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圆形方孔”的钱币如何进行交易?出门要带多少钱?( 二 )


“大唐通宝”一般一枚也只有三克重 , 当时一斤通宝大概也只有现在的五百多克 , 唐代钱币发展到唐后期一枚通宝基本就只有两克重量 , 这就大大改善了人们外出使用钱币的状况 。 只要不是大规模的贸易往来 , 这种“通宝”钱也是非常便利的 , 出门在外带的钱也不会很重 。
货币改革 , 百姓日常的开销携带方便很多 , 但是一些大型采买还是要需要携带大量的钱币 。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 , 古人出门购物都是极为不便的 。
但是在商业贸易发展到宋朝的时候 , 货币也跟着进行了改革 , 纸币出现在市场上 。 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此后又发展出“会子”和“关子” , 应用在市场贸易中更为便捷 。 即便是外出带上几百两的钱也不成问题 , 一张“纸”就能够搞定 。
北宋初期 , 四川一带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 , 即专门携带大量的钱经营现钱储存的“银票商户” 。 这基本就是现代银行的雏形 。 交易方式也是类似与现代的 , 在交易的过程中 , “银票”逐渐具有了公信力 , 成为一种“货币”代表 。

后来大宗的货物贸易往来 , “银票”成为双方交易首选的付款方式 , 外出交易自然不必带大量的现钱 , 笨重的金属货币在这个历史阶段按下了暂停键 , “纸币”一度发展应用到元朝 。
但纸币在后期却并没有完全适应市场 , 制度不合理、管理混乱、信誉不良 , 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 明朝不得已将白银作为法定货币 , 清朝延续了这种货币政策 , 甚至将银子作为国税 。
当然 , 在日常交易中 , 白银的使用并不是像电视上所演的那样 , 一碗饭就是几两银子 。 按照清朝时期的物价 , 一两银子基本等同于现在的一千人民币 。 而这一两银子可以兑换一千铜钱 , 这些钱可以供普通人家生活一月有余 。
古代人一般一个月的收入也就是一二两左右 , 所以清朝人外出时一般带一两银子就绰绰有余 。 所以即便是白银重量问题难以解决 , 但是其代表的价值却是完全适宜生活需求的 。 明清时期人们外出带白银交易还需要一种工具——戥子 , 这种称可以精确到厘 , 那时候专门用来给白银“找零” 。
清朝时的货币类型也是很多元的 , “银元”在货物交易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银元”表面印有特定代表价格的标志 , 基本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硬币” 。 基于这些原因 , 人们在外出时携带钱也是十分便利的 , 按照个人需求带钱即可 , 并不存在很大弊端 。

三.货币的变迁及其背后的内涵每一件事物的产生背后都具有很多因素 , 比如货币 , 货币就是在交易驱动下的产物 。 货币的不同形式则受不同文化形式的影响 。
典型的中国古代钱币“圆形方孔”就承继了礼器文化 , 其钱币风格则是蕴含着古代天文观念和哲学理念 , 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代表之作 。 “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 , 基本是古代各种行事的法则标准 , 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
同时各个朝代的钱币上所铸的字体也是具有代表性的 , 如秦以前一般铸的是大篆 , 而秦以后则是小篆 。 宋代书法异彩纷呈 , 表现在钱币上也是丰富多彩 。 少数民族的钱币大都铸有自己特有的文字符号 , 如龟兹文、粟特文、回鹘文、突厥文、契丹文 。 这些对于我们研究汉字的演进也颇有助益 。
货币的产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 早期通过“以物换物”来获取自己的所需 , 这种方式不仅低效而且还存在着不能大规模进行的弊端 。 货币的出现让货物交易更加适应人们需求 , 作为一般等价物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交易需求 。 同时 , 货币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 也给了后人了解历史 , 以史为诫的机会 。

总结货币的形成与发展背后往往是一个王朝的覆灭和更替 , 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 。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从小处说它可以是柴米油盐 , 从大处说它又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 , 关系社会的安定 。 但在货币体系的不断完善下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 。 货币更倾向于轻便式发展 , 即在商品贸易的影响下 , 货币不断更新适应大宗贸易交易 。
货币从出现到发展至今 , 已经取得了很辉煌的成果 , 如今社会高速发展 , 货币的形态也相应的进行革命 。 电子货币 , 虚拟货币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 渗透进方方面面 。 这也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 让购物更加便捷化、现代化 。 货币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