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华为入场,激光雷达市场迎来恶战( 三 )


做出了优秀机械式激光雷达的禾赛科技,曾被视为Velodyne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毕竟不是所有公司都能登上硅谷自动驾驶公司的产品认可名单 。然而,在他们提交的2021年初递交的招股书里,除了高达1.49亿的亏损外,还能明显看出,禾赛在2019年推出车载固态激光雷达产品后,该产品线便再无对外公开过新进展 。
而在被新冠疫情全面压制的2020年,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他们也是只推出了面向机器人和车路协同(2G)这种“好起量”的市场产品 。
IT 华为入场,激光雷达市场迎来恶战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禾赛招股书,标红的就是他们的车载固态产品,2020年推出的均是面向车联网和机器人的机械产品
此外,除了Velodyne在2019年末决定裁撤中国办事处,不再直接向中国买家出售激光雷达,2020年初,一位悄然破产并遣散了员工的激光雷达创业者来向我告别,说“自己本来就是一个自动驾驶悲观主义者”,
“没有人不想把激光雷达卖给车厂,但车载激光雷达的资金投入要求长期稳定,我们难以求得活水,车厂根本不理我们,靠自己撑不下去了,没有希望了 。”
国外的激光雷达公司们自然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 。
为了经受住未来持续亏损的巨大压力,Velodyne、Luminar、Ouster、Innoviz等一批明星企业心照不宣地选择了通过SPAC这种流程相对简洁的上市方式来急速屯粮,进入“向大众募集资金搞研发”的新阶段 。
有趣的是,这些上市激光雷达公司的股票在经历昙花一现的高潮后,便开始一路走低,如今又几乎回到了他们的发行价水平线上 。
IT 华为入场,激光雷达市场迎来恶战
文章图片

Velodyne和luminar上市后的股价走势
有些意味深长的是,作为一家于2012年成立的年轻公司,Luminar 70多亿美元的市值要远高于在20亿美元徘徊的Velodyne 。后者是一位30多岁的“老人”,体量更大,市场结构也更成熟 。
其实主要原因非常简单——无论是成本、性能还是生产规模,前者的预期产品和大量车企合作伙伴击中了大众汽车市场的兴奋点 。而后者一直过于依赖“机械式激光雷达”这个只在工业和自动驾驶小众市场有存在感的产品,而新车规硬件又迟迟没有进展 。
所以,究竟是英雄迟暮,还是后发先至?
实际上,几乎所有创业公司都给出了与Luminar相同的承诺,但现实情况却都是每年数千万美元的净亏损 。其中,Luminar的风险远比我们想象地要大,就像其招股书里说的一样:

在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前9个月中,沃尔沃占我们总收入的65% 。如果我们不能维持与沃尔沃的关系,那么我们的业务将受到打击 。
“看Luminar的招股书就知道,样机其实就卖了百来台,且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大家都想蹭车厂,但哪有这么简单?
这些公司不像Velodyne这种老牌公司可以靠工业市场来回一部分血,其实还是蛮危险的,股票存在虚高 。” 一位汽车分析师告诉我,自己并不看好只把鸡蛋放在车载市场篮子里的创业公司 。
熬过沉默与死亡并存的2020年,现在,这个市场却又在2021年的春天迎来新的爆发 。除了要感谢造车新势力靠花样呐喊得来的超高股价,以及传统汽车制造商面对前者来势汹汹而慌不择食的表现,嗷嗷待哺的激光雷达公司们,必须要感恩巨头公司们的奋力一搅——
华为和大疆等企业的加入,为这个即将沸腾的市场,增加了一丝焦灼的趣味性 。
技术路线决定命运
在每一个产业的创业争霸史中,历史一直在重演:蚂蚁们负责揭竿而起并发出第一声咆哮,而大象躲在树下含笑不语,选择时机入场,一脚凌空而起 。
这些年进入激光雷达市场的中小公司累积多达100余家,大部分是有名校背景的创业型企业,他们的确做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概念产品,甚至质量和性能都能完全超越大厂,也能获得不错的天使或A轮融资 。
但是,大厂擅长的是“抓住最后那只蚂蚱王” 。他们最终会选择保守且安全的方案,在主流技术路线上把东西垒实 。
3年来,被产业默认激光雷达的技术架构大致分为四种——机械式、MEMS(半固态)、相控阵(OPA,固态)以及面阵闪光(flash,固态)激光雷达 。
但直到现在,大部分自动驾驶汽车使用的也都是机械式激光雷达 。这些塑料壳反射出幽蓝色光芒的扁平圆柱体,虽然让人看不到其内部构造的玄机 。但就像它的表面词义一样,这个庞然大物的激光发射与扫描原理全都基于机械旋转结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