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停车坐爱枫林晚”引专家质疑 康震诗词大会出丑事件

离寒山远,石径斜,人在白云生 。
停车爱上枫树晚,霜叶开二月 。
这件事的起因是康震教授在《诗词大会》节目上画了一幅山水画,画中远处有山,近处有树 。还有一个人坐在石头上,身上有枫叶 。参赛选手马上念出这幅画是杜牧的《走在山上》 。
但是,我在网上找遍了也没有看到这幅画 。只发现了一幅酷似康震笔迹的画,但画中人并没有坐在石头上,而是下车走着 。
孙教授在文章中说:这位选手发现画中的人“坐”在一块石头上,于是想到了“夜里停车坐风” 。这显然是被康教授误导了 。
此外,孙教授批评董卿、王立群没有立即纠正康震的错误,显然误读了“坐”字 。读过小学三年级的都知道,这首诗第三句中的“坐”应该理解为“因为” 。
杜牧停下来欣赏美丽的风景 。而不是“坐”在石头上欣赏 。而王立群教授也将杜牧的这首诗解读为“悲秋”之作 。这就更不对了 。
没看过这个节目,但感觉孙教授可能没仔细看过 。一定有什么误会 。“坐”字在中国古代辞书中有五种解释,前两种是常见的解释,一种是坐,一种是坐 。
第三种是指某人因为……而犯下的罪过或错误,类似于古装剧中经常提到的“坐在一起” 。第四个是“因为”,应该来源于第三个意思 。五是“对簿公堂” 。后三种我们一般不用,所以很多人不知道 。
所以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把“坐”理解为“因为”,而不能理解为“坐”?这里有什么故事?
我见过有人说是因为是“坐”的意思,所以“停”“坐”“爱”一起用 。但是,汉语里有没有三个动词不能一起用的规定?这个暂时存疑 。
再来说说康教授 。无论“坐”怎么解读,都不代表康震教授画画的时候不能画坐姿的人 。因为节目的设计是康教授先画图,然后让选手猜 。
他画的目的是提示对方,而不是“解读”山路 。至于杜牧当时是坐了还是没坐,完全不影响它当初的解读 。无论“坐”字应该解释为“因为”还是“坐下”,都不妨碍杜牧在“因为”之后“坐下” 。
杜牧以什么姿态欣赏风景,与他欣赏风景的动机并不冲突 。所以康教授当然可以画一块石头,让一个老人坐在上面 。
再者,让人画个“因为”也太不现实了 。这是一个抽象的词,没有办法画下来 。
但是,不管康教授有没有误解 。孙教授提到的一些问题确实值得普通诗歌爱好者注意 。
第二,孙绍振的批评很有见地 。很多人真的不知道《山行》中“坐”字的解释 。印象中,要么是我们小时候的课本搞混了,没有注明“坐”的意思 。要么是我们学了很久,全忘了 。
所以,很难以现在的小学三年级为例 。至少,王立群上学的时间肯定比孙绍振教授早 。
然而,我仍然同意孙绍振教授的观点,即“走在山上”不是“悲伤的秋天” 。古人虽然爱写悲秋的诗,但也不能机械地认为写秋就是“悲秋” 。
就像孙教授说的,王维写《山居秋夕》时,最后一句把秋愁变成春香,刘禹锡写秋词时,说“我说秋色胜春朝 。”
人杜牧“驻足坐爱林峰晚”而不急看风景 。最后一句明显也是在夸秋天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红 。他为什么对秋天感到悲伤?
早就有人在网上感叹,现代人读古诗词古文章和读外语没什么区别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虽然古诗词这么难读,但还是有一大批中国人坚持读诗词,对诗词的解读特别感兴趣,这是好事 。
标签前面说过,杜牧的《走在山上》是唐诗中的“不合”之王,它的每一句话几乎都让人想到“误读” 。
多年来,人们从第一句“斜”的读音,到第二句“盛”的写法,争论不休 。现在说到第三句中“坐”字的解释 。然后写完这篇文章,回头看看 。实际上,第四句中的“不同意”是由孙绍振教授安排的 。
「二月枫叶开」是什么意思?不是说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更美吗?为什么王立群教授说这是一个“悲秋”?
在我的印象中,孙绍振教授似乎特别喜欢和别人“争论” 。之前也批评过孟漫,和丁启真教授打了一架,丁启真教授人身攻击朱自清,要求删回 。
他说的有些道理 。但是,我还是认为,康震教授这件事纯属误会 。因为他的画里没有坐着的老人 。即使有老人坐着,也不代表他画错了 。
【因“停车坐爱枫林晚”引专家质疑 康震诗词大会出丑事件】“坐”是因其意,只能证明在第三首诗的开头,杜牧是在说明他停车的理由 。但不代表他解释完停车的原因就要站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