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不是叫花子!”
“万一我出了什么事 , 你们一定要先抢救我那宝贝……”
这是热播剧《凭栏一片风云起》里 , 复华大学教授曾穆的铮铮之言 。
在剧中 , 曾教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藏进泡菜坛子 , 然后抱坛跋涉千里 , 安全到达目的地 , 成了感动全网的“乞丐英雄” 。
而剧中曾教授的真实历史原型 , 就是我国核物理的先驱者和奠基人——赵忠尧 。
他为中国核物理事业立下了赫赫功勋 , 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原子能之父” 。
96年风雨沧桑 , 赵忠尧多次错失诺奖、遭受打击、深陷泥淖 , 大半辈子寂寂无名 。
但他始终不屈不挠 , 用一腔热血 , 在黑暗中寻找灯火 , 在寒冬中寻找暖阳 , 成为了“大师中的大师” 。
一个“镭人”的长征
踩着大清王朝的尾巴 , 赵忠尧出生在飘摇动荡的旧中国 。
他自幼喜欢数理化 , 立志学有所成 , 救国于水火 。
从诸暨乡下读到东南大学 , 再北上清华任教 , 他一路披荆斩棘 , 步步攀登 , 终于跃上人生高峰 。
在教学期间 , 他认识到中国物理学刚刚起步 , 与西方差距甚大 , 心中焦急万分 。
在深思熟虑后 , 他决心自费出国留学 , 去学习先进的物理知识 。
从此 , 赵忠尧从老师变成学生 , 怀揣梦想踏上了漫漫求学的“长征”路 。
赵忠尧第一站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
在这里 , 为了学到实用的物理技术 , 他不断变换研究项目 , 苦心攻关难度大的课题 。
最终通过成千上万次实验 , 他第一次观测到了正电子的产生和湮灭现象 。
这个发现足以使他获得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但因多种原因 , 他最终却与诺奖擦肩而过 。
多年后 , 曾任诺奖评委主任的爱克斯朋教授坦言:“这是一个没法再弥补的疏漏 , 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 , 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 。 ”
杨振宁也曾感慨道:“在第二代物理学家中 , 赵忠尧算是一个异数和少有的天才 , 也是离诺贝尔奖最近、几乎触手可得的一人 。 ”
在别人看来他没得诺奖似乎是一大遗憾 , 但赵忠尧自己对诺奖并未看得太重 。
因为他远渡重洋 , 不是为了拿学位 , 不是为了拿诺奖 , 而是学习最前沿的科技 , 以此救国救民 。
在美国小有所成后 , 他又马不停蹄地奔赴第二站——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
实验室工作强度很大 , 赵忠尧总是通宵达旦地忘我工作 , 经常提前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 。
这让与他一起工作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深深折服 。
在赵忠尧学成即将回国时 , 卢瑟福把50毫克镭当做“礼物”赠送给他 。
镭对祖国核工业发展实在太重要了 , 赵忠尧小心翼翼地把这“宝贝”深藏箱底带回中国 , 并存放在清华大学 。
1937年 ,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北平沦陷 。
清华大学分批南迁 , 赵忠尧也加入到了难民大军中 。
但他始终惦记着藏在清华园中的50毫克镭 。
这可是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的希望之火 , 怎么也不能落到日本人手里!
炮声隆隆中 , 赵忠尧逆向而行 , 冒险返回清华园实验室 , 找到了盛有镭的铅筒 。
他将铅筒置入泡菜坛子 , 然后紧抱坛子 , 开始了一个人的“千里走单骑” 。
为躲避日伪军搜查 , 他扔掉行李 , 扮作乞丐 , 白天边走边藏 , 晚上通宵赶路 。
当他到达清华大学的临时落脚地长沙时 , 已是蓬头垢面 , 胸膛也烙上了两道血印 。
梅贻琦校长好不容易才辨认出他 , 禁不住为之潸然泪下 。
赵忠尧辗转多国求学 , 孤身护镭南下 , 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 谁能不动容?
推荐阅读
- 诺贝尔奖故意不给我们?这4位国人本能获奖,却留下一生遗憾
- 英国天才叫牛顿,德国天才叫爱因斯坦,那我们中国的天才叫什么?
- “乞丐教授”赵忠尧:将50克镭藏进酸菜罐里,开创了中国的核事业
- 量子物理学世界中原子能传输的解码机制
- 太阳纪五大文明史:没有什么现代的理论依据
- 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发布重磅成果
- 赵忠尧 世界欠他一个诺贝尔奖——赵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