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谢天振比较文学译介学资料中心
文章插图
引言 民国时期处于西学东渐向纵深发展、文学改革如火如荼的阶段 。吸收优秀外国文学、关注弱小民族文学的需求,使翻译这一重要媒介,尤其是文学翻译得以蓬勃发展,鲁迅、郭沫若、林语堂等大量文人投身其中 。不过,其中一位学者型作家性格复杂,爱好广泛,精研哲学、宗教且中外会通,一贯将人生信仰贯彻于生活、创作、评论和翻译,其翻译成就却被长期荫蔽,他就是许地山 。30多年间出版的翻译家传略均未见许地山名号,几部主要的中国翻译史著对其翻译及影响几乎未着笔墨 。
一、许地山的翻译活动
许地山(1894—1941),笔名“落华生”“落花生”,“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创办人之一 。他精研宗教,熟习音律,善英语、梵文,在翻译上也颇有建树,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文学院和神学院,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印度哲学、宗教比较学,在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土俗学和人类学 。他一生翻译作品颇丰,涵盖的体裁有诗歌、故事、散文等,领域涉及印度文学、圣经诗卷与歌词翻译 。
许地山的翻译成就主要体现在印度文学翻译上 。他崇拜泰戈尔,曾译《吉檀迦利》中数首诗歌,只是未曾发表(周俟松、王盛,1987:134),后译泰戈尔散文《在加尔各答途中》和诗歌《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分别发表于1921年4月《小说月报》12卷4号和1931年1月《小说月报》22卷1号 。由于推崇泰戈尔,许地山进一步对印度文学发生浓厚兴趣,陆续翻译了三本珍贵的印度民间故事集:1928年译的《孟加拉民间故事》(商务印书馆,1929),1934年《二十夜问》(作家出版社,1955),1934年《太阳底下降》(作家出版社,1956) 。其中第一部译作计263页,后两部分别为102页和84页 。尽管这三部作品涵盖面和体量算不上很大,但它们是最早译入中国的印度民间故事,为中国学者开展印度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文章插图
三本故事集中,《孟加拉民间故事》体量最大,包括22篇极具印度特色的故事,网罗“罗刹”“天马”“鲛人”“龙”“鬼魂”等异域形象,为中国读者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印度文学特质 。许地山还在译本前撰写了一篇五千字的“译叙”,内容丰富,极具研究价值,涉及到如下方面:
(1)翻译蓝本:是戴伯诃利(lal Behari Day)编撰的
推荐阅读
- 教你8种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我的世界脚手架怎么做
- 莅的正确读音写法笔顺 草字头位怎么念
- 微信红包被限制是真是假 微信红包有陷阱是真的吗
- 怎样调动孩子的写作业的积极性
- 盛开在冬日里的樱花
- 碧蓝航线是哪家游戏公司制作的
- 阿布达比投资局是哪个国家的
- 网红雪媚娘怎么做好吃又简单,网红抹茶雪媚娘最全面的做法教程
- 妹喜是什么电视剧 妹喜的评价
- 进口的水果营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