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Beyerdynamic拜亚动力 T1和新Macbook Pro的价格多少
很多文章的报道都是由微观而宏观 , 今日小编讲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评测Beyerdynamic拜亚动力 T1和新Macbook Pro的价格多少的资讯也不例外,希翼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开阔你们的视野!y有对评测Beyerdynamic拜亚动力 T1和新Macbook Pro的价格多少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来看看
20多天前 , 苹果公布会又“刷屏”了,但很多人却表示没等到MacBook Pro 。目前 MacBook Pro依然沿用2012 年公布的 Retina 版本设计,4 年间虽然每年都有新款,但实际上都是环绕内部配置进行的小修小改 。“不够用”情况也是时常浮现,让大家对于新 MBP 的浮现呼声很高 。

文章插图
被认为是“最准确苹果分析师”的郭明錤同样在 5 月底透露过苹果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一款崭新的 MBP 。虽然它已经错过了公布会,但在 2017 年前我们仍旧有很大希翼就会见到它 。
但你知道么?这次新 MBP 真的不需要期待 , 你所需要做的惟独存钱和买 。
MBP:高需求移动办公首选
想要弄清晰 MBP 可能会浮现的升级,首先自然要先看 MBP 自身的用户群体 。MBP 作为苹果庞大移动产品线中的一员,用户群体实际上在苹果进行产品布局之初就已经限定 。
对于无需键盘这种高效输入方式的用户有 iPad;对于轻量级笔记本用户有 MacBook Air;对于最高端的用户有 Mac Pro;很多最轻量级的应用甚至还被 iPhone 抢了去 。最终 MBP 只剩下最后一个定位——对于性能有所要求 , 并且能够移动办公,而且续航能力要达到一定水平的用户 。
这一类人群中有很多影像从业者,比如爱范儿视频组的大神导演,每天都需要利用 MBP 处理大量的视频素材 , 最终利用软件合成大家平时看到视频 。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 MBP 所必须的三个要素:高性能、便携、长续航 。
现在的 MBP 有什么?又需要什么?
外壳
与 iPhone 一样,苹果在 MacBook 上所采纳的工业设计和思量已经极大的改变了整个行业 。与其他传统厂商不断根据新硬件推出新系列“模具”不同,苹果非常冒险地让一套模具持续使用三四年 。
但这并不代表苹果的模具很落后 , 反而苹果模具向来都是大家抄袭和对比的目标 。从最初的塑料机身升级为整体 CNC 铝合金机身之后,实际上笔记本的模具已经没有太大的挖掘潜力了 。
这也是因为目前摆在笔记本面前的外壳材料基本惟独两条路线:一是采纳铝合金,在强度高、散热好、外观好看之余增加一定的分量;而是采纳碳纤维、玻璃纤维之类的复合材料 , 在拥有足够保护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减轻分量 。
既然 MBA 都已经采纳了更加便携,更加轻量的使用解决方案,那 MBP 又怎么会放弃现有高大上的铝合金外壳呢 。
屏幕
这个其实是最不需要说的一部分,苹果系列产品所以用的 Retina 屏幕另外一个名称就是“视网膜屏幕”,显示效果已经超越了人眼识别点距的能力 。在这种能力之下 , 继续进一步升级不但会增加屏幕的功耗 , 而且会增加配置方面的压力 。
这也将是新 MBP 最不可能获得提升的一个部件 。
CPU
“中庸的配置”也是 MBP 另外一个重要特点,除了 Retina 屏幕的确是 MacBook 系列产品所独有,其余配置其实并比不过时常更新的 Windows 笔记本 。
比如 CPU , 目前苹果官网正在销售的 MBP 实际上还在使用 Intel 5 代酷睿产品,四款型号分别为 i5-5257U、i5-5287U、i7-5750HQ、i7-5850HQ 。i5 型号还在在频率和表现方面由 Intel 做了些“提升”,功耗也随之从同系列常见的 15W 飙升至 28W。
虽然今年 7 月 Intel 公布了全新的 KabyLake 架构,Broadwell 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上两代”的产品 。但这并不是苹果自身“不思进取”,而是因为猪队友 Intel 的“挤牙膏” 。
最新的 7 代酷睿依然使用着与上两代产品相同的 14nm 制程工艺 , 而 CPU 的微架构提升也非常有限 , 让目前 MBP 中使用的几颗 CPU 看起来并不落伍 。在 Intel 能够真正拿出 10nm 工艺之前,MBP 中的 CPU 无望取得大提升 。
而从计划来看,能够用上 Intel 新产品的时间点起码也要到 2017 年二季度 。
GPU(显卡)
MBP 又不是拿来打游戏的,为啥还要关怀显卡?这个问题肯定会有人会问 。但实际上 GPU 现在担负的角色早已不仅限于游戏,各种图像处理、数据分析都能够在 GPU 内部并行的大量微型处理帮助下,实现完全超越纯 CPU 的处理速度 。而这也正是目前 MBP 最大的“软肋”所在,现有 MBP 显卡型号一共三款:
Intel Iris Graphics 6100
Intel Iris Pro Graphics(6200)
Intel Iris Pro Graphics + AMD Radeon R9 M370X
头两款 Iris 系列产品实际上是 Intel 在“集成显卡”上的一次飞跃,其中部分型号的性能甚至能够比肩部分桌面级入门显卡(后者也很弱) 。然后是更为强劲的是 M370X,这款显卡实际上与 AMD 2012 年公布的 HD 7750 有很深“渊源”,就连制程也是采纳了落后的 28nm 。
固然,坊间也有不少谣传 , 表示苹果很可能在这一代产品将 GPU 从 AMD 换成 NVIDIA 。从目前的消费级显卡市场占比来看,NVIDIA 的确还是比 AMD 领先很多,但是 AMD 已经和苹果合作良久,而且合作非常深度 。打破 ATX 布局,同时还装有两块定制 AMD 专业显卡的 Mac Pro “垃圾桶”就是最好例子 。
虽然绝对性能落后,但是 AMD 积极与苹果合作战略极大地释放了 GPU 潜在性能,这一点在两大主机平台上同样是如此 。最终结果是 AMD 的 GPU 虽然性能落后,却能在苹果自家的影像软件 FinalCut Pro X 上体现超越平常台式机的性能 。
深度优化还伴随有另外一个潜台词:针对性 。虽然同为 GPU,NVIDIA 和 AMD 家在微架构和通用计算上沿用着不同的标准和体系 。如果苹果真的要重新转向 NVIDIA,那么势必要对自己的一系列软件大幅修改 。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这就已经不太现实 。
总的来看,GPU 方面能够用上 AMD 14nm 制程新型号已经是最好的消息了 。
其他
一台 MBP 中自然不惟独 CPU 和 GPU,那么我们还应该期待什么呢?
硬盘升级应该是最多人会想到的,目前 MBP 系列产品中都采纳了 M.2 2280(宽 x 长:22 x 80 mm)规格的固态硬盘产品,而能够升级到的最大容量为 1TB。这实际上也是目前同类产品能够达到的最大容量 。也就是说:如果苹果不再另设一个硬盘接口,那么硬盘的容量无法进一步升级 。
鉴于 M.2 的体积尺寸并不大,多加装一块硬盘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届时 MBP 很可能会拥有 2TB 容量 。同时还能利用硬盘阵列获得更好的性能 。
至于硬盘的速度,虽然 M.2 接口尺寸?。鞘导噬纤昧擞?CPU 直连的 PCI-E 通道,不仅速度快,而且延迟小 。上一代三星提供的 OEM 产品性能已经非常出众,提升空间不大 。
内存方面 DDR4 是否会浮现在新 MBP 之上主要看 CPU 是否更换 , 毕竟 6、7 代酷睿都支持 DDR4-2133 的内存规格 。至于性能能有多少提升嘛,你知道是 DDR4 就行(并不会有明显的性能提升) 。
大家最关注的点:键盘 & 接口
键盘
出乎意料的是,网络上对于 MBP 的期待聚集在一个相对“浮夸”的点上:键盘上方是否会采纳带有液晶显示的触控功能键 。
这一消息源自外媒 Appleinsider 在 8 月底公布的一则新闻:实用户在苹果最新版系统的 MenuCommands.strings 文件中找到了一小段文字“Customize Function Row”,直接翻译的结果就是“自定义工具栏” 。
而彭博社的相应推测则更为具体:新 MacBook Pro 将在键盘上方配备 OLED 触控条,其可以显示虚拟的功能键位,还能有酷炫的灯光、应用支持 。但这并不是什么新概念 。
早在 2007 年,一款名为 Optimus Maximus 的键盘已经面世 。在采纳平常 104 键布局的同时,它还在每个键帽内都塞入了 OLED 显示屏,用户因此也能够通过设置定义键帽上的图案 。
但是彭博社提出的假设更为“先进”,OLED 并不对应在每个键帽之内,而是占领了工具栏那一行 。随之而来是更加灵便的键位排布 , 甚至是在功能键触控区域显示音量条这样的内容 。
从技术上面来说,设想所需的基础技术目前都有,从 OLED 屏幕到多点触控 。但是如何操纵实际生产中的“良率”?怎样设计才干够符合用户的习惯?如何让用户幸免“误操作”?这一系列问题仍旧摆在苹果面前 。
但因为苹果对自身系统和软件的高度把控,这件事做起来反而更容易,同时也不太容易浮现“不兼容”的状况 。
接口
在今年苹果将 iPhone 7 上的 3.5mm 音频接口取消之后,实际有很多人就已经开始担心 MacBook 也会浮现一样的“现象”——纷繁复杂的接口统一被 Type-C 取代,换来一堆转接线 。
客观来说,这件事“或多或少”都会发生 。
这倒不是因为 MBP 需要像 iPhone 一样去考虑自身空间利用的问题 , 毕竟几个接口体积对于笔记本等级的电池容量影响不算太大 。更关键在于苹果自身的接口战略 。
相比大家还对 IEEE 1394 这一极具标志性的产物有印象,这一由苹果公司在 1994 年推出的接口标准当时与 USB 打得不死不休,而苹果的打算,无疑是为了通过自己的接口专利,实现对其他硬件的支配还有操纵权 。
但很明显,免费通用化的 USB 接口最终还是占了上风,而 USB Type-C 的浮现,也是 USB 接口进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毕竟,没有防呆的接口才是最符合人性的 。毫无疑问,苹果会在自己的电脑上引入 。
其次是视频接口,MiniDP 应该是第一选择,相比之前的 HDMI 接口,MiniDP 与苹果的 Thunderbolt 实际上共用一种公母接头,只不过在自身传输针脚的定义上有所不同 。如果使用 MiniDP,很可能意味着能够多出一个 Thunderbolt 。
最后是总体接口数量,MBP 作为一个工具必须保持自身的效率,如果苹果真的为了工业设计上少开几个孔而缩减接口,那也就不是我们所认识的那个苹果了 。
总结:无需过多期待,请直接准备钱
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苹果 MBP 产品实际上向来走在笔记本行业进展的最前列 。而这也将是这一代 MBP 不会带来什么“革命性”突破的原因,但它仍旧会用上一系列设计、创造方面的最新技术 。
换句话说,MBP 将和 iPhone7 一样 , 了无新意,但依然是最好的同类产品,只要你有钱,你还是会动心 。固然,如果这次苹果真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的话,那就更好了 。至于价钱,因为 MBP 内部元件相对复杂并且无法准确预计,还是期待公布会吧 。

文章插图
Beyerdynamic 拜亚动力 T1头戴式耳机测评报告
Beyerdynamic 拜亚动力 T1[第二代]是在2009年推出特斯拉技术的T1等耳机后,时隔6年在2015年9月公布的使用第二代特斯拉单元的旗舰型号 。从包装来看,T1二代非常低调,只在纸盒右下角印有2.Generation的字样 。另外,由于T1二代支持耳机线换线,官方还提供了平衡接线版本,这在外包装盒上也可以看到相关说明 。所以区分两代产品非常方便 。而相比一周之前,“双11”马上来临也让这款耳机价格大降 。目前我们搜索到,在天猫商城T1二代平衡线版本售价为7299元人民币,非平衡线版本为6499元 , 而T1第一代为4999元 。
拜亚动力T1二代外观连续了前作的设计,和我们前不久测评的IRIVER AK定制版的T1P也非常相似 。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金属外壳的颜色,纹理是几乎一样的 。不过在拜亚动力的T1上,将头架拉长可以看到头架上有掏空的T1字样 。固然,耳机外壳上也印有beyerdynamic的字样 。
拜亚动力T1二代和T1一样,使用了半封闭式的设计 。扬声器的后侧方是非常细密的金属网分外壳,内部结构不详 。与最知名的顶级动圈耳机,森海塞尔HD800和AKG K812相比,拜亚动力T1二代和T1的尺寸要小不少 。耳垫垫起的高度和扬声器出口构成的腔体的体积也要比HD800和K812小不少 。不过,T1二代扬声器仍然以一定倾角的方向放置,内部也有相对较大的深度 , 与HD800和K812的内部容积差别主要在整个耳罩的直径方面 。T1的样式、结构、尺寸看起来都很像DT880.相比HD800、K812小巧很多 。
拜亚动力T1二代作为旗舰型号和T1第一代的升级版本,仍然连续了600欧姆高阻抗的设计 。不过从T1开始,拜亚动力没有像DT880、DT990时代给一个型号做三种阻抗版本 。T1惟独600欧姆高阻抗版本,耳灵巧敏度为102dB,600欧姆的高阻抗需要相对较高的输出电平 。而从以往测试DT880的经验来看,600欧姆高阻抗版本向来是拜亚动力相对更擅长的 。600欧姆阻抗虽然对耳放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都提出了明显更高的要求,但声音细节和层次,以及操纵力来说在DT880上,600欧姆版本表现的最为稳定 。固然,在几年前,我们测评DT880用的最给力的耳放可能是Hifidiy的熊猫一代,还有HP11 。
T1二代使用了新一代的特斯拉单元 , 在2009年拜亚动力公布T1时,以1特斯拉单位的磁通量密度为要点 , 引出了特斯拉和T系列的品牌 。为了在一定的体积下达到更高的能量转换力,使用高磁通密度的磁钢是扬声器尤其是耳机扬声器常用做法 。高于1特斯拉磁通密度磁钢的耳机扬声器现在已经不少见了,但是决定扬声器品质不能只看这个指标 。所以 , 我们认为,拜亚动力2009年引入这个概念 , 更多的是为了树立一个新的品牌型号 。今天,拜亚动力更情愿称之为特斯拉单元 , 其核心技术也不在于是不是1特斯拉,某某某国产耳机[不止一个]使用的磁钢可能早就高出1特斯拉 。固然 , 它们的表现远不能和拜亚动力特斯拉的型号相媲美 。
而拜亚动力官方似乎没有讲解二代特斯拉单元和耳机升级的细节,但从说明中可以看出 。第二代T1耳机,调整了扬声器单元和整个腔体反射声学结构,并且让高频更为温柔。改善了中低频的量感 。那么它的表现到底如何呢?
非常感谢网友提供送测样机,我们对耳机进行简单煲机200小时左右 。测试音源 , 我们选用享声A280耳机输出和线路输出,HoloAudio猛犸象耳放高阻抗输出,Chord的Mojo 。对比耳机选用AKG K812、森海塞尔HD800[使用猛犸象平衡输出].由于条件有限 , 没有为T1二代找到平衡耳机线 。测试主要基于A280耳机输出,下文会专门谈到它和Mojo以及猛犸象耳放下的不同 。
整体印象:作为600欧阻抗的耳机,要让它发出足够强的声压达到足够大的动态 , 自然要比森海塞尔HD800还是略微困难一些 。而AKG K812的低阻抗和高灵敏度会让声音表现的明显更为有力 。而T1二代确实有些类似AK定制版的T1P,声音内敛、细腻 , 高频并不做作,声音层次和操纵力在极高频端优于K812和HD800.固然,由于它的高阻抗,所以要让中高频、中频甚至低频能够舒展开来 , 那就要在耳放上下功夫 。
高频表现:A280的耳机输出配置虽不豪华,但在测评M1PRO和A280时我们就谈到 , 享声有很好的把控声音风格的能力 。整体功率和声音厚度都不错 。搭配T1二代时,这个耳放的表现同样令人中意[固然也有不足,下文专门说明] 。A280的耳机输出高频有一定的修饰滋味,声音密度很好 。搭配拜亚动力T1二代,高频细腻,相对偏内敛,极高频有修饰痕迹,这个痕迹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它来自于耳放本身 。而在斯洛伐克版本的K812上,这个痕迹在大声压的高频中会略显相对轻微毛躁,而T1二代绝没有毛躁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细腻质感 。如果不用这么苛刻的音乐去推断,那在整体风格上,K812会表现出比较大的颗粒感,而T1二代则是极为细腻的颗粒感 。由于600欧和几十欧的阻抗差别,T1二代不会像K812的声音那么张扬立体,它的高频的力度和动态会稍弱一些[高阻抗耳机都一样] 。但,也不会觉得A280推T1二代力度不够 。而我们手中这只25000号的HD800什么风格呢?它在高频偏高部分仍然过于奔放,不易操纵,有尖锐感 。但是HD800也有它的特长 。我们以不同音乐为例进行说明 。
很多人喜欢HD800,这肯定不会是因为它的极高频有些偏亮偏硬不易操纵,而在于它的高频到中高频偏高部分的整个声音会比较好的融合在一些,声场和层次属于开阔又略偏柔的风格 。这在古典音乐小编制的弦乐合奏中非常受用 。相比HD800这种听感,K812的在表现小编制弦乐时层次会被拉得更开,解析力会更好 , 但整个声场和层次的感觉有些偏直白的风格多了些 。拜亚动力T1II的风格相比HD800 K812都要内敛,与DT880当年追求的优雅的精巧听感应该属于类似趋势,它的弦乐解析力明显更好,微弱瞬态表现相对更为干净,甚至在一些大声压高频爆发力上要明显优于K812和HD800 。只是整体张力略显不足[固然和耳放有一定关系 , 下文补充说明] 。
所以,整体来说,拜亚动力T1二代的高频相比HD800和K812在解析力、瞬态细节、极高频延伸的层次方面都处于优势 。这有600欧姆阻抗的原因,但不完全是决定因素 , 我们可以判断在32欧姆阻抗下的AK T1P柔和细腻的高频可能也来自于二代单元[据说一代T1高频很硬],如果真是如此 。那么说明,拜亚动力T1二代扬声器单元在动圈头戴式耳机中拥有更高水准的高频表现力 。如果简单总结来说,拜亚动力终于做到了它在DT880时代就想要的强于HD600、K701的精巧细腻感 。而如今的HD800则去追求更为开阔的声场,在极高频部分却相对失控间或 尖锐 。K812则相对注重均衡,整体动态表现更好 , 声音饱满有力,却没有T1二代那么细腻 。
中频表现:拜亚动力T1二代的中频与中高频、高频有较好的衔接 , 但是作为高阻抗耳机从中频开始就非常考验耳放,或者说对耳放明显比较敏感了 。例如A280这种典型的暖声风格,比较松弛饱满的风格驱动HD800和K812,整体厚度和动态已经绰绰有余 。但搭配T1二代时 , 它的人声表现却不是最佳状态声音有些发紧 。值得一提的是,Chord的Mojo也足以把T1二代推出非常有力的声音,声音厚度甚至不输给A280 , 但是它的中频就更紧一些 。
我们更换为Holoaudio的猛犸象高阻抗输出[这组输出为HD800专门优化],它的人声厚度稍稍有所提升,但主要的变化就是声音舒展开来 。
不过整体来说,拜亚动力T1二代的中频风格没有HD800和K812的开放式来的自然 , 人声表现比较拘谨,但作为顶级动圈耳机这样的风格并没有失格,仍然处于很高水准 。记得在测评AK T1P时谈到它搭配AK380本身驱动力不大柔和风格时 , 中频的柔软,但有些无力 。而在高阻抗的T1二代搭配强劲的耳放时,它的中频仍然是似乎有有意的在操纵下的柔和 。和K812非常有活力的人声不同,T1二代的人声是柔和 , 而不够结实的 。固然,Mojo或者Hugo[似乎官方在推举这个组合]这种直白 , 又有密度的耳放会增强它的力度 。但相比K812来说,它是内敛柔和的 。在表现交响乐时,它的气魄和中高频部分的声场宽度、动态会略收影响 。
但从我们使用的几套音源耳放来看 , 受影响相对更大的是中低频 。与HD800[非平衡在猛犸象上]相比,T1二代的中低频支撑力度会相对其他方面不足的更明显些 。这部分K812和HD800优势就更为明显了 。总体来说,T1二代的人声并非强项 , 固然在猛犸象上它的表现相对更好,人声会舒展柔和不少 。而同样在猛犸象上K812和HD800的中频也会舒展一些 。HD800中频人声略显发散和粗糙,但在平衡接口下有很大不同 。K812在搭配A280时中频稍显推过头[不过奥地利版的会好不少,斯洛伐克版K812的中频和中高频偏硬偏紧了] 。
低频表现:拜亚动力T1二代在我们使用的几款设备上低频量感和动态也许算没有发挥出来吧 。因为如果直接对比HD800和K812的话,在低频量感上都有相对明显的差距 。我们不知道在平衡输出下是否会有很明显改善 。但简单分析和之前测评AK T1P的感觉来看 , 更大功率更适合风格的耳放会有改进 。但要得到K812那么扎实有力的低频,或者HD800低频的厚度和松弛感应该是很难实现的 。
拜亚动力T1二代的中低频和低频部分更像是半封闭设计耳机的风格,作为旗舰级别的耳机来说缺少大动态表现能力 。还是比较注重细节和非常中性的风格,低频相对来说略显拘谨,下潜相对偏弱 , 而需要很强爆发力和张力的时候,至少我们使用的几款耳放搭配无法满足 。
不同音源表现:Chord的Mojo在驱动低灵敏度和高阻抗耳机时确实有一手 , 在搭配600欧姆的T1二代时仍然可以得到很饱满厚实的声音 。不过,它优质的高频在搭配这么难推的耳机时水准就下降了很多 , 它也是相比A280和猛犸象来说,搭配T1二代高频最紧,甚至有些毛刺感的一个 。而其实,T1二代的高频水准是非常细腻精巧的 。A280的耳放相对来说暖声,中频饱满,低频有力 。但搭配T1二代来说,中频已经没有明显偏重口味的趋势 , 固然仍然是足够饱满,至少满足人声的厚度和应有的风格、情感没有问题 。高频的精巧和风格非常适合高水平的耳机 , T1二代也不例外 。而低频的功率相对不足 。猛犸象耳放+A280输出,搭配T1二代时中频明显变得宽松舒展,而且不失厚度和柔和的风格 。但是低频爆发力远不如HD800和K812.而在高频的柔和细腻听感上 , 要比A280收敛一些,颗粒感小很多,但更为宽松细腻一些 。
总结
本次测评拜亚动力T1二代耳机因为时间和条件关系不够完整 。例如没有找到平衡耳机线搭配更大功率耳放来验证 。但似乎可以判断AK那只T1P是不是更有可能来源于第二代的T1?因为它们的高频同样细腻,具有顶级动圈耳机中的更高水准 。而并不像第一代T1被描述的高频生硬[固然,当年拜亚动力的A1耳放也不配这样的耳机] 。
拜亚动力的声音风格应该算的是德系声音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只 。以往DT880时代追求高频的精巧难免多了不少雕琢痕迹,声音被捏紧又挤出来一般 。而从T1二代和AK T1P来看,拜亚动力仍然不追求K812、K701、HD800上的那种有更多反射声更为松弛,更显活力的高频,坚持DT880时代的内敛精巧紧凑的风格 。但得益于扬声器技术的提升 , 这种细腻带来了超出HD800和K812水准的高频 。或者说 , 在失真度上来说肯定优于HD800和K812.而在动态上可能仍然要稍弱一些 。而拜亚动力T1二代整体的声音素养和风格,尤其在解析力和声音层次方面也同样属于旗舰级别的水准,只是高阻抗让它的风格细节和动态表现都需要有足够强大的耳放支持 。这种风格和精巧应该是拜亚动力旗舰耳机向来所追求的 。
【评测Beyerdynamic拜亚动力 T1和新Macbook Pro的价格多少】在很多发烧友印象里,拜亚动力更适合一些小编制甚至独奏的弦乐或西方古典音乐 。但相比以前的DT880系列来说,它的高频不再生硬,层次也松弛柔和 , 所以它的适应性会更好,大编制时仍然应对从容 。相比HD800和K812来说,T1二代的高频更为耐听,不会有明显不足或者生硬感 。而HD800的优势在于中高频部分的层次和声?。琄812的优势在于低阻和不算低的灵敏度带来的很容易颇有张力的声音和动态 。总体来说 , 拜亚动力T1二代终于在旗舰之争中不落后于森海塞尔和AKG 。因为我们认为DT880当年的表现,不论哪个阻抗版本,是没有实力和HD650、HD600、K701抗衡的 。
推荐阅读
- 评测JBL SOUNDGEAR 肩扛式与蓝牙5.0和Wi-Fi哪一个更适合物联网
- 评测铁三角头戴式耳机以及iOS 10.2 正式版改善iPhone续航了
- 评测三星Galaxy S8和在金属和塑料泛滥的当下该怎么办
- 评测FIIL Carat智能运动与iPhone手机选择哪个更好
- 评测华为 Mate 20 Pro和黑科技让你选择你选择什么
- 评测飞傲 FiiO FA7和Win10强推新功能哪个更快
- 评测苹果iPhone XR和Ryzen处理器为什么不再支持Windows 7
- 评测Google Pixel 3和DX12的价格怎么样
- 评测海贝R6便携式和谷歌Nexus无限重启是怎样的
- 评测谷歌Google Home Mini和谷歌Pixel都是安卓标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