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洞喻理论:事物本由“善”而生,但是又并不存在实体


柏拉图的洞喻理论:事物本由“善”而生,但是又并不存在实体


文章图片


柏拉图的洞喻理论:事物本由“善”而生,但是又并不存在实体


文章图片


柏拉图的洞喻理论:事物本由“善”而生,但是又并不存在实体


柏拉图认为 , 复合的、变化的、短暂的、可朽的物体根据纯粹的、不变的、永久的事物而存在 , 因此单一的事物比复合的事物优秀 , 始终存在的东西比流逝的东西要好 , 不朽的事物比可灭的事物优越 。
稳定的存在比流变的存在更基本 , 绝对的存在比相对的存在更原初 , 后者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被称作“基本的” , 在事物生成的秩序上被称作最高的 , 而在存在的程度上被认为超过其他存在 。



在柏拉图的象征比喻中 , “善”毋庸置疑是最高的理念 , 在柏拉图看来 , “善”是先于一切、原初存在的东西 , 如同东方人所称的“太一” , 它最高最先、唯一无对、混一未分 。
万物由“善”而生 , 但它本身却空无一物 , 什么都不是、什么也没有 , 正因为“善”的难以言说性 , 我们只能通过想象或比喻象征来认知它 , 而这也造就了它的完满无缺 。



海德格尔强调 , “善”是最原初的发生 , 同时它又是最终的回归 。 它是我们对本质追寻的终点 , 不过 , 这个终点作为最后被查看到的东西 , 不要仅仅理解为某种终止、不再有进展的地方 , 而要理解为围绕着、创造着、规定着的界限 。
“善”是最高的理念 , 因此其认知也最难 。 柏拉图说:“我在梦境中感到善的型 , 乃是可知世界中最后看到的东西 , 也是最难看到的东西 。 ”



朝向光的提升在“善的理念”那里才首次达到终点 , 但不能把这个终点理解为某种终止、不再有进展的地方 , 而要理解为围绕着、创造着、规定着的界限 。
在“洞喻”中 , “囚徒”的被囚缚、挣脱、解放其实暗示了一个现象:自由 。 第二和第三阶段表明 , 解脱枷锁的那个人不仅去掉了束缚 , 从某种状态中获得了自由 , 但这样的自由还仅仅是不受约束 。



根据伊赛亚?伯林的区分 , 自由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 积极自由是指主动参与的自由 , 消极自由则是指不被干涉的自由 。
“洞喻”中 , 仅仅摆脱枷锁的囚徒 , 所实现的仅仅是消极的自由 。 消极自由虽然不受约束 , 但个体缺乏明确的立场和坚定性 , 因此是困惑而无助的 。
【柏拉图的洞喻理论:事物本由“善”而生,但是又并不存在实体】


正因如此 , 看到火光后的囚徒 , 才迫不及待地想要返回被绑缚状态 。 相反 , 积极的自由不仅是指身体摆脱了束缚 , 而是内心有了明确的需求和目标 , 因此具有坚定性和持久性 。
具体来说 , 洞内的黑暗世界对囚徒形成了某种捆绑 , 这使得他不自由 。 但“光”却使他得以看和认知 , 为他指明了方向 , 这方向便是囚徒的意义维度 。
沿着光的方向不断上升 , 一步步对自我的被“绑缚”状态实现超越 , 不再被原来所熟悉的具体事物 , 和传统习惯所影响 , 向着最高的意义所在前进 , 这就是囚徒主动参与的自由 。 这样的自由 , 就是对原来被绑缚状态的超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