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消费落空了( 二 )


可以预见 , 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管理新阶段 , 餐饮消费将于6月明显修复;家电消费也将于盛夏旺季迎来需求回补 , 且会随着地产销售回暖而趋势性好转;在全国范围内购置税减免政策刺激下 , 汽车销售回正也不是难事;……
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而言 , 6月份预计将环比明显改善 。 在这个意义上 , 消费已过“至暗时刻” 。
报复性消费落空
触底反弹并不等于回归常态 。 消费的复苏 , 更多地是疫情压制解除后的反弹回补 , “至暗时刻”已过 , 但市场期待的“报复性反弹”并未如约而至 。
通常来说 , 因消费场景消失造成的消费下滑会随着消费场景恢复而复苏 , 典型如餐饮消费 , 随着堂食的恢复 , 餐饮业收入会有明显改善 , 旅行出游和其他线下聚集性消费场景均是如此 。 但改善幅度难以回到常态水平 , 因为消费信心的恢复很难一蹴而就 。
消费信心主要受就业、收入等因素影响 , 作用于消费者的消费倾向 。 消费信心与消费者预期密切相关 , 预期扭转需要时间 。 现阶段 , 因疫情引发的工作稳定性下降是影响居民消费信心的核心变量 。
本轮疫情发生后 , 4月和5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6.1%和5.9% , 处于近年来的相对高点;而16-25岁年轻人失业率分别为18.2%和18.4% , 处于较高位置 。 年轻人失业率的居高不下 , 表明经济创造新增就业的能力下降 , 就业人群也面临降薪或解雇风险 , 消费信心迅速下滑 。


只要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 , 其对中低收入人群相对密集就业的服务业的潜在威胁就持续存在 , 居民的就业和收入信心难以恢复 , “多储蓄、少花钱”的倾向就很难改变 。
此外 , 鉴于近两年来疫情的不断反复 , 疫情的暂时好转已很难扭转消费信心 。 此时此刻 , 消费者希望看到的是疫情彻底得到控制 , 要么新冠病毒被彻底消除 , 要么不再对正常生活产生影响 。 这也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2021年 , 很多消费数据依旧很难和2019年匹敌的重要原因 。
同时 , 疫情期间消费结构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 , 其背后是居民收入结构的再次分化 。 不同收入群体 , 在疫情下所受影响并不相同 。
高收入群体 , 普遍持有更多的资产 , 疫情之下流动性宽松 , 催生资产价格持续上涨 , 高收入群体的财富不降反增 , 消费能力持续增长 。
中等收入群体 , 参照统计局标准(家庭年收入10-50万元) , 国内有4亿人(或1.4亿户家庭)符合条件 。 中等收入群体以工资性收入为主 , 分布在各行各业 , 疫情之下受工作(/薪资)稳定性下降影响 , 消费信心下滑 。
城镇低收入群体多分布在中小微服务型企业 , 吸纳了较多的流动务工人员 , 疫情期间服务业所受影响最大 , 且复苏进度最慢 。 疫情的不断反复 , 打断了下沉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 。
从消费结构上看 , 疫情期间 , 高端白酒、珠宝奢侈品、免税、豪车豪宅、高端酒店等中高端消费景气不减 , 与此同时 , 低客单价、高性价比的商品也开始受到追捧 。 而一度代表消费升级趋势的很多品类则经营受阻 , 降价求生成为常态 , 典型如网红茶饮 。
构建消费性社会的长期视角
拉长视角 , 疫情总会过去 , 消费也迟早要回归常态 。 一旦把眼光放长远 , 就不得不关注收入结构对长期消费可持续的影响 。
我国居民收入结构呈金字塔型分布 , 低收入群体数量占比最大 , 中等收入群体次之 , 高收入群体最少 , 类似金字塔尖 。 全国范围内看 , 中等收入群体仅有4亿人口 , 占比28.6%;城乡之间来看 , 城市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占比更高 , 其中一二线城市约为53% , 接近比较健康的橄榄型结构;农村地区的中高收入群体占比很低 , 以低收入群体为主 , 呈现出典型的倒钉子结构 。

居民收入结构对应着消费结构 , 也决定了消费升级的层次和水平 。 衣食住行是所有人都面临的刚性需求 , 低收入群体在满足这些基本需求后 , 收入所剩无几 , 无力进行消费升级;高收入群体因收入较高 , 各类消费支出在总财富中占比较小 , 财富的继续增加很难带来新的消费需求;唯有中等收入群体 , 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仍有余力 , 是推动消费升级和消费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