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得致富之路,却“鲟”不得生存之路


“鲟”得致富之路,却“鲟”不得生存之路


文章图片


“鲟”得致富之路,却“鲟”不得生存之路


文章图片


“鲟”得致富之路,却“鲟”不得生存之路


文章图片


“鲟”得致富之路,却“鲟”不得生存之路


文章图片


“鲟”得致富之路,却“鲟”不得生存之路


文章图片


“鲟”得致富之路,却“鲟”不得生存之路


我们都知道鲟鱼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 因为它们在古老的白垩纪时期就已经出现 , 是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和最原始的生物种群之一 。 而今天要说的是鲟科、鲟属鱼类中分布范围最广的西伯利亚鲟鱼 。

野生西伯利亚鲟鱼生活在西伯利亚的河流、湖泊和邻近海域的半咸水水域里 , 在北冰洋附近也有分布 。 西伯利亚鲟鱼的身体呈一个长长的锥子状 , 身体延长至尾部且越来越细 。 它最大身长在2米左右 , 体重能达到200公斤以上 。

西伯利亚鲟鱼头部呈扁平的三角形 , 头顶长着一个较为平整的喷水出口 , 身上被五列骨板覆盖 , 长着一张较长的尖嘴 , 但是尖嘴的吻部不会超过身体的70% , 它最大的特点是吻部下方下垂着四根圆形的触须 。

一直以来 , 西比利亚鲟鱼以其顽强的生存能力而著称 。 它的生存温度范围很广 , 既忍耐得了1°C的低温 , 也可以在25-26°C的温度范围内生存 。 而且它对低氧含量有相当的抵抗力 。
不但如此 , 西伯利亚鲟鱼还食性广泛 , 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 , 包括摇蚊幼虫和水底的有机物残渣 , 也算是一种水中清道夫 , 它有时也会吃其他小鱼、蠕虫和软体动物等 。 同时它的繁殖能力较强 , 一次产卵一般在20万粒左右 , 有些能产卵高达80多万粒 。

按理来说 , 生存能力如此顽强的西伯利亚鲟鱼应该在野外很常见才是 , 但遗憾的是 , 早在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就已经将其列为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 , 并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 。 因为在过去的60多年里 , 该物种的野外种群数量下降了50-80% 。

造成该物种在自然范围急剧下降的原因 , 包括栖息地丧失、退化和水污染等 , 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 一是人类在水道上建造水坝后 , 大量西伯利亚鲟鱼(高达近40%)无法返回原栖息地产卵 , 二是大量的渔业捕捞 。

西伯利亚鲟鱼直到现在都是深受食客追捧的丰富营养、低热量、高蛋白的鱼类之一 , 尤其是捕捞野生西伯利亚鲟鱼所得的鱼籽酱 , 被认为是世界最顶级的鱼籽酱之一 , 更是富豪们首选的奢侈美食 , 价格远超黄金 。

于是 , 在作为原产地的西伯利亚地区大肆捕捞鲟鱼开始了 , 有数据显示 ,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 , 当地每年的捕捞量达到了1280~1770吨 , 可谓当时产量的巅峰 。 不过此后产量就走起了下坡路 , 到了1979年只有152.7吨 , 1994年更是仅有9.2吨 。

为了保护这些活着的史前生物不被灭绝 , 1998年当地政府开始在部分地区禁止野生西伯利亚鲟鱼的商业捕捞 , 并于2002年宣布情况严峻 , 禁止西伯利亚鲟鱼鱼子酱出口 , 每年仅允许在当地市场上出售9吨 。
2007年 , 当地颁布了全面禁止商业捕西伯利亚鲟鱼的禁令 , 并开始大量野外放生人工饲养的西伯利亚鲟鱼 , 以期待它们的种群得到恢复 。

不过讽刺的是 , 禁捕和放生收效甚微 , 偷猎仍在继续 。 而因为西伯利亚鲟鱼的商业价值 , 以及超强的适应力和成长潜力 , 人工养殖却发展得如火如荼 , 这也使西伯利亚鲟鱼成为水产养殖中最有价值的物种之一 。

有记录显示 , 早在1970年其原产地就开始了首次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鱼 , 也是在这个时候 , 养殖西伯利亚鲟鱼的产业浪潮开始快速扩散到世界各地 , 并快速超越了原产地的巅峰产量 。 近年来 , 养鱼户更是开发出了在不杀死鲟鱼的情况下取出鱼籽的技术 。

【“鲟”得致富之路,却“鲟”不得生存之路】可是 , 在世界各地都“鲟”得致富之路的时候 , 其原产地之一阿斯特拉罕却为西伯利亚鲟鱼建立了生物博物馆……这是否是一个残酷的暗示?谁又能为它们“鲟”得未来?可千万不要在失去一件东西的时候 , 才知道它的珍贵 。

推荐阅读