 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是张居正的死党 , 这时的明朝不是姓朱 , 而是姓张 。
张居正是一个有抱负的人 , 在位期间实施“张居正变法” , 重新丈量全国田地 , 实施一条鞭法 , 颁布考成法 , 在张居正的折腾下 , 明朝出现了中兴 , 史称“万历中兴” 。
戚继光在张居正尚未得势之前 , 就已经与张居正往来 , 每次到京城报告工作 , 都会拉几车甚至十几车的东西到张居正的家中 , 这里面有山珍海味以及黄金白银(除了给张居正送 , 戚继光还给兵部的大臣送 , 毕竟兵部是自己的最高领导) 。
张居正得势之后 , 没有任何理由会忘记戚继光 。戚继光在蓟州担任总兵的时间高达十五年 , 总共十个人担任蓟州总兵时间的总和才等于他一个人 ,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张居正 。如果不是张居正堵住朝廷言官的嘴 , 估计戚继光当总兵当不了三年就得滚蛋 。

文章插图
张居正与戚继光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相似的人 , 也正因此戚继光从勾搭上张居正的那一刻起 , 一直勾搭到张居正去世 , 期间两人从未发生过纠纷 。两人虽然都不是人们印象中的清官 , 但是都有着共同的理想 , 为万世开太平 。
张居正冒着万劫不复的风险改革变法 , 伤害到了许多官员的利益 , 在去世后 , 当即就受到官员的清算 , 而作为他死党的戚继光 , 自然而然也遭到了朝廷官员的清算 。
张居正仅去世一年 , 戚继光就被降为广东总兵虽然依旧是总兵 , 但是实际上地位已经发生了剧烈的改变 , 蓟州是重镇 , 而广东则不是什么重镇 。
清算张居正的运动愈演愈烈 , 大火烧到了戚继光的身上 , 在他担任蓟州总兵期间 , 有一部分的账本去向不明 , 他本人给不出任何解释 , 为了避免粉身碎骨 , 他急急忙忙的申请退休 , 不出意外 , 万历皇帝答应了他的退休申请 。

文章插图
戚继光的老婆王氏生不出儿子 , 而戚继光是封建社会的人 , 传宗接代的理念特别的重 , 自然而然要纳妾 。
但是由于王氏是将门之后 , 脾气暴躁 , 他不敢明目张胆的纳妾 , 而是在暗地里纳妾 , 这一纳就是三个 , 直到儿子都有几岁 , 王氏才发觉戚继光在外面包养小妾 , 这一发觉 , 如果不是戚继光卖惨 , 很有可能就把戚继光给剁了 。
王氏一直与戚继光的三个小妾不对付 , 随着戚继光带着王氏与三个小妾回到老家 , 很有可能是因为不平等对待 , 王氏与三个小妾的矛盾越来越深 , 戚继光为了减少矛盾 , 将其中一个小妾的儿子过继给王氏 。
但无奈 , 这个儿子过去给王氏没多久 , 就去世了 。王氏心灰意冷 , 带着他所掌管的戚家钱财 , 将休书送到戚继光的面前 , 回到娘家 , 自此戚继光再也没有见过王氏一面 。戚继光他贪污多年 , 无非就是为了尽忠报国 , 从来没有想过中饱私囊 。
也因此 , 在他退休之时 , 虽当过三十多年的将军 , 但是家里的田地数量从未增加 , 全部财产只有上千本书 。随着王氏的离去 , 他的家底几乎接近干枯 , 而一家人都指望着他养 , 贫困不已 , 到最后连抓药的钱都没有 , 死于肺病 , 终年六十岁 。

文章插图
结语
戚继光虽然已经从世界上消失 , 但是崇拜他的人却依旧存在 。后来万历年间援朝抗日战争的主将李如松 , 就是戚继光的迷弟 , 时刻将戚继光所编的《纪效新书》一书带在身边 。后来朝鲜国王问他 , 他是如何击败我倭寇 , 他骄傲地拿出这一本书 , 但是却不给朝鲜的国王看 , 因为怕被别人学走其中的精髓 , 对明朝产生威胁 , 从此可以看出一个问题 , 那就是戚继光对倭寇的研究已经到了大彻大悟的地步 。
其他网友观点一代名将戚继光在1588年一月十七日离开了人间 , 甚至在他死去不久 , 他的妻子遗弃了他 , 他曾统帅十万大军 , 被退后 , 竟至一贫如洗 , 英雄末路悲惨至极 。
就在戚继光死前 , 一位监察御史上奏建议皇帝启用这位将领 , 但引起了皇帝不悦 , 建议的人被罚俸惩戒 , 其原因都在于他和张居正关系过于密切 。但这些遭遇却在明朝又带有普遍和必然的性质 , 明朝从洪武开始就具有重文轻武的趋向 , 现如今已过去一百年 , 文官集团已经掌握了帝国的实际权力 , 也就是说武官的地位已经降到了最低点 , 这种出现原因在于两千多年来的孔孟之道不可能让军队强大到与文官集团分庭抗礼 , 以致将领们建功立业 , 杀敌无数 , 都未必比的上文官们的一篇精彩的文章 。明朝的文官一贯保持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 , 就武将来说他们的能力和办事的决心和文官们以中庸为处世的原则背道而驰 。戚继光很幸运 , 张居正在世的时候 , 戚继光和张居正的改革军事的意图不谋而合 , 张居正是个强有力的人 , 上司不合换上司 , 总兵不合换总兵 , 兵部尚书不合换尚书 , 戚继光的权力也达到了本朝武将的巅峰 , 而这一切在张居正死后不过几个月就戛然而止 , 据官方记载 , 他和辽东总兵李成梁同时作为前首辅的党羽而被弹劾 , 可最终万历原谅了李成梁但把戚继光革职 , 戚继光没有造反的证据却有造反的能力 。戚继光的遭遇是事实上他在打破文官集团所一直想要保持的以文驭武的平衡 , 既然这样那么就必须付出代价 。
推荐阅读
- 水光针的副作用和危害
- 五光十色打一生肖
- 有名气的光瓶酒
- 市场光瓶酒
- 国内销售的光瓶酒
- 南京销售的光瓶酒
- 喝的光瓶酒
- 四川火光瓶酒
- 爷爷超市扇女童致其鼻子流血不止,大哭后又被扇一记耳光
- 哪些汽车适合农村人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