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 跨学科研究揭示,多种呼吸道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 跨学科研究揭示,多种呼吸道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文章图片

气溶胶 跨学科研究揭示,多种呼吸道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文章图片

气溶胶 跨学科研究揭示,多种呼吸道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文章图片

#健康好文百里挑一#
确认病毒的传播方式 , 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关键 。 8月27日 , 《科学》杂志上发表了1篇重磅论文 。 1个跨学科的国际研究小组 , 得到最新结论 , 包括新冠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鼻病毒等多种呼吸道病毒 , 可以在室内空气中积聚 , 通过气溶胶传播 , 这个过程 , 可以持续数小时 。 咱们现在就来解读这项研究的要点 。
咱们先来介绍相关的基础信息 。 气溶胶 , 又称气体分散体系 , 是由固定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 , 形成的胶体分散系 。 形象地说 , 就是悬浮在空气中的胶体云雾 。 气溶胶的大小 , 为0.001到100微米 , 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粒子和液状小滴的统称 。
按照传统的认识 , 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有3种 , 包括飞沫、飞沫核、尘埃 。 其中 , 飞沫核是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 , 剩下的蛋白质及病原体 , 并且会以气溶胶的形式 , 飘浮在空气中 。 如果带有病原体的气溶胶 , 在空气中的留存时间较长 , 病原体微粒就会随着气溶胶向周围飘散 。 飞沫传播 , 其实相当于气溶胶传播 , 因为 , 飞沫本身就是由人喷出来的携带着病原体的气溶胶 , 而且 , 其中的病毒浓度较高 。 重视气溶胶传播 , 事关疾病预防措施 , 比如 , 大家都戴着口罩 , 并且保持一定距离 , 就可以阻挡飞沫的直播传播;换1个场景 , 1个不戴口罩的人 , 在电梯内咳嗽 , 然后离开 , 聪明如您 , 会想到 , 此时有人进入电梯 , 会发生什么 。
此次的国际研究 , 旨在清楚地确定冠状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毒的传播方式 。 研究小组回顾了此次新冠病毒流行期间的大量超级传播事件 , 结果发现 , 最可能的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 , 而不是表面接触或接触大飞沫 。 这些超级传播事件的共同因素 , 是人们共处在1个空间内 。 超级传播的形成 , 与拥挤的地点、接触时间1小时以上、通风不良、没有正确佩戴口罩等因素相关 。
研究小组认为 , 呼吸道气溶胶是由呼吸、说话、唱歌、喊叫、咳嗽、打喷嚏等呼气活动形成的 。 过去 , 漂浮的气溶胶和滴落的飞沫之间的界线被设定为5微米 , 但是 , 新的研究结果认为 , 该尺寸的设定 , 应该为100微米 。 这样的设定 , 代表了能够在静止的空气中以1.5米的高度 , 悬浮5秒以上 , 而1个人如果从感染者身边走过1米以外 , 就能够被吸入的最大颗粒 。 研究者发现 , 病毒在小于5微米的气溶胶中含量最高 , 而呼吸道活动产生的大部分气溶胶 , 都小于5微米 , 这个尺寸使得病毒能够深入到支气管和肺泡 , 并且在那里沉积 。
【气溶胶|跨学科研究揭示,多种呼吸道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研究者还发现 , 气流和通风 , 会影响气溶胶的传播 , 如果能够保持足够的通风率及过滤 , 避免空气再循环 , 有助于减少带有传染性病毒的气溶胶在空气中的传播 。 因此 , 研究者建议 , 在预防和控制新冠病毒时 , 应该考虑实施气溶胶预防措施 , 包括戴口罩 , 并且注意口罩的贴合度;提高室内空气的通风率;避免被污染的室内空气再循环 , 或者安装空气过滤装置 , 以及使用紫外线消毒灯 。
研究者还发现 , 超过50%的病毒RNA存在于4到5微米的气溶胶中;而另1项研究则发现 , 50%以上的甲型流感病毒的RNA , 存在于更小的2.5微米的气溶胶中 。 通过二氧化碳检测仪 , 有助于验证通风是否充足;安装便携式高效颗粒空气净化器 , 或者在房间内安装紫外线消毒系统 , 有助于降低携带病毒的气溶胶浓度 。 细心的朋友们可能已经注意到 , 前段时间 , 咱们参加奥运会的代表队 , 就带着类似的预防设备 。 对于咱们普通百姓而言 , 应该通过了解科研信息 , 提高自己的密闭空间里的预防意识 , 比如 , 在电梯内 , 别说话 , 别乱摸;坐出租车 , 记着开窗 。 办公场所 , 要开窗通风 。
爱谁 , 就把健康传给谁 。
你的健康 , 我的关注 。 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 , 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察、观点、史话等系列 , 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 。 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及转载 , 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