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74年 , 陕西省临潼区西杨村的村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陶俑残片 , 从此便揭开了秦始皇兵马俑发掘的序幕……
而2021年4-5月 ,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西湾盆 , 沙蜉科昆虫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首次发现 , 而这些化石便是昆虫化石研究领域的“兵马俑” 。
科考队沿着陡峭的山坡考察地层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沙蜉科昆虫化石的首次发现意义重大 , 不仅揭示了最古老的昆虫婚飞行为 , 还为我们深入了解中生代湖泊生态系统特征和演化历程 , 以及水-陆生态系统间的联系提供了重要证据 。
蜉蝣生物的“集体婚礼”
沙蜉科昆虫化石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西湾盆地下侏罗统石梯组地层 , 科学家将其命名为张氏侏罗沙蜉(Jurassephemera zhangi Zhang et al. 2022) , 目前全球该科的记录只有4个种 。
张氏侏罗沙蜉集群刚“出土”时的样子 图片来源:张前旗拍摄
广西发现的新属种与其他3个种存在一定的区别 , 主要体现在新属种前翅MA脉的分支更靠近基部 , 并且张氏侏罗沙蜉还具有保存数量多、虫体完整、前翅清晰等特点 。
蜉蝣化石局部放大图 图片来源: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此次发现的化石保存了沙蜉科这一灭绝类群目前已知最详尽的形态分类学演化信息 。
出土的由张氏侏罗沙蜉组成的蜉蝣集群个体数量高达数百只 , 并且蜉蝣昆虫化石翅膀保存完整 , 身体朝向各不相同 , 属于昆虫集群婚飞死亡之后的原地埋藏沉积 , 这一点与“兵马俑”十分类似 , 因此说它们是昆虫化石研究领域的“兵马俑”也不为过 。
除了保存完整之外 , 此次蜉蝣昆虫化石的发现意义还不止于此 , 它还向大家展现了一场跨越亿万年的集体婚礼 。
如果大自然是一台相机 , 那么蜉蝣昆虫化石便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一张“底片” , 这张化石“底片”直观展示了距今约1.8亿年前 , 在我国南方的一处湖边昆虫羽化之后集群繁殖的生动景象 , 这种生物学现象还有一个诗意的术语——“婚飞” 。
化石“底片”中的蜉蝣昆虫熙熙攘攘、姿态各异、首尾相顾 , 很明显是在完成生殖繁衍后静谧死去的壮观景象 , 直到1.8亿年后的今天才被科学家重新发现 。
社会性的昆虫经历婚飞这一过程才能繁衍后代 , 进而形成新的群体 , 生生不息 , 组成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
西湾盆地早侏罗世生态系统复原图 图片来源:中科院南古所杨定华绘制
婚飞行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 , 春夏之际 , 成群飞虫聚集在一片区域飞舞 , 其实就是“婚飞” 。
“婚飞”广泛存在于现在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中 , 该现象最早的化石记录多报道于白垩纪化石之中 , 如热河生物群 。
通过对这张“底片”进行“冲洗” , 科学家们对蜉蝣化石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 结合此次产出的地质年代 , 科学家表示西湾盆地的蜉蝣集群化石代表的是已知最古老的昆虫婚飞行为 。
最古老的昆虫资源脉冲现象
西湾盆地的蜉蝣集群化石是已知最古老的昆虫婚飞行为 , 同时也是最古老的昆虫资源脉冲现象 。
那么什么是昆虫资源脉冲现象呢?
在自然界中 , 资源波动有时以脉冲形式发生 , 呈现出频率低、强度高和持续时间短等特征 。 而资源脉冲是指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可用资源的事件 。
资源脉冲事件是不同生态域之间能量、营养和生物量运移的一个重要机制 。 该现象虽广泛存在于现代生态系统之中 , 但我们对地球亿万年前远古时期的类似记录所知甚少 。
所以 , 此次西湾盆地的蜉蝣集群化石正好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亿万年前的生态系统 。
此次发现的蜉蝣化石 图片来源: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西湾盆地的蜉蝣集群化石揭示的资源脉冲效应可以体现在两方面:作为食物和作为肥料 。
首先来看第一个方面——作为食物 。 水生昆虫在食物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是水生植物的分解者和消费者 , 同时又成为鱼类和其他捕食者的食物 。
推荐阅读
- 北极出现史前生物尸体,对于人类来说不是好事,科学家感到担忧
- 科学家发现,700万年前,古人类祖先就开始用两条腿走路
- 人类出现后,人类便是开启了创世纪的钥匙
- 2个月未买断!火箭4边缘人或另有用处?为潜在交易服务,斯通精明
- 场面壮观!美国河流干旱露出1亿年前恐龙脚印
- 美国河流干涸,露出最长恐龙足迹之一!到底有多大?
- 本田国产大7座SUV曝光!撞脸问界M7预计17万起售
- 恐龙主宰地球1.7亿年,为何却没能进化出文明?
- 单细胞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