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百岁不养老,造火箭的他有多拼?


年过百岁不养老,造火箭的他有多拼?


文章图片


年过百岁不养老,造火箭的他有多拼?


文章图片


年过百岁不养老,造火箭的他有多拼?


文章图片


年过百岁不养老,造火箭的他有多拼?


文章图片


年过百岁不养老,造火箭的他有多拼?


文章图片


年过百岁不养老,造火箭的他有多拼?


文章图片


年过百岁不养老,造火箭的他有多拼?


文章图片



在每个人生阶段 ,
他做出的选择都是“无我”的 。
作者:杨学义当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准备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舱外活动时 , 本来准备让航天员身着俄罗斯舱外航天服出舱 。
此时 , 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站出来反对:“如果你们做不出来 , 我可以组织力量来做 , 保证按时完成!”
最终 , 航天员翟志刚身着中国人自主研制生产的“飞天”舱外航天服 , 完成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 。

·2003年 , 王希季与航天员在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前合影 。 后排左起依次为:费俊龙、翟志刚、杨利伟、聂海胜、吴杰 。
这位站出来的老人名叫王希季 。 他与党同龄 , 现在已是101岁的老人 , 也是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年长的一位 。
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高空试验火箭 ,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 核试验取样火箭 ,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这些中国航天的响亮名字背后 , 都有王希季殚精竭虑的身影 。
纵观他的百年人生 , 可以看到他有一个延续至今的特质:每个人生阶段的选择都是“无我”的 , 最先考虑的永远都是国家和民族需要 。

梁园虽好 , 非久留之乡朱晴是《王希季院士传记》作者 , 她向《环球人物》记者回忆 , 最初接触王希季时 , 两人由于没有共同话题 , 采访效率很低 。 直到有一次 , 她无意中提到 , 自己母亲是西南联大毕业生 。

王希季的眼睛瞬间就亮了 , 问她母亲的学号是什么字母开头 。 朱晴一脸茫然 , 表示不知道 。 王希季又问她母亲是从哪个学校过去的 , 听到南开大学后 , 立刻告诉她母亲的学号是“N”开头 。

·西南联大简陋的校门 。
找到了共同点 , 王希季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 他告诉朱晴 , 自己是西南联大招收的第一届学生 , 学号开头是“L” 。

1938年 , 祖籍大理、生在昆明的王希季只上了一年的职校 , 就考入了西南联大工学院 。 但入学后 , 他的学业很快就跟不上了 。
王希季开始奋力追赶 , 为此还发明了“四段作息制”:白天上课;吃完晚饭趁天没黑以及同学外出活动的间隙 , 抓紧学习;晚上8点前上床睡觉 , 凌晨一两点起来学习;学到清晨5点左右 , 再睡两个小时 , 起床上课 。
坚持一年后 , 他逐步赶上 。

·西南联大图书馆中 , 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习 。
那时中国 , 山河破碎 。 由于日军频繁轰炸昆明 , 学生们几乎每天“跑警报” 。

有次 , 惨烈空袭过后 , 王希季担心家人安危 , 顺着城墙往回跑 。 沿途中 , 他看见尸横遍野 , 听见遍地哀嚎 。
这个象征“国耻”的场面 , 让他终身难忘:“那个时候就是想工业报国 。 落后挨打 , 人家总说你工业不行 , 造不出炮 , 造不出舰 。 ”
正是由于这样 , 毕业后的王希季放弃了梦寐以求的发电厂 , 选择进入兵工厂工作 , 制造打鬼子的武器 。
抗战结束后 , 才二十出头的他就已成为人人羡慕的工程师 。 但日寇被赶出中国后 , 他辞职了 , 因为他不愿意成为国民党的内战帮凶 。 他重新进入发电厂和机械修理厂 , 但他逐步发现 , 中国工业基础太落后了 , 于是想出国深造 。
1948年4月 , 王希季登上了赴美的邮轮 , 在弗吉尼亚州攻读硕士 。 由于极度用功 , 他在1949年12月就拿到了硕士学位 。


·1949年 , 王希季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实验室外留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