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移居小城镇的年轻人,后悔了吗?


那些移居小城镇的年轻人,后悔了吗?




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 截止到2021年 , 中国的城城流动人口10年增加3500万 , 而经过这10年 , 中国人口流动的规律发生了深刻变化 。 2010年到2020年 , 全国人口流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去北上广深” 。 但2021年开始 , 一线城市的人口增量总和仅为12万余人 , 不及过去10年年均增量的十分之一 。 相比之下 , 包括武汉、成都、杭州等在内的新一线城市 , 以及部分二线城市表现更为突出 。
社交媒体上 , 关于年轻人“移居”的分享越来越多 , 这些年轻人或从北上广迁移到古城小镇 , 或从内陆城市迁移到海滨 , 但有一个趋势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关注 , 那就是愿意奔向北上广参与“内卷”的年轻人变少了 , 回归田园刻意减速的年轻人变多了 。
继续还是离开 , 选择权始终在自己手里十月 , 蚌埠已经有些凉了 , 难得的太阳天 , 杨灿一早就坐在巨大的露台上 。 桌子上摆了零食、白茶 , 一本总是看不完的书随手撩着 , 藤蔓上新发的花蕾和身边的几株蔬果长势喜人 , 番茄成熟到了可以摘的程度 , 画眉鸟在笼子里鸣唱 。 环顾自己的露台 , 这是杨灿想要的过生活 , 她对自己的当下是满足的 。
回想2021年 , 杨灿在夏天突然做了一个决定 。
因为疫情的原因 , 作为自由工作者的杨灿 , 工作量开始减少 。 她发现 , 自己是否留在北京对收入不再起决定性作用 。 “因为疫情原因 , 采访都改在线上进行了 , 所以在哪里工作都一样的 。 ”如今的北京 , 也不再是她年轻时向往的样子 , 各种“内卷”“焦虑”“压力”无处不在 , 当她过了40岁 , 很多事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 杨灿渴望的是回归平静 , 这一点只有家乡才能给予她 。
从25岁到北京“北漂” , 杨灿经历过人生的高光时刻 。 她的文章曾经被不少明星、导演喜爱 , 一些年轻人会给她留言 , 告诉她自己是受她某篇文章影响的 。 30岁时 , 她就用稿费买下了北京的房产 , 后来又在蚌埠买了“养老”用的房子 。 时光荏苒 , 40岁后 , 没想到这些房子给她提供了自由的经济补给 。
杨灿告诉文娱价值官 , 房子是她回老家“退休”的底气 。 北京的公寓租金7000元/月 , 老家的房子不用钱 , 那么7000元就等于她的全部生活费 , 在蚌埠这样的城市里 , 4000元就可以过的很悠闲 , 何况7000元呢?
和杨灿一起北漂的几个朋友 , 仍然留在了北京 。 有人创业、有人生儿育女、有人在大厂打拼 , 但那些朋友无一例外 , 都被迫加入了“卷”的行列 。 她感慨 , 现在和朋友们在微信群聊天的时间都不一样 。 杨灿早上6点起床 , 晚上9点就已经睡觉了 。 她上午阅读 , 中午午休 , 下午和家人邻居打麻将 , 晚上看看视频 , 每一天都过的简单、纯粹 。
对于一个40岁的人来说 , “退休”是不是太早了些?
杨灿回答文娱价值官 , 这其实只是按下了“暂停键” 。 作为一个文字输出者 , 她写了20年 , 有一种被抽干、熬尽的感觉 。 回家修整 , 一方面让身体进入健康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 , 也积累些素材 , 在阅读中充电 。 未来或许会写一本关于老家的书 , 总之 , 是否参与“内卷” , 这个权利要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
躲进大山 , 还孩子一个童年文娱价值官在云南旅行时 , 结识了飒飒妈(阅读文章《旅游业暑期迎“报复性反弹” , 消费者痛并快乐着》) 。 那是大理的一个网红面包店门口 , 一个穿着时髦的年轻妈妈 , 边喝咖啡 , 边看着自己的孩子学滑板 。 听她的口音是北京人 , 我们就攀谈了起来 。
这个90后女孩是学室内设计的 , 和老公婚后买了套二手房当婚房 , 后来生了儿子飒飒 。 儿子3岁的时候 , 他们开始给孩子找幼儿园 , 发现这些幼儿园但凡看得上的 , 都贵出天际 。 加上身边家长不断谈论幼小衔接、小升初、鸡娃等焦虑内容 , 飒飒妈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内卷的环境里 。
飒飒妈的大学同学在大理苍山开了一间画室 , 每天给她发自己如何卖画养育两个孩子 , 生活得有滋有味 , 这给了飒飒妈一个灵感——“既然卷不动 , 为什么不离开?”
和老公商量好 , 并取得一致意见后 , 飒飒妈先带飒飒来大理投奔自己的同学 。 她在苍山长租了一套小院子 , 设施完善 , 拎包入住 , 一年下来5万元 。 同学推荐的双语幼儿园 , 一年只要3万 , 而这是北京高端幼儿园一个月的学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