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量子卫星现身诺奖现场 , 获奖的却是三个欧美人 , 中国人无一获奖 。 难道真验证了诺奖存在“歧视”的说法?还是另有他因?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 3人获奖;中国量子卫星现身诺奖现场!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 ,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奥地利科学家安东·蔡林格三人共同获奖 , 以表彰他们在“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
获得荣誉的同时 , 三位得主也将共同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641万人民币)的奖金 。
三位欧美科学家凭借在量子纠缠实验方面的重要贡献而获奖 , 按道理讲颁奖现场展示的应该是上述三人的科研成果 , 而评委在解读获奖成果时却发生了有趣的一幕:展示了一张含有中国量子卫星的图片 , 图上显示了中欧之间的洲际量子通信实验 。
这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 获奖的明明是欧美科学家 , 为什么我国量子卫星图片会出现在颁奖现场呢?获奖的却没有中国人?
仔细看图片会发现 , 图片上的中国卫星被标注为“The Chinese Miclus quantum staellites” , 其实翻译过来就是中国的“墨子号”量子通讯卫星 。
说到量子通讯卫星 , 这是将“量子纠缠”原理用于实际应用的一种 。 区别于普通卫星 , 量子通讯卫星最大的优势在于极大地提高了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 , 能彻底杜绝窃听和被破解的问题 , 有着极高的抗网络攻击能力和防御能力 , 是当下保密性最强的通讯卫星 。
我国在量子通讯卫星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 且已经付诸了应用 , 早在2016年就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送上了太空 , 这颗卫星就是诺奖现场展示的“墨子号” 。
世界上掌握量子技术的只限于少数几个国家 , 付诸通讯卫星应用的更是少之又少 , 当欧美的量子卫星还在路上的时候 , 继“墨子号”之后 , 今年7月份我们又成功将第二个量子通信卫星“低轨道量子密钥分发(QKD)试验卫星”也送上了太空 。 除了我国和新加坡已将量子卫星送上太空之外 , 欧美等国还未付诸实施 , 比如欧洲7国计划2023年才能完成第一颗量子卫星的发射 。
值得注意的是 , “墨子号”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导研制的 , 是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的 , 那为什么会在诺奖颁奖现场成为三位诺奖得主的“嫁衣”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获奖者奥地利科学家安东·蔡林格与我国顶级量子力学专家潘建伟教授的关系 , 潘建伟教授在“墨子号”的研制中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 而他的老师正是安东·蔡林格 , 两人之间是师从关系 。
自上个世纪量子力学诞生以来 , 催生了众多重大发明 , 比如晶体管、激光等 。 上个世纪欧美在量子力学研究方面处在前列 , 现年52岁的潘建伟教授在上个世纪末到奥地利求学 , 他的导师正是现年77岁的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授蔡林格 。
2001年潘建伟学成归来 , 在中科大组建了量子信息实验室 , 正式开启了将量子力学理论知识付诸通讯卫星实践应用 。 潘建伟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十余年的技术积累 , 最终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 , “墨子号”升空 。
可以这么说 , 虽然蔡林格等欧美科学家在量子力学方向上的理论研究早于我们 , 但是在量子通讯卫星方面 , 我们实践的显然是要比他们早 。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 , 正是因为潘建伟院士师从蔡林格 , 才有了实践应用的理论基础 。
2017年 , 中国和奥地利两国的科学家借助“墨子号” , 成功实施了世界首次量子保密的洲际视频通话 , 这个成果意义重大 , 这次试验的成功也是3位科学家能获得诺奖的基石之一 。
所以诺奖现场出现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图片也就不意外了 , 墨子号实际就是三位获奖者量子力学理论的转化成果 , 而潘建伟教授就是把导师的想法付诸实施的那个人 。 此次“墨子号”出现在诺奖现场 , 恰恰体现了评委组对中国科学家的尊重 , 毕竟倘若没有潘建伟等中国科学家参与量子洲际视频通话试验 , 3位获奖者的“理论”研究意义有多大恐怕无法充分的证明 。
推荐阅读
- 他们获得了2次诺奖:居里夫人、鲍林、巴丁、桑格、沙普利斯
- 进化论被证错误?陨石中发现未知蛋白,地球生命或来自奥尔特星云
- 地下文明:地球内部发现神秘圆球结构,突破科学家以往的认知
- 在男性的进化过程中,为何仍然保留了乳头?它究竟有什么用?
- 人类不存在真正的死亡?科学家:粒子重新组成,成就全新的你!
- 外星人在地球存在过?列举4大外星人新证据,值得人类深入研究
- 本次诺奖颁给量子纠缠,证明杨振宁的眼光,纠正爱因斯坦的错误
- 以男性来说,他们有哪些基因会世代传承下去,且只传给雄性后代?
- 它带来的能量可让飞船达到光速的70%,力助人类实现星际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