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圆形方孔”的钱币如何进行交易?出门要带多少钱?


在古代,“圆形方孔”的钱币如何进行交易?出门要带多少钱?


文章图片


在古代,“圆形方孔”的钱币如何进行交易?出门要带多少钱?


文章图片


在古代,“圆形方孔”的钱币如何进行交易?出门要带多少钱?


文章图片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货币的国家 , 从最开始的贝壳、刀币到金银财物 , 古代货币在五千年的时间里历经了多次大的演变 , 几乎每个朝代、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货币代表 。
《史记·平淮书》中就曾记载 , “农工商交易之路通 , 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 ”但大家知道 , 这些金属货币在适应交易的同时又存在着携带不方便的弊端 , 比如秦朝在没有统一货币之前 , 外出带钱几乎都是“论斤称” 。 那么 , 各个朝代的货币都是怎样进行交易的?如果古人外出 , 他们又要携带多少钱才能满足日常开支?
一、秦朝之前古人外出带钱“论斤称”我们一般认为殷商时期是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 , 这个时期主要以“铜仿贝”作为时用钱币 。 在大多夏商遗址出土时都会发现有大量的“天然贝”或者“铜仿贝”(主要出现在殷商后期) 。 受这种影响大多与财富相关的字都带有“贝” , 如:贵、资、财等等 。
“贝”作为当时主要的钱币被按照大小分为很多种 , 比如“大贝、壮贝、么贝、小贝” 。 普通人一般都是使用“小贝”或者更低一等级的“不盈小贝” , 这和我们现代的纸币面额大小是一个道理 。


《汉书·食货志》中就有记载称:“大贝达四寸八分以上 , 二枚记为一朋 , 直二百一十六 。 壮贝达三寸六分以上 , 二枚记为一朋 , 直五十 。 不盈寸二分 , 漏度不得为朋 , 一枚为三钱” 。
那么这里所说的一朋究竟是多少?一般认为五贝为一串 , 两串为一朋 。 在当时商朝的物价情况 , 一块田地大概值“八朋”贝币 , 所以出门在外的一般普通人家大概带上两朋 , 也就是四串、二十个贝壳就够了 。 当然即便是富人 , 在带钱的时候还是要量“力”而行 。
【在古代,“圆形方孔”的钱币如何进行交易?出门要带多少钱?】《管子》中记载着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情况 , “珠玉为上币 , 黄金为中币 , 刀币为下币” 。 其中属“刀币”使用范围最广 , 毕竟珠玉、黄金都比较稀有 , 虽然代表的价值极大 , 但是也只限于富贵人家 。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所谓“价值连城” , 其起源就是战国时期的“和氏璧” 。

《左传》中有记载:“郑与鲁交换城池 , 因鲁地价值更高 , 所以郑国予以玉璧抵价” 。
当然普通人大多没有以玉璧或者黄金交易的机会 , 那么用“刀币”交易时 , 人们出门要带多少钱呢?其实这也是按照刀币的大小规格来计算的 , 大的刀币价值相应的高 , 小的刀币自然价值会少点 , 出门在外吃饭用小的刀币买些馒头还是很方便的 。

一般的刀币基本上长为十八厘米左右 , 相应的重量就是五十克左右 , 出门带十枚刀币大概就是一斤 。 对于一般普通人来说一斤左右的钱就外出绰绰有余 。
二、秦朝统一货币后人们外出怎么带钱的秦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分水岭 , 此前的历史中货币种类繁多 , 甚至有专家认为各国为了使自己的货币价值得到保证不惜进行货币战争 。 此后 , 秦统一货币 , 货币渐渐归一 , 人们在外出使用货币时也更加便捷 。
《史记平准书索隐》中就记载:“秦钱半两 , 径一寸二分 , 重十二铢” 。 我们如今考古所发现的秦半两大小重量不一 , 一般就是重八克左右 , 最重的可达二十克 , 被称为“当百钱” 。
古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 , 以当时史记记载的标准来看 , 两枚秦半两即为二十四铢 。 按照当时的物价 , 一枚秦半两最多也就只能买两个烧饼 , 所以外出时还是要带很多钱 , 大概就是出门带钱都是以“斤”来说了 。 很明显对于长途外出这样的情况是十分不便的 , 但钱币形式无法革新这种问题也就很难解决 。

汉朝沿袭秦朝的钱币制度 , 所以外出带钱会很重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 唐朝时期李渊改革币制 , 打破了秦汉钱币旧制 , 废除轻重不一的旧币 , 以“开辟新制”的理念 , 统一铸造了“开元通宝”钱 。 此后我国的古代钱币不再以文书重量为称 , 一直以“通宝”相称至民国时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