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黑豹请三思:它们的“黑”不一定是好事


想当黑豹请三思:它们的“黑”不一定是好事


最新研究指出 , 深色皮毛在夜间提供了极佳的保护色 , 但可能会阻碍黑变病猫之间的视觉交流 。
我们对黑猫的兴趣由来已久 , 从漫画英雄到迷信符号 。 它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常见:在超过35种野猫物种中 , 至少有14种(包括美洲虎、豹和截顶猫)携带导致皮毛黑变病或黑色素和色素过量的基因 。 “黑豹”这个词其实是一个统称 , 指的是任何一种黑色皮毛的野猫 。
黑色素动物在野外环境中持续存在 , 这意味着黑色的外表具有一些优势 , 如保护颜色或调节体温 。
现在 , 一项在2019年12月18日发表于《科学公共图书馆. 总刊》(PLOS ONE)期刊上的新研究 , 指出一项潜在缺点:阻碍沟通 。许多野猫物种在耳朵背后和尾巴尾端都拥有白色标记 , 让它们能够向其他个体传达重要讯息 , 而这样的标记并不存在于黑化症的猫科动物身上 。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 , 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Universidade Federal de Santa Catarina)的生态学家──毛里西奥. 格莱佩尔(Maurício Graipel)和同事做出一个黑色毛皮与沟通之间关联的模型 。研究结果显示:虽然身为黑猫在夜间拥有更好的保护色是优势 , 但缺乏白色标记却是它们的致命弱点 , 这形成了一个演化上的两难──黑化症到底好还不好?

「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 但这项研究是对权衡两者的精彩观察 , 而两种特征之间的权衡也是演化上的一大重点 。 」 尼可拉斯. 皮尔福德(Nicholas Pilfold)说 。皮尔福德是在圣地亚哥动物园研究物种数量永续性的一名科学家 , 他在2019年初对科学证实非洲存在黑豹做出贡献 。
「我们时常聚焦于某项特征在环境适应上的优势 , 而忽略了这项特征的代价 。 」 皮尔福德说 。皮尔福德并未参与这项新研究 。「这份研究的过人之处 , 在于它提出了这种代价可能会影响黑猫的行为举止 , 以及这项特征在哪些状况下会继续存在 。 」
此外 , 了解更多关于黑猫的知识也许能帮助保护这些物种 , 它们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盗猎 , 数量正在减少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说法 , 至少有18个野生猫科物种被评为濒危或易危物种 。
耳朵上有玄机当格莱佩尔在调查南部虎猫(Leopardus guttulus)的活动形态时 , 他的自动相机捕捉到了黑化症和非黑化症动物的迹象 。南部虎猫是一种居住在巴西南部、家猫尺寸大的猫科动物 。
令他惊讶的是 , 数据显示黑化虎猫在月光照耀的夜晚 , 会比带有斑纹的一般虎猫更加活跃 , 他与同事将这样的现象归因于黑猫较有利的保护色 , 让它们不管对掠食者或猎物来说都比较不容易被看见 。
但格莱佩尔还注意到了其它细节:非黑化症虎猫的耳朵背面有白色斑点 , 而它们的黑化症亲戚则缺乏这些亮眼的皮毛 。
白色在夜晚非常引人注目 , 而所有猫科物种或多或少都会在夜间活动 。格莱佩尔想知道这些白色标记在视觉沟通上所扮演的角色 , 以及对黑猫而言 , 缺乏白色斑点意味着什么 。
于是格莱佩尔和他的团队搜集了所有能找到的猫科物种中 , 科学证实出现过黑化症的纪录 , 并从书籍、文章和网络上搜寻耳朵背面有白色标记的猫科动物照片 。他们将这些物种的生态特性拆分成几项因素(例如它们在白天与夜晚的活动程度) , 并用统计模型调查「黑色毛皮」与「沟通」之间的关联 。
「考虑到耳朵的位置能够传达许多事情──尤其对于同类物种的其它个体来说 , 而且由于猫科动物在微弱的光线下能够看得非常清楚 , 像这样的白色标记 , 就能当成一种对夜晚跟随它们的个体传达的无声警示信号 。 」 格莱佩尔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这样说 。
此外 , 猫妈妈能够藉由伸展它们的耳朵展示出白色斑点 , 以警告小猫们前方有危险 , 他说 。
幸运的黑猫?白色标记在猫科动物的沟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 或许会限制大多数猫科物种的黑化症个体数量 。但若是一个物种大多都在白天行动的话 , 那黑色毛皮或许不会太糟 。
以南美洲的细腰猫(jaguarundi)为例 。它们是在白天活动时间最长的野猫 , 所以对它们来说 , 夜间以白色标记沟通这点对求生的重要性较低 。支持这项理论的是大约80%的细腰猫都有黑化症 , 为所有猫科物种中黑化症发生率最高的 , 格莱佩尔说 。
就算在相同物种中的不同群体间 , 黑化症出现的频率差异也很大 。像是分布范围横跨非洲和亚洲的花豹就是如此 。居住于非洲广阔稀树草原的花豹在白天和夜晚都会进行狩猎 , 那里的黑化症花豹非常稀少 。但马来西亚茂密丛林中的花豹主要在白天活动 , 那儿的黑化症花豹数量就占当地豹群的50% 。根据皮尔福德的说法 , 这些新发现为群体间黑化症个体数量存在差异的原因提供了脉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