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 中国如何一步步拥有自己的空间站:从714到863再到921( 五 )


第一,拿天宫和国际空间站比是很不公平的。
国际空间站参与出资建造的国家有16个,以美俄为主导,集合了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力量。而天宫是我国独自自主研发的。
第二,相较于第一、二代空间站,第三代的积木式空间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第四代空间站虽然确实可以依赖桁架式结构做到更大,但并没有跨越式的优势。并且天宫经过拓展可以达到180吨级。
第三,强行建设大型空间站也意味着需要更加强劲的运载火箭,并导致预算呈指数级增长。
国际空间站20年间的建造维护运营费用超过了2000亿美元(约合12850亿元人民币)!据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2012年透露,当时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经费约390亿元。从1992年到2012年,我国20年间的总花费也就200亿元,不及美国一年的预算。属实是花小钱,办大事。
这种发展思路符合中国国情,综合了当前的需求因素,不盲目攀比。不搞像国际空间站那么大规模的空间站,而是采用规模适度、留有发展空间的思路,既可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又同时具备扩建和支持往来飞船对接的能力。
第四,因为技术后发优势,实际上天宫空间站能完成的事情不亚于国际空间站。从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功率看来:中国空间站是80kW,国际空间站是100kW,只差了一点。
从实验机柜来看: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是23个,国际空间站共43个(其中美国23个、俄罗斯10个、日本5个、欧洲5个)。
科研机柜的数量是衡量一座空间站应用效能的重要指标,这么看来我们的数量已经等同于美国。从成本来看,绝对划算。
由此可见天宫的空间利用率更高,在100吨左右的规模下基本能实现国际空间站的全部功能。
第五,有更好的标准化设计,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国际空间站上各国产品并未完全统一标准。例如,美国NASA、美国SpaceX(龙飞船)、俄罗斯、欧盟等舱段对接口的制式都不相同,必须改装或加装转接口才能相互连接。实验室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各做各的。
第六,也是最关键的,天宫的部组件和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
也就是说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是“自己的房子”,有绝对自主权而无需看他人脸色。
此外,作为国际空间站主要参建方的俄罗斯只有两个5吨级微型实验舱可用。欧空局为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也出力很多,但仅有的一个哥伦布实验舱还要分出一半空间给NASA。
所以,关于天宫空间站,我国明确向各国开放实验合作项目并免费提供这些科研项目的运输服务,但要求科研成果与数据必须无条件与我国共享。
由此可见,天宫的合作模式是真正的互利共赢:一方面我们用最小的成本收获大量科研成果;另一方面项目申请国也能得到其想要的科研成果。这与国际空间站的门户有别完全不同,可以更加聚焦科研产出,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面对人类航天的辉煌历史,天宫空间站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航天员|中国如何一步步拥有自己的空间站:从714到863再到921】来源:新黄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