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长达百年,成功熬死两任科学家。沥青滴落实验的意义在哪?


实验长达百年,成功熬死两任科学家。沥青滴落实验的意义在哪?


文章图片


实验长达百年,成功熬死两任科学家。沥青滴落实验的意义在哪?


文章图片


实验长达百年,成功熬死两任科学家。沥青滴落实验的意义在哪?


文章图片


实验长达百年,成功熬死两任科学家。沥青滴落实验的意义在哪?


文章图片


实验长达百年,成功熬死两任科学家。沥青滴落实验的意义在哪?


文章图片


实验长达百年,成功熬死两任科学家。沥青滴落实验的意义在哪?


想要亲眼目睹沥青滴落有多难?沥青滴落实验持续90多年时间 , 先后送走两代科学家 , 让人意外的是 , 他们曾经有9次机会亲眼目睹沥青滴落 , 却无一例外的完美的错过 。

沥青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化工原料 , 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黑褐色复杂混合物 , 是一种高度粘稠的有机液体 。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 , 石油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 而沥青就是原油提炼中剩余的残渣 。 由于当时对沥青不了解 , 人们把这种黑不溜秋的东西完全当作废料来处理 。
后来人们发现 , 沥青具有很好的粘结性、绝缘性、隔热性及防湿、防渗、防水等特性 , 可以广泛的应用到铺路、做防水层、防锈、制作绝缘材料等领域 。 现如今 , 沥青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化工原料 。

在19世纪末期 , 人们一直认为沥青是一种固体 , 毕竟它在常温状态下十分的坚硬 。 但是在1927年 , 一名来自澳大利亚的科学家 , 为了向学生们证明沥青究竟是固体还是液体 , 开启了一项长达百年的实验 。

一场长达近百年的实验 , 送走了两代科学家1927年 ,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物理教授托马斯·帕内尔 , 将沥青样本放入一个封口的漏斗中 。 三年后 , 也就是1930年 , 当沥青完全沉淀下来 , 托马斯教授将漏斗的封口剪开 , 并在下面放置了一个烧杯 。

当然 , 托马斯教授进行这样的实验并不是心血来潮 , 他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们证明:一些看起来像固体的东西 , 其本质是一种黏性极高的液体 。

沥青滴落的速度慢的令人发指 , 托马斯教授一等就是8年 。 1938年 , 第一滴沥青切断与本体的联系掉进烧杯中 , 只不过没人任何人亲眼目睹这次沥青滴落 。
沥青滴落的过程虽然缓慢 , 但它掉入烧杯却是一瞬间的事 , 有时候看起来本体与沥青滴很细的链接 , 需要好几个月才会自然断开 , 科学家也不可能没日没夜守在身边一直观察着 。

1947年 , 第二滴沥青滴落 , 此时的托马斯教授已经60多岁 , 这一次他同样没有看到沥青滴落的画面 。 第二年 , 托马斯教授因病离世 。

沥青滴落实验“送走了”托马斯教授后 , 迎来了第二位监护者——约翰·梅史东 。 约翰·梅史东来到学校时刚26岁 , 看到这个实验非常惊讶 , 他决定成为第一个真正看到沥青滴落的人 。

但遗憾的是 , 从约翰·梅史东接任这项工作开始 , 总是因为各种因素错过了 。

尤其是2000年 , 当第八滴沥青即将滴落的时候 , 梅史东教授利用现代科技安装了一个网络摄像头 , 准备记录这历史性的一刻 。 万万没想到 , 第8滴沥青落下的时候 , 摄像头电源出了问题 , 没有记录到这宝贵的画面 。
直到2013年 , 梅史东教授带着遗憾离世 。 自此 , 沥青滴落实验成功的“送走了”第二位科学家 。
事实上 , 爱尔兰另一所大学从1944年开始 , 同样进行了沥青滴落实验 。 幸运的是 , 梅史东教授去世的前一个月 , 这所爱尔兰学院利用高速摄像机 , 成功的拍摄到世界上第一滴沥青自然滴落的画面 。

梅史东教授反复观看这个视频后 , 感叹这一刻是他梦寐以求却又遥不可及的 。

昆士兰大学第九次沥青滴落时 , 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意外约翰·梅史东教授去世后 , 接任他工作的是安德鲁·怀特教授 。 毋庸置疑 , 被前面两位教授的事迹所鼓励 , 怀特教授更加坚定意志 , 他决心亲眼看到 , 或至少记录到沥青的滴落 。
为此他不但增加了数台摄像机 , 全范围、无死角的拍摄 , 甚至还给每台摄像机配备上备用电源 , 防止突然断电导致摄像机失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