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之争”在Web3重启( 三 )


【“新港之争”在Web3重启】经历数年窗口期后 , 目前 , 新加坡Web3生态已远胜于香港 。 从加密货币交易所来看 , 新加坡有约47家加密货币交易所 , 涵盖KuCoin、Vauld、币安等多家知名企业 , 而纵观香港 , FTX已远走巴哈马 , BitMEX、CryptoCom选择新加坡作为落脚点 , 本土数字资产交易机构仅30家 , 较为知名不过OSL与HashKey 。 今年 , Asia Crypto Week选择在新加坡举办 , 再次揭示了重心的难移 。
政策转向 , 香港Web3优势犹在从主要市场来看 , 香港Web3的转型阻力重重 , 当下加密市场已转移 , 背靠的内地市场如同鸡肋 , 向外发展成为了行业主流 。 但香港 , 是否就已难以翻身?
笔者在《Web3在新加坡 , 叩开世界的大门》中曾提到 , 新加坡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的分布式特性与Web3的底层逻辑高度契合 , 因而天然适合Web3发展 , 而香港 , 也是商流、物流、资金流进出的关键通道 , 除政策自主性外 , 其优势并不逊于新加坡 , 在金融、资本、人才方向甚至比新加坡还要略胜一筹 。
金融方向 , 香港作为首屈一指的金融枢纽 , 多年以来占据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金融中心位置 , 金融领域底蕴丰富 , 基础坚实 , 在交易、服务、衍生品等各个领域均占据绝对优势 。 即使对标服务于多币种东盟地区的新加坡在外汇方面的有利地位 , 作为全球主要美元交易中心之一及境外人民币最大枢纽的香港也毫不逊色 , 从世界银行公布成交量而言 , 2019年4月新加坡平均每日交易额为6400亿美元 , 香港为6320亿美元 。 而在区块链与金融科技方向 , 香港也早有铺垫 , 不仅涌现基于区块链的碳结算等新兴应用 , 落户香港的金融科技企业数目也已超过600家 , 据2020年的报道 , 在近一年香港成立的新金融科技公司中近40%都在区块链领域运营 。
从人才方向看 , 此前提到过新加坡互联网相关人才结构却并不健康 , 其开发者人才基本通过海外引入 , 总体仍处于断层式缺口 。 香港尽管本土开发者也相对稀缺 , 但在产品研发与运营侧人力积累程度仍比新加坡要高 , 同时粤港澳与内地也有众多的开发资源 。 值得注意的是 , 香港对内地居民有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科技人才计划及受养人逗留安排等多维度引入项目 , 且手续复杂度较低 , 日前特首施政报告更是提出进一步吸纳外来人才 。 而新加坡工作签证主要为EP、SP 和 WP三类 , 内地引入通常为EP 或者 WP , E有薪酬及人员限制 , 同时新加坡移民局更鼓励本地就业 , 招聘外地人员需表明输入人员的不可替代性 , 要求本地人员与外地人员配额 , 由于通用语言以英语为主 , 融入也相对困难 。
而从政策看 , 一直以来 , 由于香港未曾对加密货币监管采取清晰有力的态度 , 项目出于保护性原因迁移 , 但今年 , 香港已然有了迥异的改变 。 10月16日 ,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文章《香港的创科发展》 , 并指出要推动香港发展成国际虚拟资产中心 。 陈茂波表示:“政策宣言将清晰表达政府立场 , 向全球业界展示我们推动香港发展成国际虚拟资产中心的愿景 , 以及与全球资产业界一同探索金融创新的承担和决心 。 ”
尽管具体章程将于本月底金融科技周发出 , 但从财长发言也可一窥当局坚决的态度 。 其态度的转变 , 不外乎在当前疫情下数字化经济的转型挑战 , 数字资产的主流化发展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外部威胁 , 从一定程度而言 , 香港需要加密领域 , 也需要Web3为其创造脱离空间限制的下一经济增长动力 。 长期而言 , 若政策中立性得以确保 , 即使市场舍近求远 , 香港也并非毫无优势 。
日前 ,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牌照主管Elizabeth Wong强调香港可推出自己的法案来监管加密货币 , 并证实监管机构正在考虑允许散户投资者直接投资加密资产 。
结语在Web3领域 , 与高端制造与传统互联网类似 , 香港先机已失 , 在两次内地清退时均未把握战略机遇 , 缺乏战略远见与主动 , 由于监管、疫情等主客观原因丧失了其生态进一步壮大发展的宝贵窗口期 , 也因而推动了项目的外迁潮 。
对新加坡而言 , 作为Web3的聚合地 , 项目、资金、人才均在此汇聚碰撞 , 生态已迅速成型 , 短时间作为亚洲乃至全球Web3中心城市的现状已难以撼动 。 但相对于新加坡 , 香港坐拥内地的庞大需求 , 拥有更为发达的金融基础、更为低廉的税收水平以及更充沛的人口结构 , 在明确监管边界后 , 作为承接内地出海的第一站 , 不容小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