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 中国如何一步步拥有自己的空间站:从714到863再到921( 二 )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实现一个重大突破:杨利伟升空,在太空停留了21小时,迈出了“三步走”中的第一步。中国打破美苏垄断,成为世界第三个能实现独立自主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的突破,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飞行5天。
2008年“神舟七号”实现首次出舱行走的突破,完成“三步走”中第二步的第一阶段。
文章插图
2008年9月27日,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出舱(电视截图)。图|新华社
至此,所有准备工作已充分就绪,第二步的第二阶段——空间交会,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201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启动载人空间站工程。
2
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
2002年,在经过论证审查后,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的任务方案最终通过,只是名字还没有最终确定下来。
文章插图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全过程。制图|新华社
2006年,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系统正式成立,首个目标飞行器被命名为“天宫一号”。这个名字得到团队所有人员的认可。他们都认为天宫不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还与之前的“神舟”“嫦娥”遥相呼应,让人能真正感受到空间站的雏形蕴藏其中,也能让人感受到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
2013年,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的一位领导表示,尽管“天宫”这个名字用在首个空间实验室上有点早,但因为社会各界对“天宫一号”的好评和期待以及航天工作者对其深厚的感情,最终决定沿用“天宫”作为空间站的整体名称,但后面不另加编号。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迈入“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文章插图
2011年9月2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图|新华社
【注:“天宫一号”是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所以得名“目标飞行器”。后发射的神舟飞船,称作“追踪飞行器”,入轨后主动接近目标飞行器。】
作为中国第一艘实验性空间站,它被赋予了一系列重大任务:
作为交会对接目标,参与交会对接技术试验;为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并保证航天员安全;为开展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提供基本条件;初步建立能够长期在轨可靠运行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为建造空间站积累经验。
交会对接技术作为载人航天发展的三项基本技术之一非常重要,说是基石也不为过:
一是用于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运行和维修;
二是用于为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设施提供物资补给、人员运输和空间救援;
三是用于登月和深空探索等航天任务。
【注:载人航天三项基本技术——载人天地往返技术,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交会对接技术。】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1月3日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组成一座小型的低地轨道“空间实验室”。组合飞行12天后,“神舟八号”脱离“天宫一号”,再与其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并于11月7日安全返回地面。
半年后,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载着三名航天员(其中包括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成功发射升空,分别于6月18日和24日与“天宫一号”进行了自动和手动对接。宇航员们共在里面生活了11天。6月29日,“神舟九号”成功着陆。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可谓意义重大:
首次验证了手动交会对接技术,进一步验证自动交会对接技术,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首次实现地面向在轨飞行器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运输与补给。
并首次考核“天宫一号”支持保障航天员工作生活的能力,全面验证了“天宫一号”保障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功能、性能,及组合体管理技术。
此外,神九任务还开展了航天医学研究。包括航天员健康监测技术研究;失重生理效应机理与防护研究;环境医学与航天员空间作业能力相关技术研究。通过这些实验,可验证失重生理效应相关防护技术,为后续空间站航天员长期飞行的健康保障奠定基础。
推荐阅读
- 约瑟夫·拜登 非要跟中国较量?美国疯狂印钞6万亿,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油价 “负油价”后全球市场变化!美国每升不足2元,中国排名竟超国足
- 中国人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言论引争议
- 诚实 中国首位女宇航员,为何返回后就没露面?原来一直在背后作奉献
- 伺服 “窝工”技术又双叒叕助力中国“太空首单”
- 研制 好消息中国航空航天技术飞速进步,有望彻底打破西方垄断
- 中国经济网 航天工程董事长唐国宏辞职 姜从斌接棒
- 中国网 【探秘延安红街之二】藏在延安红街里的八个故事
- 歌手 《中国好声音》改版变《歌手》,诸多知名歌手以选手身份亮相加盟
- 现状 当年变形计中不愿回农村,向富爸爸要钱被拉黑的吴宗宏,现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