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200万至300万元的太空旅游,还有多远?


太空旅游一直被视为超级富豪的“烧钱游戏” 。 自2001年美国富商丹尼斯·蒂托成为第一位太空游客后 , 世界各地的富豪开始陆续加入 。 此后8年 , 又有六名太空游客陆续登上国际空间站 , 费用在2000万~3500万美元之间不等 。
太空旅游主要包括失重飞机、高空气球、亚轨道飞行和轨道飞行四种形式 。 前述动辄上千万美元的太空旅游属于轨道飞行 , 如今采用该方式的票价已涨至5000万美元以上 。 相比之下 , 亚轨道飞行费用远低于前者 , 使得其成为近年来商业航天追逐的热门赛道 。
“2025年中国有望开始亚轨道旅行 , 票价200万~300万元人民币 。 ”“长征十一号”火箭首任总指挥、中科宇航董事长杨毅强9月17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 目前 , 中国的商业航天已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 , 并有望在5年内进入3.0时代 。 期间 , 要将火箭运力提升至5吨~14吨 , 建设全球性卫星星座 , 实现火箭可回收并降低成本 。
“200万~300万元是按使用可重复火箭和飞船预估的亚轨道飞行价格 。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亚轨道旅游需要面向市场 , 这意味着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压低成本 。 使用可重复的亚轨道运载火箭和飞船可以实现这点 , 但这项工作目前国内还未落地 , 技术屏障短期内难以突破 。
可重复使用火箭是降成本的关键
轨道飞行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旅游 。 目前轨道飞行目的地主要是国际空间站 , 供游客往返的运输器主要有俄罗斯的“联盟”系列飞船和美国的载人“龙”飞船 。 “通过这种方式 , 太空游客能在国际空间站生活至少一周 , 可以长时间享受失重 , 俯瞰地球美景 。 但动辄上千万美元的费用 , 一般人无力承担 。 ”庞之浩说 。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从技术上来说 , 中国想要开展轨道太空旅游没问题 , 但其高昂的价格也决定了轨道太空旅游依然只是属于亿万富豪的“游戏” 。 “诸如适合于轨道旅游的民用空间站等配套系统还没建成 , 预计10年之内会有新的突破 。 所以最先发展的还是亚轨道旅行 。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
技术要求和成本更低 , 使亚轨道旅行在商业航天的大背景下迅速“出圈” 。 亚轨道一般指距地面20千米~100千米的空域 , 不超过100千米高度的冯·卡门线 , 后者是国际航空联合会定义的大气层与太空分界线 。
“亚轨道旅游就是用亚轨道载人飞行器把游客送到约100千米高的太空边缘后 , 马上返回地面 , 相当于乘客乘坐飞行器在太空做直上直下的抛物线飞行 。 ”庞之浩介绍 ,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 , 乘客既能体验地面难以模拟的失重感觉 , 又可以从高空俯瞰地球长达数千公里的弧线表面 。
作为全球太空旅游的主要参与者 , 美国蓝色起源公司、英国维珍银河公司、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三家企业历经多年研究后 , 均于2021年进行了首次面向游客的太空旅游 , 且价格不菲 , 其中前两者为亚轨道飞行 。
2021年7月11日 , 英国维珍银河公司创始人理查德·布莱森搭乘自家的宇宙飞船“太空船二号”升空 , 抵达80多千米的太空边缘 , 同行的还有另外5人 。 这个高度超过美国空军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认可的80千米太空边界线 , 此次飞行被视为试飞 。 9天后 , 亚马逊和蓝色起源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以及另外3人乘坐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亚轨道火箭 , 从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号发射场垂直升空 , 整个飞行持续10分钟左右 。 搭载在火箭上的太空舱最高抵达106千米的高空 , 之后火箭与飞船分别回收 。
国内也不乏进展 。 去年8月 , 中科宇航对外公布的亚轨道旅行服务显示 , 每次可载7人进入100多千米的高空 , 体验3~5分钟的失重感 。 今年7月 , 杨毅强表示 , 其所在公司正在研制亚轨道太空旅游飞行器 , 计划明年进行首次无人亚轨道验证飞行 。 之后再进行十余次验证飞行 , 就可以向公众开放太空旅游服务 。
成立于2018年的中科航宇是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企业 。 据杨毅强披露 , 执行太空旅游任务的火箭和飞船都可重复利用 。 该公司官网显示 , 目前在研产品太空旅游飞行器“中科六号”可重复使用次数超过30次 , 最大飞行高度达100千米~120千米 , 留空时间300~550秒 。
“国内的商业航天起步较晚 , 想要实现亚轨道商业化飞行 , 仍需要一段时间 , 并非一蹴而就 。 ”庞之浩说 , Space X的猎鹰9号虽然是目前最成熟的可回收运载火箭 , 但此前经历过多次回收失败 。 新谢泼德火箭也是研制、发射多次后才投入使用 。 蓝色起源官方介绍 , 自2012年以来 , 蓝色起源一直在对新谢泼德火箭及其冗余安全系统进行飞行测试 。 该计划已连续执行22次成功任务 , 其中包括3次成功逃生测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