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说“伏”:一个“隐藏”的季节
7月23日,迎来大暑节气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夏季季节特征最明显的一段时间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每到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 。
与炎热大暴雨一起来的,还有“伏”,三伏天现在可算是夏天的别称,今年7月16日入伏 。四季更替,二十四节气标记,伏又是什么呢?
研究显示“伏”字久远,西周时期的史伏作父乙尊的金文中就已出现“伏”字,我省云梦战国睡虎地秦简也出现“伏”字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伏”是会意字,从人从犬,本义为司 。后代学者注解,伏伺即服事也,引伸之为俯伏,又引伸之为隐伏 。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记录:“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黄超芬说,汤饼就是煮的面食,类似于热汤面,在古人看来,出汗可以驱病,即为“辟恶” 。
“根据传世文献里的记载,伏天的说法历史相当久远 。”目前看到较早的文献表明,三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初伏 。”唐代学者张守节认为:“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
【大暑说“伏”:一个“隐藏”的季节】“伏是五行学说对季节的另类安排,一年有五季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五行学说把季节与五行相对应:春季属木,木生火,夏季属火,火生土,长夏属土,土生金,秋季属金,金生水,冬季属水,水又生木,冬尽春来 。为什么多了一个长夏?因为夏属火,火克金,有火相克,秋天就不敢出来,就要潜伏 。五行学说就把潜伏的这段时间称为“伏”,也叫“长夏” 。长夏属土,土生金,长夏过后秋天就到来了 。唐代诗人杜甫所写“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侧面印证当时人们认可季节与五行对应的关系 。加入长夏后一年就是五季,这样木、火、土、金、水,便都是相生关系,季节就这样轮转起来了 。
推荐阅读
- 今日大暑,今天大暑是几点几分
- 2022年7月23日4点6分49秒大暑
- 大暑是什么时间,2022年大暑是几点几分
- 2022年大暑是几月几日,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几个节气
- 今日4时07分,大暑至
- 大暑节气的古诗
- 大暑节气发朋友圈的避暑防暑唯美文案
- 非洲猪瘟该如何治疗预防
- 女主原名叫忻忻的小说 容汐池
- 为什么故宫有9999.5间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