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儿”这个字,添上了儿化韵,便不仅仅是香辣咸甜的味道之意,更有一种风格,一种气质,一种人文韵味 。所谓“京味儿”,正是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城市气质与人文韵味 。豆汁、麻豆腐、熬白菜,这是京味儿;四合院、大杂院、黄狗水缸胖丫头,这也是京味儿 。估衣街的叫卖声声入耳,胡同里抖空竹的嗡嗡声直上天际,悠长绵远,不是京味儿又是什么呢?
京味儿固然发端于传统,但京味儿绝不等于怀旧 。时代有殊异,风俗有变革 。京味儿文化也悄然流变着 。就像当年满大街跑的人力车夫,如今也被出租司机所取代,四九城里的泥泞街巷,如今也已经是板正硬实的洋灰马路 。商铺没了曳声引气的叫卖声,却多了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但京味儿并没有因此远离这座城市 。一开口“您今儿吃过了吗”;坐在后排听着司机一路上胡侃海吹;天热喝上一瓶带气儿的酸梅汤,红墙绿瓦下遛一遛,角楼前面拍张照——京味儿还是这个味儿 。
本文为北京玩意儿,讲讲老北京的娱乐 。本文图片均出自清人绘《北京风俗白图》 。
撰文丨王逸之
糖人儿
文章图片
糖人儿各地皆有,就是用糖做成人形 。如今街巷里难得一见了,但以前总能遇见卖糖人的 。老北京的糖人有两种,一种是画糖人 。画糖人的小贩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因为他们技巧高超,手中一把铁勺,舀上一勺熬得沸腾冒泡的糖稀,便能在石板上画出各式各样的东西 。画个鱼、画个鸟、画个龙、画个猪八戒、孙悟空,简直是不假思索,顺手为之,须臾而就 。最精彩的,是能化平面为立体 。比如做一个花篮 。小贩先用糖稀在石板上画一个小圆片,趁它还未冷却,用一只小杯子轻轻一压,使它微微隆起,便是花篮的底子 。接着,又就着这只杯子为形状,用糖稀在杯壁上一圈圈地画出竹编的纵横网格,待其冷却,轻轻一脱,花篮的篮子便做好了 。将篮子与篮底用糖粘在一起,又在石板上画上两道平行的半圆线,还不忘轻轻抖动铁勺,在两道半圆线上勾上纵横的丝线,这样,花篮把儿也做好了 。再一组合,一个花篮便完成了 。每逢做花篮时,总有一堆小孩子围着看,那小贩倒是气定神闲,不见一丝颜色,只是全神贯注在花篮上 。待做好之后,才会轻拭一把汗,抬起头来,得意地看着自己的作品受到众人赞叹 。
文章图片
除了画糖人之外,还有一种吹糖人 。又被称为“吹糖牛儿”——大概是因为吹的糖人里,糖牛居多的缘故 。吹糖人的摊子和画糖人的差不多,都有个熬糖稀的小锅子,下面小炉子燃着,上面小锅子咕嘟咕嘟地煮着糖稀 。但吹糖人的没有勺子,而是把糖稀放在一根管子前头,然后像气球一样吹起来——我时常猜想,他们大概是从吹玻璃的那里学来了这手——眼看着糖人越吹越大,他们便用小镊子、或者小剪子,在吹起的糖球上一拉,便是腿脚; 一剪,便是眉眼 。大概人做着比较麻烦,还是糖牛做得最简单 。拉两下,犄角出来了; 再拉一下儿,嘴巴脑袋出来; 再拉四下,四条腿出来了 。再轻轻拽一下儿,尾巴也出来 。也有用两片模子合在一起,用力吹成人物鸟兽的 。但总的来说,没有画糖人的精彩 。
画糖人的还带转彩,有一个木盘,中间安装一个横杆,木盘四周画有各种图案 。花个五分一毛便可转一次 。倘使只转到个大刀,便只有这么简单几下儿的平面大刀 。但如果转到个自行车或是凤凰,那可是中了头彩 。而围观的人也能一饱眼福了 。
耍猴 · 毛猴儿
毛猴儿,外地人听起来会觉得,是不是说耍猴戏?老北京确实是有耍猴戏的 。清末《北京风俗百图》中便有一张《耍猴图》,一个耍猴艺人,手里敲着小锣,还牵着一只羊,至于被他耍的猴子,穿着一身小红褂子,骑在他背后的箱子上 。这张图还有段解说:
“此中国耍猴之图也 。其兽人形,遍体生毛,其性甚灵,自能戴鬼脸,穿衣服,爬杆,翻筋斗,跑羊等戏 。其人拉至沿街,鸣锣为号,以此为也 。”
清人《燕京岁时记》当中对耍猴描述得更详细:
“耍猴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紗,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 。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 。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 。其余扶犁跑马,能听人指挥 。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马者,以羊代马也 。”
在没有广播电视和游戏机、电脑的时代,耍猴算得上是最可一看的乐子 。一听到小破锣发出叮叮当当声,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跑出来,聚在一起围观 。其实演一圈耍猴,实在挣不了仨瓜俩枣,但是小猴子绕场一圈伸着毛茸茸的小手儿讨钱时,脸上那种期待的神情,大眼睛闪着泪光地望向自己的样子,还是忍不住从口袋里把卖糖人的零钱掏出来扔在地上 。看着小猴子把钱捡起来,恭恭敬敬送到耍猴人手里,那股美滋滋儿的样子,心里头有甘是酸,也是一种京味儿 。
推荐阅读
- 法源寺|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
- 通州八里桥之战|八里桥之战,三万对阵三千,“天时地利人和”的大清为何全军覆没
- 走读北京大运河|老北京爱逛的什刹海,过去是什么样的?
- 北京|瞿宣颖与北京:一位民国“史官”的居京日常
- 上甘岭|血战上甘岭的虎将秦基伟
- 两弹一星|我和我的“两弹一星”父辈
- 老北京|老北京商业街旅游指南丨京华物语
- 侯仁之|确定北京建都时间,力保莲花池,每一个北京人都不应该忘记他
- 除夕夜|“日穷岁尽”的除夕夜 老北京人都怎么过?
- 北京|1898年,一个德国记者眼中的北京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