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事故过去35年了,封起来的反应堆,近期又开始“工作”


切尔诺贝利事故过去35年了,封起来的反应堆,近期又开始“工作”


文章图片


切尔诺贝利事故过去35年了,封起来的反应堆,近期又开始“工作”


文章图片


切尔诺贝利事故过去35年了,封起来的反应堆,近期又开始“工作”


文章图片


切尔诺贝利事故过去35年了,封起来的反应堆,近期又开始“工作”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驱动力 , 就是对能源利用规模和效率的提升 。 自从科学家发现了微观原子内部所蕴含的巨量能量之后 , 通过放射性元素的核裂变反应 , 成为清洁高效的发电模式之一 。 不过 , 核电站发电虽然比传统发电模式 , 具有使用原料少、清洁无污染、发电效率高、成本较低等优点 , 然而它也有着潜在的风险 , 比如核泄漏、需要大量的水源、产生热污染等 。 35年前发生的切尔诺贝利的核电站爆炸 , 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远的“痛” 。

切尔诺贝利的核电站事故及其影响1986年 , 位于前苏联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 因管理严重不当 , 4号机组发生了爆炸 。 许多高能辐射物质 , 随着爆炸的冲击波传输到周围的空气中 , 直接引发了区域周围4000多人的死亡 , 有超过30万名居民被迫转移 , 由于转移得不及时 , 一些转移民众后来又患上了白血病、癌症和其它一些基因疾病 。

爆炸周围半径达30公里的范围内 , 植物枯萎死亡数不胜数 , 野生动物有的逃亡到其它区域 , 有的直接死亡 , 有的后代发生畸形 。 截至目前 ,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恢复 。
【切尔诺贝利事故过去35年了,封起来的反应堆,近期又开始“工作”】
之所以放射性物质能够对生物机体产生操作 , 主要原因在于高能辐射(X射线、伽马射线、阿尔法射线和贝塔射线)都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 能够将生物机体细胞中的分子或者原子中的电子“撞击”出去 。 而决定生物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蛋白质的合成 , 即DNA的表达方式 。

在高强度核辐射照射下 , DNA中的碱基对就会被电离或者被破坏 , 从而引发基因混乱 , 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效率 , 继而造成细胞功能紊乱甚至失活 , 机体的生殖能力下降、基因疾病甚至直接死亡 。
35年后切尔诺贝利反应堆又开始“工作”了近日 , 有研究机构通过监测发现 , 在切尔诺贝利一处封闭的核反应室中 , 又发现了核裂变反应 。 目前乌克兰的科学家正在抓紧进行测算 , 来估算残留的放射性物质裂变反应能否自行结束 , 同时正在抓紧评估是否需要紧急采取措施 , 来避免引发新的核事故 。
研究机构所采用的方法 , 主要是通过传感器 , 来对一个封闭“房间”的放射性强度开展测量 , 结果发现了缓慢增加的中子 , 而这种现象是发生核裂变的信号 。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 这种现象并不乐观 , 具备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 不能从根本上排除再次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
其实 , 核废墟中维持自我核裂变或者临界反应条件的隐患 , 一直都困扰着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后续处理 。 比如 , 1986年4月 , 当核电站4号机组反应堆的部分堆芯融化时 , 铀燃料棒、包裹层、石墨控制棒以及人们试图灭火时倾倒在上面的沙子 , 一起被熔化 , 逐渐流入了反应堆下面的地下房间 , 然后慢慢硬化 , 硬化后的物质结构中 , 则含有95%的核原料(总量约为170吨) 。

1年后 , 当4号机组的残骸被混凝土等“容器”封存以后 , 大气环境中的降水也会时不时渗入这个“容器” 。 由于水可以减缓中子的速度 , 在此过程中却提高了撞击、分裂铀核的几率 , 所以在大雨天气下 , 反应堆残骸里面生成的中子数量会明显增加 。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 当地斥巨资 , 在机组残骸的上方 , 修建了一个可以遮挡雨水的“新的安全隔离设施” , 以此来进一步封闭掩体 , 直至最终趋于稳定 。 在这个装置建造以来 , 封闭区大多数区域生成的中子数量正在保持稳定或者逐渐下降 。

不过最近 , 研究机构监测到这一封闭的区域内 , 仍然有几个地方的中子数量开始上升 , 其中在一个“反应室”内4年内中子数量甚至增加了一倍 , 而这个区域埋藏着之前凝固硬化的数吨核原料 。 虽然科学家们尚不清楚有些地方中子数量攀升的机制 , 但有人认为这些区域过于干燥 , 也会加大中子撞击铀原子核的概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