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茶事 粗枝大叶的老白茶、普洱、黑茶、岩茶耐泡,洗茶两遍也不会浪费?

小陈茶事 粗枝大叶的老白茶、普洱、黑茶、岩茶耐泡,洗茶两遍也不会浪费?

文章图片

小陈茶事 粗枝大叶的老白茶、普洱、黑茶、岩茶耐泡,洗茶两遍也不会浪费?

文章图片

小陈茶事 粗枝大叶的老白茶、普洱、黑茶、岩茶耐泡,洗茶两遍也不会浪费?

文章图片

小陈茶事 粗枝大叶的老白茶、普洱、黑茶、岩茶耐泡,洗茶两遍也不会浪费?

文章图片

小陈茶事 粗枝大叶的老白茶、普洱、黑茶、岩茶耐泡,洗茶两遍也不会浪费?

文章图片

小陈茶事 粗枝大叶的老白茶、普洱、黑茶、岩茶耐泡,洗茶两遍也不会浪费?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被朋友约出去喝茶 , 同一茶桌上还有一位新面孔 。
据朋友介绍 , 这是他的老同学 , 今天刚好出门偶遇 , 就邀过来一起喝茶 。
简单打过招呼过后 , 那位老同学拿出了一泡2009年的老白茶 , 用双层泡袋包装着 , 显得特别精致 。
“这是别人送给我的 , 还没打开喝茶 , 今天开场先喝一泡白茶解解腻 。 ”
说完 , 他就顺势拿起桌上的剪刀 , 剪开了袋口 , 倒出干茶 。
还没等众人赏过干茶 , 他直接往盖碗内注水 , 单刀直入进入冲泡流程 。

第一道茶汤 , 他照例倒了洗茶 。
再接着 , 第二道茶汤冲出来后 , 同样直接倒了不喝 。
按那位老同学解释 , 他已经喝了十多年茶 , 觉得老白茶都挺耐泡的 , 洗茶两遍也不可惜 。
原话共有30个字 , 内容是:
“粗枝大叶的老白茶、普洱、黑茶、岩茶耐泡 , 洗茶两遍也不会浪费 。 ”
听到这话 , 村姑陈犯了职业病 。
【小陈茶事|粗枝大叶的老白茶、普洱、黑茶、岩茶耐泡,洗茶两遍也不会浪费?】那句短短的喝茶心得感慨 , 细究起来 , 足足有3条明显的常识误区啊!

《2》
第一 , 老白茶、普洱、黑茶、岩茶≈粗枝大叶?
不不不 。
别的不说 , 光是老白茶原料粗老这一说 , 就明显不对 。
从概念定义看 , 按圈内约定俗成的理解 , 老白茶指存放3年及3年以上的白茶 。
老白茶与白茶种类无关 , 而与存茶年份有关 。
寿眉可以存成老白茶 。 白牡丹与白毫银针同样也能慢慢存老 。
白牡丹的原料采摘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标准 , 叶片细窄 , 形似柳叶 , 衬着芽头格外饱满多姿 。

而白毫银针 , 则以芽为贵 , 没有叶片 , 没有茶梗 , 芽头旁紧紧贴着小叶壳的银针 , 一旗一枪特征显著 , 芽头粗壮 , 白毫密布 。
显而易见 , 白毫银针也好 , 白牡丹也罢 , 它们丝毫的外观丝毫与粗枝大叶沾不上边 。
而且即便是寿眉 , 也并非全都是梗粗叶大的款型 。
比如 , 春寿眉 。 春白茶里春寿眉紧接在白牡丹后采摘 , 在它的身上 , 延续着春茶细嫩娇俏的特点 。

翻出一罐2020一级春寿眉 , 那款名唤“花弄影”的大爆款 , 它的芽叶整齐 , 芽头完整 , 叶片略宽 , 叶片和叶片之间的距离小 , 且采摘日期比较靠前 , 拥有与白牡丹极相似的品相 。
或许到了别处 , 这样的春寿眉 , 会被人标注成“三级白牡丹”上架销售 , 获取更高的利润 。
但从采茶标准看 , 它却实打实归入为寿眉这一类 , 不应该卖出白牡丹的身价 。
这款拥有与牡丹相似外表 , 且花香温柔 , 汤感淳和的一级春寿眉 , 即便是存放多年后 , 将它存成了老白茶 。 它也断然不会和“粗枝大叶”扯上关联 。
换言之 , 老白茶=原料粗老的茶 , 这样的旧观念旧思想 , 该要更新啦!

《3》
第二 , 粗枝大叶的茶 , 普遍更耐泡?
这样的想法与理解 , 并不靠谱 。
耐泡与否 , 往往是检验一款茶叶品质的标志之一 。
花同样的价格买两款不同的茶 , 前者没泡三冲就变淡 , 一个下午要换3、4次茶 , 一整罐茶喝不了几次就见底 。 而后者至少能泡到十冲以上 , 一泡茶喝上一个下午也没有泡淡, 泡到后几冲时 , 浸出来的茶汤滋味仍旧韵致十足 。
显而易见 , 后者耐泡的茶更能讨人欢心 , 且喝茶性价比更高 。
说回正题 , “原料越粗老的茶更耐泡 , 用料越细嫩的茶一点都不耐泡” , 这样的想法到底错在了哪?

最直接一点 , 在于没有捋清影响茶叶耐泡度的相关因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